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惊悚片配乐写得如此浪漫优雅,波兰人的旋律天赋真是祖传的

2004年,名不见经传的波兰作曲家卡兹玛瑞克(Jan A.P Kaczmarek)凭借《寻找梦幻岛》摘得了当年的最佳原创配乐奖。

根据过往经验,第一次捧得奥斯卡奖的人通常会在致辞中感谢无数人,并声情并茂地发表一席长篇累牍的讲话。不过,这位波兰人在捧起小金人后,只是镇定自若地说了一段简短的话:“音乐家经常被人遗忘,但是特别的人就能让音乐鲜活起来,没有他们,最好的音乐就不复存在。”

寥寥数语,道出了这位已在影坛默默耕耘十几年的作曲家的心声。奥斯卡的光环下,隐藏着配乐家们太多的心酸和汗水。他们的坚持,并不只是为了奖项,而是源于对这份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有的人,终其一生未获垂青;有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收获了美好的回报。

能把惊悚片配乐写得如此浪漫优雅,波兰人的旋律天赋真是祖传的

许多人都是从《寻找梦幻岛》这部配乐开始了解卡兹玛瑞克,以及他过去的那些作品的。当他捧得小金人后,影迷们才发现,原来这个波兰人对钢琴的运用是那么令人动容。

《驱魔人》(Lost Souls)和《不忠》(Unfaithful)是卡兹玛瑞克早期配乐中的精髓之作。今天,已经没有人将《驱魔人》当作一部惊悚片配乐来欣赏了。

自伯纳德·赫尔曼开始,好莱坞惊悚片配乐一直延续着固定不变的传统,碎片式乐章,撕心裂肺的吼叫,新奇的声效实践,以及运用无调性元素增加音乐的分裂感。后来的惊悚片配乐行家们,在赫尔曼的基础上将声效的开发更进一步,借用电子合成器等新声音,将惊悚片的氛围渲染得愈发压抑、诡奇。无论是拉罗·施夫林、杰瑞·高登史密斯,还是新一代的霍华德·肖恩、卡特·布维尔(Carter Burwell)、克里斯托弗·杨(Christopher Young)、马可·贝尔崔米(Marco Beltrami)等人,都不约而同地将声效实践放在了重要位置。

惊悚片配乐往往不重视对旋律的刻画,和谐、平衡与优雅这些词汇,与惊悚片配乐的气质毫不沾边,为了唤起观众内心的恐惧感,作曲家通常会将音乐中美好的一面隐藏起来,极尽怪异奇峻之能事,达到令人“闻音色变”的效果。所以,此类作品很难获得独立聆听价值,奥斯卡奖历史上也极少出现惊悚片配乐的名单。

卡兹玛瑞克偏不循规蹈矩,他把一部经典恐怖题材的电影音乐写得凄美动人,充满了文艺气质。这部配乐结构宏大,拥有26个乐段,大部分由古典式钢琴小品和浪漫管弦乐组成。除此之外,在音乐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乐器还有双簧管和大提琴。这些元素构成了《驱魔人》配乐的主体色彩,一副典型的浪漫派风格。而音乐中极少出现明显的恐怖氛围,当情绪开始变化时,也仅仅由人声合唱与定音鼓来完成。

能把惊悚片配乐写得如此浪漫优雅,波兰人的旋律天赋真是祖传的

配乐前半段的音乐情绪几乎如出一辙,由缓慢的弦乐齐奏和优雅的钢琴片段交织而成。音响被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丝毫没有膨胀激进的感觉。旋律线条柔软而清澈,以弦乐齐奏衬底,钢琴在其上轻盈地敲击,那种浅吟低唱的气氛中,隐隐透露着一丝不安。但卡兹玛瑞克将这种暗示性控制得极好,虽然弦乐始终在低音区徘徊,会让人偶有压抑的感觉,但这种压抑并未积蓄起一股反叛的力量。

弦乐在低音区营造的不安因素,始终没有演变成惊人的爆发,并且,弦乐的缓慢行进,也始终拥有一条美丽的旋律线条。这是卡兹玛瑞克在处理这部惊悚片配乐时与其他好莱坞作曲家最大的不同。当弦乐进展到一定程度时,总会有钢琴或双簧管介入,将音乐旋即带入一个明朗的空间。

如果非要在《驱魔人》中听出一丝惊悚元素,那么,只能是萦绕在整部配乐中的节奏。26首音乐,没有任何一段是轻快跳跃的,卡兹玛瑞克始终将节奏控制在缓慢得足以让人困倦的程度中。并且,无论是钢琴还是弦乐片段,旋律的美感背后,都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冷峻与落寞。那凄美的声音,仿佛是在探究主人公内心的秘密。

这种依靠音乐内在的柔软触觉来探析人心深处的做法,在惊悚片配乐史上都是极少出现的。《驱魔人》中的优美旋律,的确很难让人产生毛骨悚然的感觉。其实,惊悚片配乐发展到今天,许多作曲家也喜欢用缓慢的节奏搭配怪异的音效来营造恐怖气场。但《驱魔人》中的缓慢节奏,却并未辅之以音效的支持。导致对不安因素的营造过于内敛,使得音乐中的静谧抒情多于触目惊心。

