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都柏林看起来没有英格兰城市气派?

本文转自作者 | 何越 的文章

为何都柏林看起来没有英格兰城市气派?

建于1779年的都柏林第一个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皇家交易所

爱尔兰虽曾是大英帝国一部分,但地位如同殖民地。独立后的爱尔兰曾一度憎恨英国殖民时代留下的城市记忆。

上周末,我意外地去了趟爱尔兰。当时我和先生有两天假期,原打算开车出行,担心路途上加不到油,不想冒险,改做乘搭火车。转念一想,廉价航空的飞机票比火车票便宜(注:英国火车票很贵),干脆乘飞机吧。都柏林离布里斯托尔最近,一小时就到了。查了查,去爱尔兰基本没有特别疫情政策,除了两次疫苗注射证明,就只需要在网上填一个locator表。当天晚上,我们买了第二天去都柏林的早班机票。英国人喜欢去都柏林,因为那里是健力士黑啤的故乡,而且倾心于著名的Temple Bar文化区。而虽然离都柏林那么近,可此前我从未有拜访的念头。

因为写脱欧与脱欧谈判,我对北爱问题与爱尔兰多少有些认识,因为北爱分界线是脱欧谈判中基本无法解决的死角,至今英国还未执行《北爱议定书》。可爱尔兰那复杂难懂的与英国近千年历史恩怨,我一直没有认真花时间去研读。生活在英格兰,爱尔兰和北爱似乎都是遥远话题,除了脱欧和选举,如果不是特意去关注,平时看不到多少那里的报道。多年看影视得出的爱尔兰印象,就是百年前发生在那里的独立战争是正义的。至于为什么以前英国政府眼里的叛军,成了现在的正义斗争,我没有深究,因为从现代英国人权角度与价值观去重新审视历史,我得出了一个西方21世纪的价值观:所有强权与暴力下产生的行为大都被列入非正义范围;所有被欺负的弱者行为,哪怕是暴力,往往也会被认为是正义。这也是为什么英国人会对祖上发动的鸦片战争持批评态度的部分原因;而一直被英格兰人统治的爱尔兰人民要自治,符合西方民族自决的观念。初到都柏林,感觉非常奇怪。18世纪,英国曾经大力进行“拿来主义”,模仿古罗马建筑风格,即新古典主义风格(见《古罗马与英国两次结局迥异的文化交融》),都柏林亦不例外,1779年建造了该城第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 ——the Royal Exchange(皇家交易所,现在是都柏林市政厅所在地)。而今天这爱尔兰的首都,不要说与伦敦比,就算是与同为被新古典主义风格纵情洗刷过的英格兰老牌工业城市利物浦、伯明翰、曼城的气派城市建筑景观等相比,当年英国的繁荣遗风只能在那些旧日英国政府建造的庞大建筑上找到见证,却看不到旧日的民间建筑繁荣景象。

而英国乔治与维多利亚时代的繁荣,时至今日,往往仍然能够由英国城镇乡村的建筑特征反映出来。在飞机还未被发明之前,海路曾长期是英国商人进口海外贸易的重要渠道。布里斯托尔以及我家附近的Clevedon镇的海湾边上,都留有大量乔治或维多利亚时代气派的民用建筑,据说是为了第一时间能够看到航船安全返航。爱尔兰在1922年独立之前,一直属于英国管辖。而我却没有在都柏林看到旧日宏大民间建筑的身影,这与英格兰城市风貌的巨大区别,令我困惑。第二个深刻的都柏林印象,是爱尔兰对旧日英国政府竟然有那么多的抱怨与批评,甚至有恨的成分。此印象来自于上周六在爱尔兰国家博物馆-装饰艺术和历史馆(The National Museum of Ireland – Decorative Arts and History)的参观,该馆前身是科林斯军营(Collins Barracks),里面有个英国军队和爱尔兰军队的历史展。

展览说:从前爱尔兰对于英国的一大历史作用,是培养军队,用以对抗爱尔兰内部的反抗,以及海外殖民统治的需要。也许这就是都柏林民间没有英格兰富裕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说,当英格兰在18世纪被工业革命席卷,迅速成为世界工厂的时候,都柏林的位置不是经商,而是为英格兰(大英帝国的主体)的帝国扩张提供军队?也许是。另一个原因,我是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里找到的。恩格斯专门著有《爱尔兰史》,里面说:“爱尔兰的不幸起源于远古的时代;这种厄运从石炭系岩层一形成就开始了。一个国家,煤层被冲蚀,而又紧邻一个煤产丰富的大国,因此好像大自然本身已经作出这样的判决:面对着这一未来的工业强国,它只好长期保持为一个农民国家。

