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传教士女儿伊莎白,投身中国农村,办教育,在中国实现理想

2019年,一位加拿大女性获得中国“友谊勋章”,这位104岁的老人百感交集。

中国是她奉献一生的土地,这个奖可谓是实至名归。

她的一生丰富多彩,她的人生履历,也让后人称奇不已。

她拥有加拿大和英国国籍,却一家几代和中国结缘;她世界名校毕业,却投身中国农村;在烽火连天的年代里,放弃和平的生活回到中国;重庆、成都、晋察冀革命区、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校园......到处都留下她的足迹。

这位西方世界的女子,因为信仰和理想,在中国度过了大半生。

加拿大传教士女儿伊莎白,投身中国农村,办教育,在中国实现理想

1

1938年,加拿大女子伊莎白获得多伦多大学儿童心理学硕士学位。此时,日军的铁蹄正在中华大地上肆意践踏,而大洋彼岸的加拿大一片祥和。

伊莎白毫不犹豫地回到战火纷飞的中国。用“回”一词非常恰当,因为对她来说,中国就是家所在的地方。

伊莎白的父母是传教士,他们受基督教会的派遣,1912年来到中国四川。这对夫妇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饶和美、饶珍芳。按教会规矩,结婚后他们不再是传教士。

于是饶和美夫妇把主要精力投在教育上。饶和美参与创建了华西协合大学,饶珍芳参与创办了蒙特梭利幼儿园和弟维小学。

1915年,伊莎白出生在成都,下面还有两个妹妹。当时在中国的外国人大多不会说中文,也不会要求他们的子女去学中文。饶和美夫妇却认为,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必须掌握的工具,因此他们十分重视孩子们的中文学习。

饶珍芳提议开设中文课,但学校的校董们却反对。校董们认为,无论是在中国传教也好,做生意也好,他们这些外国人及其子女早晚有一天会离开中国的,子女学中文不但花费时间,也实在没有意义。

饶珍芳没办法,只好为伊莎白姊妹们请了中文家教。对年幼的伊莎白来说,中文不但枯燥,还很难。但父母坚持让他们学习。饶和美夫妇能讲一口地道四川话,他们带着孩子们坚持阅读中文书籍。

除此之外,饶和美拥有西方古典音乐学士学位,饶珍芳也毕业于加拿大维多利亚学院。父母教育水平高,也带给孩子们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广阔的视野。他们给伊莎白读文学名著,讲诗歌,还要求孩子们每晚弹一个小时的钢琴。

加拿大传教士女儿伊莎白,投身中国农村,办教育,在中国实现理想

伊莎白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大多数时光是在四川渡过的。那时候,最让她高兴的事就是父母带他们在四川的山里游玩,她最喜欢和父母去峨眉山过暑假。

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去过四川很多地方后,有很多事伊莎白想不明白。

那个时期的四川,军阀混战,打来打去,伊莎白作为外国人,她的安逸生活不受影响,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很多质疑涌上心头。

她看见那些深受军阀混战之苦的民众、那些在峨眉山抬滑竿的苦力大众,他们住茅草屋,破衣烂衫,终年劳作却吃不饱......

中国社会,她实在搞不懂。伊莎白去问父母,可博学的饶和美和饶珍芳也无法回答她的疑问。

她的父母,在民国之初就来中国传播基督福音,想通过办教育来实践济世理想,但效果不佳。

伊莎白喜欢和当地人打交道,她那时,就开始人对类学感兴趣了。人类学通过做社会调查,来研究人类社会。她希望通过人类学研究,来解答自己心中的疑问。

伊莎白在成都高中毕业,被父母送回加拿大读儿童心理学。但兴趣驱使之下,也选修了人类学。从加拿大读完硕士回到中国,此时的伊莎白已经出落成大美女,落落大方。爸爸给女儿起了一个中文名字:饶素梅。

2

伊莎白此时的理想仅仅在于做人类学研究,而带给她更宏大的理想和一生信仰的那个人,还要再等几年才会出现。

伊莎白要去理县乡村做社会调查。从成都到理县,翻山越岭,一路充满风险。父母帮她整理好行装,送别女儿。

加拿大传教士女儿伊莎白,投身中国农村,办教育,在中国实现理想

饶珍芳对女儿说:“鸭妈妈生出的一只小鸭子,妈妈可以做的,至多是把她带到河边去。”