能把惊悚片配乐写得如此浪漫优雅,波兰人的旋律天赋真是祖传的

卡兹玛瑞克从来都不是惊悚片配乐专家,《驱魔人》只是他偶尔为之的作品,所以,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不应集中在惊悚片的范畴,而是要放在作曲家一贯的创作思维中去考量。它的价值在于,体现出一种卡兹玛瑞克式的浪漫风格,这种风格在随后的《不忠》中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驱魔人》因为题材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卡兹玛瑞克诠释浪漫的潜力,尽管他极力抹除了惊悚与浪漫的界限。而在《不忠》中,他将自己的音乐个性发挥到了全新的高度。这个讲述中年感情危机和为爱复仇的故事,给了卡兹玛瑞克发展唯美乐风的绝好理由。从配乐中,不难听出一种畅快淋漓的抒发。

这部配乐依旧由钢琴和弦乐贯穿始终,织体结构相比《驱魔人》明朗了许多,弦乐不再只是缓慢游走于低音区,以高调的姿态演绎着一股清新流畅之风。口风琴的加入让配乐多了一份雅致与轻盈。

卡兹玛瑞克为影片写了一首跳脱灵动的经典钢琴主题,那如流水般的灵巧触键,流露出一份淡雅恬静的心绪。钢琴以一连串快速的上行琶音营造出如梦似幻的飘渺舞动,如缕缕青烟自平地升起,散入浩瀚的天际。

管弦乐也有上佳发挥,和声营造出广阔的空间感,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声部与小提琴和木管交相呼应,此起彼伏中带动整个音乐气氛向深远处弥散,乐队时而悠扬高歌,时而低沉徐缓的行进,烘托出钢琴缠绵悱恻的跳动。应该说,卡兹玛瑞克谱写的音乐比电影本身更有深度,《不忠》只是一部常规题材的爱情片,但卡兹玛瑞克的音乐却显出无比优雅的内涵,那洗尽铅华的风貌,深具当代浪漫派配乐的精髓。

能把惊悚片配乐写得如此浪漫优雅,波兰人的旋律天赋真是祖传的

卡兹玛瑞克不是威廉姆斯那样变化无常的配乐家,他的作品中总是有着清晰的轨迹可循。《驱魔人》和《不忠》代表了卡兹玛瑞克的早期好莱坞配乐风格,运用钢琴与弦乐交织成徐缓抒情的浪漫乐章。这种风格在其为霍兰所做的配乐中都有体现。而《寻找梦幻岛》则显示出他的另一种创作风貌,童声合唱的运用是主要标志。

这部关于彼得·潘的童话故事,与他早期服务的大部分电影主题有天壤之别。为了配合绚丽多彩的影像风格,卡兹玛瑞克采用了活泼灵巧的童声合唱,搭配轻盈跳跃的管弦乐与潇洒飘逸的钢琴来刻画童话世界里惟妙惟肖的人物形神。

《寻找梦幻岛》里的卡兹玛瑞克,仿佛变了一个人。千变万化的管弦乐编排,充满纯真情愫的合唱铺垫,高低起伏的美妙旋律,充满律动的快速节奏,将人瞬间带入一个童话王国。

当影片中的巴里穿过一个个不断变化的创作旅途时,卡兹玛瑞克用美妙的旋律源源不断地传达着巴里眼中对于梦幻岛的想象世界。整部配乐听不到丝毫的惊恐或者焦虑,当音乐脱离影像,始终不变的孩童氛围以及柔和的激情也会带给人一种非常平稳愉快的听音感受。天真无暇的童声合唱伴随着跳动的节奏,时而巧妙地蹦出来。在影片的关键之处,当巴里演绎他心中酝酿已久的故事时,流畅低回的弦乐和木管勾勒出的主题旋律呈现出一种朦胧却真切的感情,令人心情极为舒畅。

能把惊悚片配乐写得如此浪漫优雅,波兰人的旋律天赋真是祖传的

卡兹玛瑞克运用了少许的东欧音乐元素来勾勒基础节奏,并且,再一次增加了钢琴在配乐中的比重,为此,他专门写了几首颇具灵气的钢琴主题,并找来自己的老搭档——波兰钢琴演奏家勒斯泽克·莫德尔(Leszek Mozdzer)进行演奏。后者把音乐中的童话美感诠释得入门三分。

莫德尔为卡兹玛瑞克的所有电影担任过钢琴伴奏,可以说,这些配乐中的钢琴之所以如此美妙绝伦,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莫德尔的出色演绎。

除了钢琴和童声合唱,《寻找梦幻岛》还体现出卡兹玛瑞克对小型管弦乐队的高超驾驭能力。每一个声部,每一件乐器,都在这部配乐中扮演着各自精彩的角色,声部与声部之间尽显巧妙的衔接过渡,尤其是那些轻盈畅快的乐段,木管、弦乐与铜管之间你来我往,相互帮衬,不断营造出此起彼伏的高潮,每每令人拍手称快。

这个一直为冷门电影谱曲的波兰人,并没有因为摘得奥斯卡奖就改变创作道路,成名后的卡兹玛瑞克,依旧钟情于为那些中小成本的剧情片配乐,只有在这样的电影里,他才能找到自由创作的舞台。

除了《寻找梦幻岛》以外,他最为人熟知的配乐当属《忠犬八公的故事》(Hachi)。剩下的,就都是小成本电影了。比如《暴君焚城录》(Quo Vadis)《爱欲疑狂》(Bliss)《不速之客》(The Visitor)《从未活过》(Who Never Lived)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奥斯卡奖   巴里   音区   旋律   波兰人   声部   管弦乐   童声   弦乐   作曲家   合唱   天赋   缓慢   钢琴   节奏   优雅   梦幻岛   浪漫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