这个千百万年前所作的判决,直到我们的时代才执行。而且,我们后来还看到,英国人还帮助了大自然,差不多每当爱尔兰工业一萌芽,他们就立即横暴地加以摧毁。”也就是说,当英格兰进入工业社会时代时,爱尔兰被强制留在了农业社会,负责继续耕种。可糟糕的是,拥有爱尔兰土地的英国贵族与乡绅,大多是居住在英格兰的英格兰人,他们与爱尔兰农民通过中介打交道,由中介代收地租。而这样的中介形式,令爱尔兰农民一度成为欧洲最穷、最被剥削、最无保障的职业。这才想起从前我看的英国历史,其实大都是英格兰历史,那里农民与贵族的关系似乎平缓,农民起义极少听闻。充满对抗的往往是英国王室与欧洲列强的纷争。此外,亨利八世的英格兰宗教改革后,爱尔兰开始产生宗教冲突。因为被派去管制爱尔兰的英格兰人信奉新教;而占大多数的本地爱尔兰人继续信奉罗马天主教。

天主教徒被官方歧视是导致几次冲突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包括爱尔兰联盟战争(1641-53年)、威廉-雅各布派战争(1689-91年)、阿马骚乱(1780-90年)和1798年爱尔兰起义。所以,与英格兰几百年平和的内部民主演化过程相比,独立前的爱尔兰岛充满了不安、对抗以及战争。为何同为大英帝国的成员,其社会面貌竟有如此大的分别?因为英格兰是大英帝国的主导体,爱尔兰虽曾是帝国一部分,但地位如同殖民地。这从英国王室派去爱尔兰的领导人的称呼就可以看出来,因为和英属印度一样,英国王室派驻爱尔兰的首领亦叫 viceroy (总督)。

所以,爱尔兰的独立历史,其实类似前英国殖民地的独立史。以这样的眼光观察爱尔兰,就很容易理解爱尔兰国家博物馆-装饰艺术和历史馆展示出的那种对旧日英国的抱怨甚至仇恨感了,我当时感受到了如同中国博物馆解释鸦片战争的情绪。而这样的情绪,在英格兰本岛是很少见的。因为英国政府还远未开始“如何中立评价大英帝国的殖民历史”的讨论,但英国民间对于“英国殖民时代犯下很多暴力与战争的错误”已基本是共识了。所以为何后来发生被称作“英国政府人为制造的”爱尔兰大饥荒(一场发生于1845年至1852年间的饥荒,当时约有100万人死于饥饿,另有超过100万人被迫离开爱尔兰)也就不足为奇了——殖民地人民的死亡,很难令英国(主要是英格兰议员)议员主动投票去保护那里的人民。这场大饥荒,倒没有引发爱尔兰农民起义,因为饿到走投无路的农民,还有去美国等地的移民选择(比如现任美国总统拜登的祖上)。

而正是这些早期的移民,在美国学会了人权思想与独立战争,最后以大量财力支持了爱尔兰的独立革命。而独立后的爱尔兰,曾一度憎恨英国殖民时代留下的城市记忆,那些乔治时代的建筑往往成为替罪羊。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爱尔兰才开始逐渐改变态度,开始保护乔治式建筑。而这,是“都柏林被遗留在农业社会,没有英格兰城市富有之外”,亦是“为何都柏林看起来没有英格兰曼城、利物浦等城市的建筑气派”的原因之一。

简单而言:一、不如英格兰城市富有,所以有气派的民间建筑不多;二、独立后,那些建筑被人为破坏了。而今日的爱尔兰,早已与英国恢复关系,而且关系友好。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在2011年访问了都柏林,这是爱尔兰独立以后,英国王室的首次出访,象征着两国关系的新里程碑。我们从都柏林飞回布里斯托尔机场,下了飞机,进入专门为“爱尔兰与英属海峡群岛(Channel Islands)”设的通道,没有任何关检,如同在本国出行,直接出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都柏林   英格兰   大英帝国   英国政府   乔治   爱尔兰   北爱   新古典主义   城市   英国   旧日   气派   独立   建筑   时代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