《鸿门宴》:刘邦、项羽性格差异,预示刘邦必胜,项羽必败。


《鸿门宴》:刘邦、项羽性格差异,预示刘邦必胜,项羽必败。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作者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

《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宴会上的斗争。“鸿门”是当时的地名,项羽在鸿门设宴款待刘邦,但在宴会上,项羽想要杀刘邦,而刘邦成功逃脱了,可以说“鸿门宴”危机四伏而又暗藏杀机。从“鸿门宴”的情节,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刘邦、项羽性格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让我们预见到将来刘邦胜、项羽败的结局。

鸿门宴是这样发生的:

项羽在巨鹿一带消灭秦军主力,而刘邦攻下了函谷关。刘邦进入咸阳后,与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目的是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想做关中王。

宴会前,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告密,说刘邦要在关中称王。项羽大怒。范增又火上浇油,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项羽和刘邦即将开战。

《鸿门宴》:刘邦、项羽性格差异,预示刘邦必胜,项羽必败。

而项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救命恩人张良,想要让张良离开刘邦赶快逃走。张良和刘邦商量后,只能求和不能作战。因为项羽拥兵40万,刘邦只有10万,力量对比悬殊。

刘邦拉拢项伯,而且告诉他。“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刘邦说明自己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项羽。

项伯又连夜回到军中,把事情告诉了项王,并且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现在打刘邦,道义上说不过去。项羽感觉理亏,答应了项伯的要求,决定接受刘邦的道歉。

《鸿门宴》:刘邦、项羽性格差异,预示刘邦必胜,项羽必败。

第二日刘邦带着人到项羽的驻地新丰鸿门道歉。项羽设宴款待刘邦, 但宴会上范增举玉玦示意,想要让项羽杀刘邦,但是项羽没有回应。范增命令项庄舞剑杀刘邦,但项伯却借舞剑进行阻止。事情危机的情况下,刘邦的手下樊哙闯帐,项羽却邀请樊哙入席。

宴会后,张良留下处理后续事宜,刘邦借上厕所带部下回到军营成功逃脱,回营后刘邦立刻杀了叛徒曹无伤。

《鸿门宴》:刘邦、项羽性格差异,预示刘邦必胜,项羽必败。

这个宴会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在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邦、项羽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刘邦、项羽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刘邦必胜,项羽必败。

鲁迅曾把《史记》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因为司马迁非常善于描写人物,并且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比让我们感受到双方斗智斗勇,以及项羽和刘邦鲜明的人物性格。

项羽阵营中安排了主帅项羽,谋士范增,武将项庄,内奸项伯;刘邦阵营中安排了主帅刘邦,谋士张良,武将樊哙,内奸曹无伤。双方在人员配比上均衡。

《鸿门宴》:刘邦、项羽性格差异,预示刘邦必胜,项羽必败。


一、 项羽和刘邦对待对手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


项羽对待刘邦的态度是这样的:

《鸿门宴》:刘邦、项羽性格差异,预示刘邦必胜,项羽必败。

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代,他在鸿门宴中对待刘邦很傲慢,根本没把出身农民的刘邦放在眼里。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密,说刘邦要在关中称王。项羽马上大怒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打败秦军主力的是项羽,而不是刘邦。而这时刘邦要称王,好武的项羽怎么能答应,决定以武力攻打刘邦。

但当刘邦亲自来到鸿门给项羽道歉,项羽就轻易原谅了他。在项羽看来刘邦认错态度很好,自大的项羽听着心里舒服,怒意减少很多,决定不战。战与不战取决于刘邦认错态度,项羽根本没有长远的战略决策。

《鸿门宴》:刘邦、项羽性格差异,预示刘邦必胜,项羽必败。

项羽安排刘邦吃饭时,座位是这样安排的: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古代宴席讲究尊卑贵贱,在宴席上,以面朝东最尊,次为面朝南,再次为面朝北,西向侍坐。项羽和叔父项伯坐在最尊位,范增坐在次尊位,这都是项羽阵营中的人。客人应该坐在尊位,而项羽却把不太尊贵的位置留给了刘邦,而这不符合古代礼仪。从座位安排上,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项羽自高自大,根本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

《鸿门宴》:刘邦、项羽性格差异,预示刘邦必胜,项羽必败。

范增一直主张杀刘邦,在宴席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多次示意项王杀刘邦,项羽默不作声。

鸿门宴尾声的时候,刘邦趁上厕所与樊哙等人逃走,项羽也没有表示去追赶他们,轻易就把刘邦给放走了。气得范增大骂项羽::“唉!竖子不足与谋。” 并预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4年后,预言成真。刘邦夺取天下,成为汉高祖。可见项羽是一个自高自大,毫无远虑的人。

《鸿门宴》:刘邦、项羽性格差异,预示刘邦必胜,项羽必败。


刘邦对待项羽态度是这样的:

刘邦的目的很明确,不能让项羽打自己。

刘邦见到项羽马上道歉,并且说: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这段话的意思是,我能首先进入函谷关是机缘巧合,没料想的事。我们有了隔阂不是我们之间的问题 ,而是小人从中搬弄是非。言辞谦卑,态度惶恐,有意抬高项羽,贬低自己。刘邦对项羽不惜降低身份,百般逢迎,目的是掩盖自己的政治野心。可见,刘邦是一个忍辱负重,深谋远虑的人。

总之,项羽的失败与他的性格有关系。自大让他轻敌,毫无远虑让他放走最大的竞争对手——刘邦。而刘邦的成功与他的性格有关系,能屈能伸也是大丈夫的作为!

