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演讲刷屏:我发现混的好的人,全部都有一个特质

今天分享的文章,来自于字节跳动的创始人张一鸣。

前两天偶然又刷到了他的这篇给当代年轻人的“寄语”,看完之后我感触很深,也实在很是喜欢,趁机也分享给大家。

希望读完这篇“配方”文章后,能够抓住为数不多的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坚定自己的人生长跑。



张一鸣演讲:

大家好!

各位都非常年轻,我今天来的时候挺有压力,因为我毕业快11年了,看到你们,真是觉得“长江后浪推前浪”。

我去年参加了武汉的校招,感觉新一代年轻人的素质确实都非常好。

我作为面试官,过去10年里,可能面试过小2000个年轻人。有的和我在一家公司,有的去了别家公司,他们发展差别其实非常大。

那为何毕业多年后,原本水平差不多的同学都拉开了差距?

我昨天就在想这个问题,也在想应该跟大家分享些什么。

想了想,先把题目拟出来,把乔布斯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改成“Stay hungry, Stay young”。

什么是“Stay hungry, Stay young”?

“Stay hungry”,大家都知道,就是好奇心、求知若渴、上进心。

但为什么要说“Stay young”?

我觉得年轻人有很多优点:做事不设条条框框,没有太多自我要维护,经常能打破常规,非常努力、不妥协、不圆滑世故。

10年过去了,有的年轻人,依然保持着这些很好的特质,我觉得这就算“Stay young”。

“Stay young”的人基本没有到天花板,一直保持着自我的成长。

相反,很多人毕业后提高了技能,但到一个天花板后,就不再成长了。

先分享我的个人经历吧。

我是如何在毕业第2年,就成了管理四五十人团队的主管?

2005年,我从南开大学毕业,加入了一家公司叫酷讯。

我是最早期加入的员工之一,一开始只是一个普通工程师。

但在工作第 2 年,我在公司管了四五十个人的团队,负责所有后端技术,同时也负责很多产品相关的工作。

有人问我:

为什么你在第一份工作就成长很快?是不是你在那个公司表现特别突出?

其实不是,当时公司招聘标准也很高。

跟我同期入职的,我记得就有两个清华计算机系的博士。

那我是不是技术最好?是不是最有经验?

我发现都不是。

后来我想了想,当时自己有哪些特质。

1)我工作时,不分哪些是我该做的、哪些不是我该做的

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后,对于大部分同事的问题,只要我能帮助解决,我都去做。

当时,Code Base中大部分代码我都看过了;新人入职时,只要我有时间,我都给他讲解一遍。

通过讲解,我自己也能得到成长。

还有一个特点,工作前两年,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十二点一点回家,回家以后也编程到挺晚。

确实是因为有兴趣,而不是公司有要求。

所以我很快从负责一个抽取爬虫的模块,到负责整个后端系统,开始带一个小组,后来带一个小部门,再后来带一个大部门。

2)我做事从不设边界

当时我负责技术,但遇到产品上有问题,也会积极地参与讨论、想产品的方案。

很多人说这个不是我该做的事情。

但我想说:

你的责任心,你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动力,会驱动你做更多事情,让你得到很大的锻炼。

我当时是工程师,但参与产品的经历,对我后来转型做产品有很大帮助。

我参与商业的部分,对我现在的工作也有很大帮助。

记得在07年底,我跟公司的销售总监一起去见客户。

这段经历让我知道:怎样的销售才是好的销售。

当我组建头条招人时,这些可供参考的案例,让我在这个领域不会一无所知。

以上就是我刚毕业时的特点。

后来,我陆续加入到各种创业团队。在这个过程中,我跟很多毕业生共处过,现在还和他们很多人保持联系。

通过我十年的观察,我遇到的优秀的年轻人,都有这5大特质!

