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为何能击败《少年的你》?

作者:胡闹小马

“《狩猎》原班人马打造”,这句宣传语为饱受疫情折磨的国际影坛带回了一丝生气。

不出所料,由托马斯·温特伯格执导、麦斯·米科尔森主演的《酒精计划》(Druk)成功拿下第9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国际影片奖,完成了8年前未尽的事业。

这部电影为何能击败《少年的你》?

然而,相较稳坐豆瓣电影Top250的前作,后者在国内的群众基础似乎不够扎实,豆瓣评分“仅”为7.6分,比同样入围该奖的《少年的你》低了0.7分。

反观海外,《酒精计划》的成绩还算理想,IMDb近7万用户打出7.8分,Metascore也达到了80分。时至今日再去讨论《狩猎》是否过誉已无必要,从多元视角出发,重新解读《酒精计划》这部看似只有中年危机陈词滥调的“纵欲片”显然更有意义。

这部电影为何能击败《少年的你》?

电影始于索伦·克尔凯郭尔的名句“青春是什么?一场梦。爱情是什么?这场梦的内容”,这绝不是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对祖国伟大哲学家的无意义致敬。

作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克尔凯郭尔强调人的二元特性,所谓“存在”不代表选择这个或选择那个,选择善或选择恶,而是选择成为我自己。

“不懂得绝望的人不会有希望”,因此我相信,在《酒精计划》的故事中,酒的作用更像是兴奋剂而非麻醉剂。

这部电影为何能击败《少年的你》?

四位中学老师聚在一起,唯一没有喝酒的马丁(麦斯·米科尔森 饰)正经历着妻子、孩子、学生的远离,显得沉默寡言。

侍者对酒体进行着美好形容,马丁望着杯中透明的Imperia伏特加,一饮而尽。随后,又是两杯红酒。在大家关切的眼神中,马丁说出了自己与妻子逐渐疏远的事实,其他三个男人适当地安慰着他,其实也各有各的失意。

这里麦斯·米科尔森只用两滴眼泪就展现出了人到中年的无奈,“惹人怜爱指数”不输壁炉旁的甜茶,被不少观众奉为独舞之外最精彩的戏份。

这部电影为何能击败《少年的你》?

第二天,马丁意犹未尽,他在学校偷偷抿了一口斯米诺伏特加并找回工作状态。就此,几个人假借科学实验的名义,将“酒精计划”铺展开来。

以下假说来自挪威心理学家芬恩·斯卡德鲁德:

人的血液中天生缺少0.5‰的血液酒精浓度,当你拥有了这0.5‰就会变得更放松、更镇定、更开放。

包括丹麦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都将0.5‰设为法定血液酒精浓度临界值,高于该值即可判定为酒驾。由此可以推断,主角们的第一阶段尝试还是偏稳妥的。

与年轻人边喝边吐的湖边比赛不同,四位大叔拿着吹气式测试仪,在酒精的催化下开始了对现有生活的篡改。

原本鸦雀无声的课堂突然充满欢声笑语,家庭关系也有了起色,一切尽在掌控。只是需要吐槽的是,马丁举的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三个例子,稍有些历史常识的观众都能迅速猜出,用来反映他上课水平突然提高难以让人信服。

这部电影为何能击败《少年的你》?

尝到甜头后,他们渴望更多,于是开始进入用更多酒精换取“社交和专业表现理想水平”的第二阶段。

期间,导演不怀好意地放了一段外国政要微醺表现的混剪,约翰逊、默克尔、里根、勃涅日列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克林顿等人悉数登场,把关于酒的讨论从哥本哈根放大到全世界。

按照计划,四人的生活得到了更大幅度的改善,但是也有不少“玩脱”的先兆逐渐显现,比如马丁撞墙流出鼻血。按照三幕式惯用的作死原则,他们决定进入第三阶段,再次提高实验的血液酒精浓度,挑战自己所能承受的顶点,实现“终极宣泄”。

这部电影为何能击败《少年的你》?

