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遇被选进高中课本,学生能学到什么


《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遇被选进高中课本,学生能学到什么


曹雪芹在《林黛玉进贾府》中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向读者介绍了三个方面内容:一、介绍贾府这个典型环境;二、介绍了生活在贾府中的人物,重点描写了王熙凤、贾宝玉,还通过贾府的人介绍了林黛玉;三、介绍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第一次见面。

课文可以节选到吃饭,为什么要把宝黛第一次见面也选进高中课本呢?宝黛见面有什么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吗?

宝黛第一次见面,作者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来描写贾宝玉。在《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对贾宝玉这个人物描写得很成功,值得学生学习:

贾宝玉和林黛玉第一次见面,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的方式描写贾宝玉,写出了宝玉的真性情。

一、侧面描写塑造贾宝玉的形象。

贾宝玉出场前,他的妈妈王夫人说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黛玉母亲曾说他“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别人眼里的宝玉是被贾母惯坏的富家公子,这是侧面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遇被选进高中课本,学生能学到什么


二、作者不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而且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正面描写贾宝玉,多角度塑造他的形象。

作者从四个方面描写贾宝玉:先写宝黛初遇,接着写为黛玉送字,再写宝玉摔玉,最后写安排住处。写得极有层次,清晰而有条理。

(一)宝黛初遇:

作者安排宝玉出场两次。第一次亮相实际上是黛玉观察宝玉,主要是外貌描写肖像描写

果戈里说:“外形是理解人的钥匙。”肖像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也是“小说中最困难的一部分。”《林黛玉进贾府》中对贾宝玉、林黛玉的肖像描写独具匠心,实为罕见。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描写宝玉外貌。黛玉眼里的宝玉:穿着华贵,长相俊美,眉清目秀,是 “一位年青的公子”。

见到宝玉,黛玉大吃一惊:“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吃惊的原因,一是宝玉给她的感觉和她听到的别人对宝玉的评论: 惫懒、懵懂、顽劣……完全不同;二是此人看着面熟。黛玉只是“心下想”,但没有说出来。因为她性格谨慎,初到贾府就告诫自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第一次亮相后,宝玉去见自己的母亲,这为黛玉的心理活动安排了时间。

《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遇被选进高中课本,学生能学到什么


第二次亮相其实是宝玉看黛玉,宝玉眼中的黛玉极有气质和神韵。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yè)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作者运用对偶、比喻等手法,以华美对称的语言描写黛玉的外貌。她是一个美貌多情,多愁善感,脱俗飘逸,非常聪明的病美人。宝玉眼里的黛玉“穿戴竟无一字提及”,却看出林黛玉的精神、气质和神韵,足见 “若非宝玉,断不能知黛玉是何等品貌”。作者表面上写的是黛玉的肖像,实际上写出宝玉是一个脱俗而有灵气的人

《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遇被选进高中课本,学生能学到什么


看过黛玉长相后,宝玉是笑着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被贾母批评“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不仅写出了他的“疯疯傻傻”,还与黛玉的内心感受不谋而合,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宝黛初遇时,感情是相通的,想法是相似的,但表现却不一样。黛玉见宝玉是一“惊”,而宝玉见黛玉是一“笑”;一个侧重心理描写,写出黛玉的谨慎;一个侧重语言描写,写出宝玉性格上的直率、纯真。

宝黛初遇,看对方眼熟,是因为他们前世有缘:一个是神瑛侍者,一个是绛珠仙草。神瑛侍者曾用仙露救过绛珠仙草。作者这样写,给两人的关系蒙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而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之间有心灵感应,两人在感情有默契,这也是他们二人后来相爱的一个基础。

《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遇被选进高中课本,学生能学到什么


(二)为黛玉送字:

宝玉知道黛玉没有字的时候,送了“颦颦”给黛玉,“颦颦”是皱眉的意思,符合黛玉多愁善感的气质。说到出处,宝玉对古典知识信手拈来,可见他并非无才

但为初见的人送字却不符合古代礼仪规范,古人的字可以在成人后自己取,也可以由长辈或师长取。一般平辈之间不能取字,特别是为女子取字更是少见。而宝玉能为黛玉取合适的字,可见他性格直率,而且骨子里有男女平等的思想。

《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遇被选进高中课本,学生能学到什么


(三)宝玉摔玉:

当宝玉知道黛玉没有玉的时候,“摘下那玉,狠命摔去。”原因是“家里的姐姐妹妹都没有”,“如今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语言、动作描写体现了他的男女平等思想。

平等思想还表现在这里:贾宝玉回到贾府,丫鬟通报时称他为“宝玉”,而不是“宝爷”或者“二爷”,可见他对丫鬟也很好,不分主子奴才,平易近人。

《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遇被选进高中课本,学生能学到什么


(四)安排住处:

贾母把黛玉安置在碧纱厨里,她想让宝玉和自己住在一起。宝玉却对贾母说:“好祖宗,我就在碧纱厨外的床上很妥当,何必又出来闹的老祖宗不得安静。”宝玉想离黛玉近一些,说出的话却是为贾母考虑,贾母听在心里一定是暖暖的!语言描写可看出宝玉的聪明

宝玉说话做事随意,一是他上面有贾母宠着,二是他性格上纯真、率直。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是寄人篱下的林黛玉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遇被选进高中课本,学生能学到什么


三、作者对贾宝玉和林黛玉命运都埋下了伏笔,从而揭示作品的主题。

为了探究宝玉底细,作者引用了两首后人写的《西江月》,从侧面展示宝玉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形象,也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中的宝玉一无是处,生活上“潦倒不通世务”, 行为上“偏僻”, 还“怕读”文章,总结一句话“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这是站在封建卫道者角度看宝玉,他不符合封建的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但是站在林黛玉角度看真实的贾宝玉,他是一个非常有才,有思想,有性格的人。作者对宝玉表面上嘲笑和否定,实质上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这是运用了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的写法,实际上是对宝玉叛逆精神的一种赞颂。这种赞美也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结局是一场悲剧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讲了一个 “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女娲用五彩石补天,剩下一块,这便是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宝玉的性格有隐喻作用,宝玉有才能,但无法补封建社会这块“天”。宝玉的结局一定是一场悲剧,除了林黛玉,他不符合所有人的期待

《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遇被选进高中课本,学生能学到什么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文章也对林黛玉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暗示:

众人看出黛玉有“不足之症”。林黛玉说要想自己的病能好,一个癞头和尚说了两个办法,一是出家,二是”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初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料此一生。”黛玉不能出家,来到贾府见的都是外人;而且《红楼梦》第一回,“木石前盟”中说绛珠仙草要用一生的眼泪酬谢神瑛侍者,这都预示了黛玉的悲剧结局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初次见面已经预示了他们的悲剧命运,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总之,贾宝玉是封建家族的叛逆,性格纯真率直,追求自由平等,卓然独立,而且平易近人。作者不仅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凸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而且使得文章条理清晰,井然有序。《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宝黛初遇,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很高的价值,值得高中学生学习。

关注“幽兰笑一笑”,让我们一起笑对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宝玉   世务   红楼梦   仙草   侍者   肖像   外貌   课本   侧面   悲剧   性格   高中   思想   语言   人物   作者   学生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