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蝶与张学良“跳舞”被骂红颜祸水,30多年后求见,张:不见也罢

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圈,胡蝶绝对是佼佼者,她是中国第一位票选的“电影皇后”,其倾国倾城、风姿绰约的形象早已成为了经典。像她这样的明星大腕,自然不乏追求者。

胡蝶与张学良“跳舞”被骂红颜祸水,30多年后求见,张:不见也罢

张学良晚年时曾对人说过:“我年轻时什么都来,最喜欢女人和赌博。”他还自诩是:“平生无憾事,唯一爱女人。”

毫无疑问,张学良是一个多情种,除开正妻于凤至外,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有他和表嫂、谷瑞玉还有赵四小姐之间的风流事,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女人们都和他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典型的花花公子

如果用当下人的观点来看:年轻时的张学良就是一个生活不检点的公子哥儿。

一代“电影皇后”胡蝶与叱咤风云的少帅张学良认识,看上去并不是一件不寻常的事,如果说两人有故事的话,也没有什么稀奇古怪的。

胡蝶与张学良“跳舞”被骂红颜祸水,30多年后求见,张:不见也罢

1931年,少帅张学良和著名电影明星胡蝶一起“跳舞”的事传得沸沸汤汤,然而,人们好奇的并不是少帅新的桃色绯闻,相反人们都很愤怒,大骂张学良是“风流将军”,胡蝶是“红颜祸水”。不过,两个当事人都大叫冤,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次日,张学良在协和医院对天津大公报记者谈话时再度说:“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即面对日军的侵略,张学良执行的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之后,日军更是肆无忌惮,先后攻占奉天、四平、营口等地,长春也沦陷了,到后来吞掉了东三省。

胡蝶与张学良“跳舞”被骂红颜祸水,30多年后求见,张:不见也罢

张学良成为了舆论攻击的焦点,他的私生活也被放大,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当时的《生活周刊》中有一篇文章叫《东北的漆黑一团》,里面就这样抨击张学良:“少帅的确没有名义上的姨太太的。然而后宫佳丽却足有数十人......他的大烟瘾也是盖世无双,一枪在手,美人在怀,神魂颠倒,乐不思蜀,无怪乎日兵一到,只能把辽、吉揖让恭送。

直白一点,就是因为张学良沉溺于儿女私情及大烟,搞得人精神恍惚,日军都打到家门口了,不战而逃,将东三省拱手让给了日军。

紧接着,一篇《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小文章又在《生活周刊》上发表,文章内容是:“确息,一月以前、日人攻沈之际,某青年长官尚在中和看梅兰芳......近日上海明星公司明星胡蝶女士来平,长官好整以暇,于打完高尔夫球之暇,颇与女士有所酬酢,故大受女士之垂青云。

这篇文章的“某青年长官”指的便是少帅张学良,文章披露的是“九一八事变”当晚,张学良人不在沈阳,而是在北平和知名影星胡蝶在六和饭店跳舞。

试想,在东北危难之时,作为统帅的张学良却在花天酒地,与明星胡蝶一起跳舞,国人知晓后,能不震惊?许多爱国人士纷纷加入到声讨张学良的队伍中去,马君武就是其中的一个。

胡蝶与张学良“跳舞”被骂红颜祸水,30多年后求见,张:不见也罢

马君武

马君武留学日本期间结识了孙中山,后来成为了中国同盟会成员,担任过孙中山革命政府秘书长、广西省省长等职务。在1924年后,他便逐渐淡出政坛,将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任过大夏大学、中国公学等学校校长,与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同时,他也是一个诗人,他的诗重在宣扬新学思潮和爱国主义精神。

失了东三省,马君武非常愤怒,又听说张学良与胡蝶“跳舞”一事后,更是怒气冲天,提笔洋洋洒洒地写了两首诗。

1931年11月20日,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刊登了马君武的《哀沈阳》诗两首:

(一)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最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二)

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

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阿娇舞几回。

这两首诗就是用来讽刺张学良的,说他不重江山重美人,这才致使沈阳等地失陷。诗中还藏着几个人物。

胡蝶与张学良“跳舞”被骂红颜祸水,30多年后求见,张:不见也罢

赵四即赵一荻。赵四小姐16岁时认识了张学良,两人两情相悦。1929年3月,张学良派副官到天津去接赵四小姐到沈阳旅游。不久后,赵四的父亲赵庆华便在报上发表声明,说自己的女儿为了追逐自由平等的婚恋,竟然跟着人私奔,令家族蒙羞,便断了与她的父女关系。

赵庆华发表此声明,也有为自己宝贝女儿好的关系,让全中国的人都知道赵四为了他张学良放弃了自己的父母和家族,同时也断了张学良的后路:往后余生,他张学良必须对赵四好,全国人民的眼睛都看着的。