在以高浓度著名的苦艾酒的吞噬下,四位大叔的意识逐渐模糊,他们大闹Irma超市,又赶往海边垂(hu)钓(nao),身为体育老师的汤米跳进海里,只为弄到朋友妻子购物清单里的新鲜鳕鱼,为悲剧埋下伏笔。

经历了Another Round之后,事态朝着不遂人愿的方向发展,马丁醉倒街头被邻居叫醒,路过的儿子一脸嫌弃地将他搀扶回家,随后是与妻子大吵一架,分道扬镳。

靠酒精维持的高光时刻分崩离析,马丁三人意识到它的支配力并选择敬而远之,而汤米却没能走出来,他又投入海中,再也没能上岸。

这部电影为何能击败《少年的你》?

到这里人们会发现,汤米是四人中唯一没有感情线的角色,身边只有一条连撒尿都需要帮手的老狗。并且他的身份是体育老师,象征人最先老去的身体,所以他的离开可能是一种必然。

同时,在电影拍摄期间,托马斯·温特伯格痛失爱女Ida,因此剧本进行了很大修改,主题从原来的赞颂酒精变为更励志(Life-affirming)的回归生活,好友为汤米抬棺的一幕也与Ida的葬礼如出一辙。

汤米走后,剩下三人没有大彻大悟从此戒酒,而是陷入了毕业生的狂欢,这是本片逃离窠臼的方式。我想导演在此一定是联系了尼采提出的酒神精神(Dionysian Spirit),用生命力的蓬勃战胜悲剧,向死而生。

这部电影为何能击败《少年的你》?

如果说《狩猎》是现实的,那么《酒精计划》就是浪漫的。它不羁的基调与坦诚的细节就像“一只不可控的野兽”,比直白的刻画更容易让观众醉在其中。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中写道: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世界上关于酒的道德说教故事已经太多了,托马斯·温特伯格所做的是在禁欲与纵欲之间摇摆,告诉人们遇到焦虑应该如何自主选择,而非给出答案。

可能正是因为哲学色彩太过浓重,才让部分人觉得《酒精计划》节奏拖沓、结构松散,和《狩猎》相比不仅不够接地气,还缺乏“命中灵魂”的一击。

这部电影为何能击败《少年的你》?

即使无法参透影片想要表达的消极背后的积极也不要紧,片尾华丽的一舞还是会让你不由地被打动。

麦斯·米科尔森年轻时是专业的现代舞舞者,曾师从玛莎·葛兰姆,后来又加入了现代芭蕾舞团。为了这场戏,他重拾近30年没有跳过的专业舞蹈,还创造性地在舞蹈中编入醉拳招式。每天4-5小时的练习让他的身体恢复了往日的柔韧,侧手翻和托马斯全旋看得陪练目瞪口呆。

马丁纵身一跃,没人知道接下来是幡然醒悟还是自暴自弃,此刻他就是狄俄尼索斯。这种欢脱全然不似我们看过的任何一部北欧电影,它像南欧或中欧的作品一样,不再压抑。

这部电影为何能击败《少年的你》?

最后我想说回丹麦,片中无处不在的国歌、国旗让人记忆犹新,而马丁看向海面时,象征丹麦王室的游艇Royal Yacht Dannebrog缓缓驶过,是117分钟里的又一神圣时刻。

数据告诉我们,整个欧洲都在酗酒,而丹麦是WHO认定的青少年饮酒率最高的国家,15岁左右人群的酒精消费量达到了欧洲平均水平的两倍。

在丹麦,将最低法定饮酒年龄提高到18岁的声音和反对的声音几乎一样大,因为成年人先是选择理性,然后又回想起自己年轻时与酒为伴的时光,便又不再理性,托马斯·温特伯格不过是在真实地记录这个国家“平庸和无聊的现状”,记录这个国家“追求理性的同时却像疯子一样爱酒的人们”。

在道格玛95风骨仍存的手持镜头记录下,马丁在漫天的泡沫中旋转、跳跃,这个关于酒的故事也终于回归了本我。酒过三巡,中年的你决定拥抱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叶利钦   戈尔巴乔夫   克尔   伏特加   托马斯   马丁   丹麦   欧洲   浓度   酒精   血液   理性   妻子   少年   计划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