1/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学习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技能

今天不太谦虚,我把自己当做正例,然后再说一个负例。

我有个前同事,理论基础挺好,但每次都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就下班了。

他在这家公司呆了一年多,但对网上的新技术、新工具都不去了解。

所以他非常依赖别人。

当他想要实现一个功能,他就需要有人帮他做后半部分,因为他自己只能做前半部分。

如果是有好奇心的人,前端、后端、算法都去掌握、至少有所了解的话,那么很多调试分析,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做。

2/对不确定性保持乐观

比方说头条最开始时,我跟大家讲:我们要做1亿的日启动次数。(当然,现在不止1亿了,我们现在的日启动次数已经差不多5亿。)

很多人觉得,你这家小公司怎么可能做得到呢?大公司才能做得好。

所以他就不敢努力去尝试。

只有乐观的人会相信,会愿意去尝试。

其实我加入酷讯时也是这样。

那家公司当时想做下一代搜索引擎。(最后也没有做成,只做了旅游的垂直搜索)

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的,我自己觉得很兴奋。

我确实没有把握,也不知道怎么做,但当时就去学,就去看所有这些相关东西。

我觉得最后也许不一定做成,或者没有完全做到,但这个过程也会很有帮助:

只要你对事情的不确定性保持乐观,你会更愿意去尝试。

3/不甘于平庸

有很多同学,已经非常优秀了。

但我想说,其实走向社会后,应该再设定更高的标准。

我见到很多大学期间的同学、一起共事的同事中,有很多非常不错的人才,技术、成绩都比我好。

但10年过去,很多人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我觉得他应该能做得很好,但他却没有做到。

很多人毕业后,目标设定就不高了。

我回顾了一下,发现有同事加入银行IT部门:有的是毕业后就加入,有的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加入。

为什么我把这个跟“不甘于平庸”挂在一起呢?

因为他们很多人加入,是为了快点解决户口,或者当时有些机构有分房补助,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

后来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如果自己不甘于平庸,希望做得非常好的话,其实不会为这些东西担心:是否有北京户口,是否能买上一套经济适用房?

如果一个人一毕业,就把目标定在这儿:在北京市五环内买一个小两居、小三居,把精力都花在这上面,那么工作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他的行为会发生变化,不愿意冒风险。

比如我见到以前的朋友,他业余做一些兼职,获取一些收入。

那些兼职其实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且对本职工作有影响,既影响他的职业发展,也影响他的精神状态。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哎,快点出钱付个首付。

我觉得他看起来是赚了,其实是亏的。

不甘于平庸很重要。

我说不平庸,并不是专门指薪酬要很高或者技术很好,而是你对自己的标准一定要高。

也许你前两年变化得慢,但10年后再看,肯定会非常不一样。

4/不傲娇,要能延迟满足感

我在这里举个反例:两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年轻人,素质、技术都蛮不错,也都挺有特点。

我当时是他们的主管,发现他们在工作中deliver的情况始终不好。

他们觉得其他同事比他们做得差,其实不是:他们确实可以算作在当时招的同事里面TOP 20%,但误以为自己是TOP 1%。

所以很多基础一点的工作;

比如要做一个调试工具,他就不愿意做;

或者需要跟同事配合的工作,他就配合得不好。

本来都是资质非常好的人才,人非常聪明、动手能力也强,但没有控制好自己的傲娇情绪。

我觉得这和“不甘于平庸”不矛盾。

“不甘于平庸”是你目标要设得很高,“不傲娇”是你对现状要踏实。

这2000个样本当中,我见到很多我原来觉得很好的,其实没有我想象中的发展好,我原来觉得不好的,其实超出我的预期。

5/对重要的事情有判断力

选什么专业、选什么公司、选什么职业、选什么发展路径,自己要有判断力,不要被短期选择而左右。

上面一些例子,也都涵盖了这一点。

当时很多人愿意去外企,不愿意去新兴的公司。

06、07年,很多师弟、师妹问我职业选择,我都建议他们去百度,不要去IBM、微软。

但实际上,很多人都是出于短期考虑:外企可能名气大、薪酬高一点。

虽然这个道理,大家都听过很多遍,刚毕业时薪酬差三五千块,真的可以忽略不计。

短期薪酬差别并不重要。

但实际上,能摆脱这个、能有判断力的人,不是很多。

这些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谢谢!(完)


我是阿猫,经常分享优质内容,95后自由职业,主业投资写作,副业撸猫。如果喜欢我,关注@阿猫读书,带你一起成长!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各种互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特质   判断力   薪酬   平庸   好奇心   同事   很大   确实   年轻人   不好   事情   工作   产品   技术   公司   张一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