在赵庆华的推波助澜下,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恋情也轰动一时。

在那个年代,赵四小姐为爱追逐的事虽然符合时代新女性的观念,不过多少会被人诟病,因为张学良家中还有一位贤妻于凤至。于凤至是张作霖亲自给儿子找的媳妇,再怎么风流的张学良也断然不敢跟发妻离婚,更何况张、于夫妇两的关系并没有不好。所以,在赵四小姐一事上,人们免不了会去指责张学良,为了一己私欲,害得别人父女断绝关系,这一行为多少不被世人容忍,给人留下一个极度风流的印象。

胡蝶与张学良“跳舞”被骂红颜祸水,30多年后求见,张:不见也罢

朱湄筠

诗中的朱五,指的就是朱湄筠。北洋政府官员朱启铃的五女儿,便是朱湄筠,人称朱五,有“北洋名媛”之称。

朱家和张学良家是世交,朱湄筠很小的时候,便认识张学良。朱湄筠的丈夫是张学良的秘书朱光沐,两人于1930年结婚,主婚人正是张学良。

朱湄筠和张学良有暧昧关系?就在张学良眼皮子底下的朱光沐允许那样的事发生吗?会不会是朱湄筠未结婚前,与张学良纠缠过?

一切都是密,还得当事人解惑。

而诗中“翩翩蝴蝶最当行”中的“蝴蝶”,指的就是明星胡蝶,说的就是胡蝶与张学良“翩翩起舞”一事。

马君武的诗歌《哀沈阳》刊登后,反响惊人,大家都跟着一起骂张学良,说他是“风流将军”、“不抵抗将军”,更有甚者说他是卖国贼。而诗中的美人们也没一个幸免,赵四、朱五,还有胡蝶,她们也被大骂,说她们祸国殃民,说她们是“红颜祸水”。

被马君武骂、被全国人民骂,张学良没吭声,毕竟,再怎么解释也改变不了“九一八事变”的事实。赵四小姐也没吭声,毕竟她是张学良承认的“红颜”。朱五小姐也不吭声。

胡蝶与张学良“跳舞”被骂红颜祸水,30多年后求见,张:不见也罢

他们都不吭声,只有胡蝶站出来说:一切跟我没关系!

当时胡蝶在《申报》等报刊上刊登过一则辟谣信息,声明道:

蝶于上月为摄演影剧曾赴北平......明星同仁乃开会集议公决抵制日货,并规定罚规,禁止男女演员私自出外游戏及酬酢,所有私人宴会一概予以谢绝。留平五十余日,未尝一涉舞场......昨有日本新闻将蝶之小影与张副司令之名字并列报端,更造作馈赠十万元等等之蜚语,其用意无非欲借男女暧昧之事,不惜牺牲蝶个人之名誉,以遂其污蔑陷害之毒计......蝶亦国民一分子也,虽尚未能以颈血溅仇人,岂能于国难当前之时,与负守土之责者相与跳舞耶......

这样的声明内容是不是很眼熟?像极了当下娱乐圈里的明星为了撇清和某些人或事的关系,发表的危机公关的声明内容。

那么,胡蝶真的未见过张学良?更没有和他一起“跳舞”吗?

胡蝶一个人的声明还说明不了什么,大有“狡辩”的意思,那如果是一群人的声明,又将如何?

继胡蝶辟谣后,明星电影公司的导演张石川,以及洪深、董天涯、郑晓秋、夏佩珍等全体演员,也在《申报》上发表了声明,为胡蝶作证。

胡蝶与张学良“跳舞”被骂红颜祸水,30多年后求见,张:不见也罢

原来明星电影公司一行40多人在导演张石川的带领下,于1931年9月中旬离开上海北上,要赶到北平去拍外景。他们行至天津时,“九一八事变”就已发生了。

所以说,报纸上刊登的事变发生时,张学良与胡蝶翩翩起舞之事纯属虚构,在之前,这两人虽然都知道对方的大名,但一直都不认识。而这桩“跳舞”绯闻对两人都产生了极大影响,特别是对事业如日中天的胡蝶来说,打击会非常大,如果处理不好,她的演艺事业或许会终止,所以她必须站出来澄清事实。

当然,绯闻中心的男主角张学良定不会站出来发什么声明的,如果他说不认识胡蝶,也未曾一起跳舞过,免不了会有人又拿他“风流”一事做文章。比如:少帅为了保护著名影星胡蝶,甘愿背下所有......

既然百口莫辩,张学良还不如沉默的好。

胡蝶与张学良“跳舞”被骂红颜祸水,30多年后求见,张:不见也罢

再来看看马君武,因他的两首诗的传播力太强,当时的人们也认定了张学良是因为贪恋女色而误了国。诗歌虽然流传很广,但观点却很片面,因为马君武将事变发生的原因都归咎于赵四、朱五和胡蝶这样的“红颜祸水”。这难道不是一种偏见和狭隘吗?