《鸿门宴》:刘邦、项羽性格差异,预示刘邦必胜,项羽必败。


二、 项羽和刘邦对待谋士、武将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

谋士范增对项羽忠心,但范增的说话方式,项羽并不喜欢,比如他知道刘邦逃跑后,骂项羽为“竖子”!有损项羽最看重的面子,所以他没有得到项羽的重用。在宴会中范增的座位是排在内奸项伯下面的,而且项羽并不理睬范增的暗示。以至放虎归山,养虎为患。

范增让武士项庄舞剑,目的是杀刘邦,但项庄并没有完成任务,项羽也没有进一步指示。

生气后想要打刘邦的是项羽,接受道歉决定不打刘邦的还是项羽。在他的阵营中,项羽没有听取范增的意见,却听了项伯的错误意见,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可见项羽是一个不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

《鸿门宴》:刘邦、项羽性格差异,预示刘邦必胜,项羽必败。


听到项羽要打他,刘邦认真听取张良的分析,采纳张良计策拉拢项伯,并向项羽道歉。

在鸿门宴危机出现时,樊哙及时出现,闯进大帐,并对项羽说了这样一番话: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劳苦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樊哙的话和刘邦的话大意相同,可见刘邦在参加鸿门宴前已经制定了详细的行动方案,上下一心,共同应对危机。

而且刘邦听从樊哙回营的建议,自己带着人偷跑回军营,留下张良辞谢!刘邦成功的躲过了一劫。可见刘邦是一个知人善任、从谏如流的人。

刘邦曾经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鸿门宴》:刘邦、项羽性格差异,预示刘邦必胜,项羽必败。


刘邦分析自己得天下的原因,就是善于任用张良、萧何、韩信;而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他可用的人少,只有一个范增,而他还不听范增的建议。从《鸿门宴》上的描述,确实如此!

总之,项羽阵营在项羽的领导下,集团是分散的;而刘邦阵营在刘邦的领导下,集团是团结一致的!这与他们的性格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鸿门宴》:刘邦、项羽性格差异,预示刘邦必胜,项羽必败。


三、项羽和刘邦对待内奸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

内奸项伯是项羽阵营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但他却因为张良对他有过救命之恩而去刘邦阵营向张良告密,结果被刘邦成功拉拢,鸿门宴中替刘邦挡了剑。

项伯对友谊非常珍视,但项伯是军中主帅,为了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而表现出的私心,使项羽由胜转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而项羽竟然没有追究他的告密行为。

在鸿门宴上,项羽和项伯并排坐在最尊位。而把对自己忠心无二的范增安排在次尊位上。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时,项伯却在帮着刘邦挡剑!项羽竟对项伯的内奸行为视而不见!

项羽、项伯、项庄都姓项,他们都是亲属,都是军中重要的军事长官。可见项羽是一个任人唯亲,治军无法,不善用人的人。

而刘邦从项羽嘴中知道内奸是曹无伤 ,他回到军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诛杀曹无伤,由此可以看出他治军严谨,有奸必除

《鸿门宴》:刘邦、项羽性格差异,预示刘邦必胜,项羽必败。


四、项羽和刘邦对待内应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

当刘邦见到项羽后,马上道歉,项羽轻易地把自己的消息来源告诉了刘邦,内线曹无伤就这么被项羽出卖了,由此看出项羽胸无城府,没有长远战略眼光。

刘邦对待项伯是百般拉拢,又是祝酒,又是结为儿女亲家。在鸿门宴上,项庄想要杀自己的时候,项伯是帮着他挡剑的。可以看出刘邦善于争取团结一切有助自己的人,为自己所用。

《鸿门宴》:刘邦、项羽性格差异,预示刘邦必胜,项羽必败。


性格觉得命运。

《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秦始皇出巡时场面壮大,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而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俩人都有觊觎帝位之心,但从语言上看他们的性格一个率直无忌,一个含而不露。

细读《鸿门宴》,我们发现项羽性格中的率直没变,他性格中还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志向远大,但目光短浅;凡事勇在先,智在后;他爱慕虚荣;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每个人都会有性格上的弱点,但面对失败和挫折,如果能够总结经验与教训,就会离成功更近一些。

但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他的一生,他无意改变。这就决定了他只能做一名拥有武力的霸王,却不能成为一位有胸怀的帝王。

刘邦也有性格弱点,他不喜劳作,喜欢喝酒,被其父训斥为“无赖”。但他性格上的优点也很明显:

他胸有大志,鸿门宴前面对挫折和失败,他不气馁,不放弃,积极地想应对之策。鸿门宴中,能屈能伸,还能知人善任,发挥部下的才能。最后面临危险,他能沉着、冷静应对,全身而退。

纵观《鸿门宴》我们从项羽和刘邦身上得到的经验教训是:

(一)、领导在做决定前,要广泛听取意见。

(二)、方案定下来之后,要上下一心,努力贯彻执行。

(三)、领导要有胸怀,对下属公平对待,还要善于听取部下的意见。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霸王别姬,悲壮自刎,项羽的悲怆已成为千古绝唱。他的失败不是“时不利兮”,也不是“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史记.项羽本纪》)而是他的性格!如果他性格上没有那么多弱点,如果……那么击筑高唱《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关注“幽兰笑一笑”,让我们一起笑对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项羽   鸿门宴   刘邦   鸿门   关中   史记   性格   内奸   谋士   阵营   宴会   将军   善于   性格特点   差异   态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