马君武作为有名的知识分子和教育家,他忧国忧民的心情能理解,不过他在没有足够事实依据的情况下,就把“红颜祸水”这个名号扣在赵四、朱五或胡蝶头上,算不算一种诽谤呢?

从胡蝶不愿忍气吞声,公然站出来澄清谣言一事来看,她也算得上“新时代女性”。

尽管胡蝶发出了声明,但是她还是没能从“跳舞”事件的漩涡里走出来。因为人们会觉得,那不过是胡蝶的“公关伎俩”而已。再加上失掉东三省后,人们都想找一个发泄对象,而那些被扣上“红颜祸水”的美人们也遭了殃。

这之后,有一次张学良有事去了上海。胡蝶对“跳舞”一事还耿耿于怀,想找“绯闻对象”当面问个清楚,毕竟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便托人介绍她和张学良认识。

不过,张学良谢绝了,说:“如果这样,谣言岂不得到证实?”

在张学良看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同时,不见胡蝶也是对她的一种尊重和保护。只是,对于一个执着的人参悟一切还需要时间。

胡蝶与张学良“跳舞”被骂红颜祸水,30多年后求见,张:不见也罢

“九一八事变”发生当晚,张学良究竟在干嘛呢?

其实那晚,张学良确实是在北平的中和戏院,他带着夫人于凤至还有赵四小姐,陪着英国公使观看《宇宙锋》。但是,马君武把“风流”和“亡国”扯在一起,张学良他是万万承受不了的。

这里就不得不感叹一下,科技的好啊!如果当时有视频监控系统,张学良与胡蝶的传闻便能不攻自破了。

好多年后,执着的胡蝶对“跳舞”一事还是没有放下。

1946年,胡蝶迁居香港,渐渐淡出了影坛,直到1960年复出,她凭借《后门》获得了1960年的第七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一时间,她又成为了街头巷尾讨论的大明星。后来,她住在台北,还是想见一见张学良,了了30几年的心愿。

胡蝶与张学良“跳舞”被骂红颜祸水,30多年后求见,张:不见也罢

人到中年后,张学良信奉基督教,周联华牧师专门为他讲授《圣经》,两人的关系颇为亲密。那时张学良虽然还在监禁中,没有完全的人生自由,不过他想见谁的话,只要获得当局允许还是会见到的。很多人都想一睹“少帅”的风采,而他们不能直接登门拜访,只能委托能牵线搭桥的人,和张学良关系密切的周联华便是“中间人”。

一次,老上海明星影业公司有一位胡蝶的御用摄影师,他的女儿将在台北举办婚礼,一代影后胡蝶也会出席,而周联华便为新人证婚。胡蝶和周联华被安排在了主桌,两人离得近,寒暄一番后,胡蝶直奔主题:“周联华,求你一件事,你能不能够请客,请我和张学良吃饭。我背了一生的黑锅,却从来没有见过这个人。”

为一个素未谋面的人背了30多年的黑锅,试问有哪个人不觉得委屈?

周联华想了想,说试试看,组个局,让两位曾经的“绯闻男女”能见上一回。不过,他深知马君武的诗就是张学良心中的一根刺,但是既然答应了胡蝶,那也得试一试。

胡蝶与张学良“跳舞”被骂红颜祸水,30多年后求见,张:不见也罢

周联华

周联华故作轻松地说:“副军长,猜猜我上礼拜和谁吃饭啦?”

张学良淡淡地说:“我哪里知道你和谁吃饭,你认识那么多人。”

周联华:“是和胡蝶吃饭唉,你眼热吗?”

张学良轻笑着,打趣地说:“好小子,你行啊!连我都还没有见过她呢,你都和他吃过饭啦!”

周联华见张学良一脸轻松,希望之火仿佛能燃起来,于是说:“那我请客你们两人,大家一起会一会?”

张学良看了看周联华,知道眼前人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于是眼里的笑意也淡了去,沉沉地说:“算啦,不见也罢。”

时隔多年,为何张学良还是不愿意见胡蝶呢?

这也许是害怕触景生情吧!

晚年的张学良不止一次地提及马君武的《哀沈阳》,说:“这首诗我最恨了。我跟朱五不仅没有任何关系,我都没跟她开过一次玩笑!”他还说:“我张学良如有卖国的行为,你们就是将我的头颅割下,我也是情愿的。”

如果张学良见了胡蝶,那段令他愤恨的岁月又会再现,这对他来说是一种煎熬,也是一种侮辱,所以他不见胡蝶。

胡蝶与张学良“跳舞”被骂红颜祸水,30多年后求见,张:不见也罢

张学良和胡蝶,一个叱咤风云,一个风华绝代,两人在特殊的环境下,因“跳舞”一事牵扯了一生,怪的是,两人自始至终都没见过面。时代赋予了他们很多神秘色彩,同时也让他们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苦和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胡蝶   祸水   北洋   北平   联华   红颜   少帅   事变   日军   绯闻   风流   多年   声明   小姐   关系   明星   张学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