父母坚定地支持女儿的理想,伊莎白也天不怕,地不怕,跟向导在大山里行走,经常睡在牛棚羊圈里。

在藏区,伊莎白发现当地牧民手工捻羊毛线,效率很低下。她把这件事记在心里,一回到成都就买了一台织羊毛线的机器,背着走了六天,送到了当地。

在战乱年代,一个女子在偏僻山区跑来跑去,但她从不担心个人安危。伊莎白后来曾说:“小时候在四川见过军阀打仗,有时还去捡弹壳玩,像集邮似的。我从小就胆大,什么都不怕。”

当时日军切断了中国的海盐供给,四川各地盐价暴涨。伊莎白来到重庆璧山县兴隆场,和同事入户调查,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

她的工作是和同事进入乡民家里调查,了解当地农民的生存状况。在这段日子里,伊莎白和同事俞锡玑一起,像本地人一样,穿着草鞋,和乡民同吃同住,平时出去拿着一根大棍子,以防备恶狗的袭击。

走访调查时,伊莎白不满足于记录者的身份,她希望能贡献一份力量,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和俞锡玑一起,俩人开办平民学校、教授当地妇女儿童文化知识、把西医引进璧山县、为妇女接生、为乡民治病……

那个年代里,中国的许多有识之士都开始把目光投放到农村,希望能改变当地的落后状态。伊莎白也结识了一些中国的社会学以及人类学家,如晏阳初、吴文藻、李安宅、蒋旨昂等。伊莎白和他们在一起,有了志同道合的感觉。

伊莎白这朵玫瑰花虽然美丽,但她的勇无畏精神也吓倒了一批仰慕者。一个想追求伊莎白的美国记者就这样说:“伊莎白的确很不错,但她的个性太鲜明了,吓跑我了。”

1940年,伊莎白终于等到了她的灵魂伴侣、那个能欣赏她勇无畏精神的男子。

那年她回成都探亲,和在成都金陵大学任教的大卫.柯鲁克相遇了。大卫是英国犹太人,更重要的是,他是英国共产党员。

加拿大传教士女儿伊莎白,投身中国农村,办教育,在中国实现理想

此时的伊莎白,还一直处在信仰迷茫中。她说:

“我母亲是基督徒,她很努力地想改善民生。她有自己的目标,但我没有,只是觉得很多事情都很有趣。我给她写信,问她是什么让你决定服务人民?她寄了一些基督教的材料给我,我看过之后,并没有被触动。我一直在寻找我的信仰,但基督教并不是那个答案。”

直到伊莎白遇到了一生的爱人——大卫.柯鲁克。

那时的伊莎白虽然同情中国的劳苦大众,但她是个和平主义者,崇拜甘地,不赞成任何形式的战争。

大卫改变了她的想法。相比伊莎白,大卫对底层人民的痛苦更感同身受。

3

大卫18岁时,奔赴美国,想在那片”自由的土地“上出人头地。但他很快就失望了。

美国“大萧条”时,大卫在一个皮毛厂干活,每周挣15块。底层工人既没有尊严,微薄的工资也不够糊口。大卫勤工俭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支持工人运动,却被美国当局抓起来。

切身的经历,让大卫思想开始转变。美国不是自由之地,也不是人间乐土。他加入了共青团,毕业后加入了英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大卫奔赴西班牙,加入工人和农民组成的西班牙国际救援团,与佛朗哥领导的法西斯军队作战。在战场上,大卫的腿受了伤,在马德里的一家医院养伤。在马德里,大卫结识了白求恩。

白求恩借给大卫一本书: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正是受这部书的影响,大卫来到中国。

加拿大传教士女儿伊莎白,投身中国农村,办教育,在中国实现理想

面对伊莎白这个和平主义者,大卫问她:“如果你现在得了非常严重的疾病,你是愿意接受一个激烈的手术来治愈它,还是要推迟手术、继续忍受病痛?”

伊莎白回想起自己在农村调研时,目睹底层人民遭受的苦难,她的思想动摇了。之后几年的时间里,伊莎白追随大卫的信仰,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她说:“遇见David之后,我受到鼓舞,成了一名英国共产党员。终于认定,我的生命中也有了为之奋斗的目标。”

伟大的爱情,往往源于相同的价值观和信仰。

大卫对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敬仰不已,1941年,他邀请伊莎白一起来到大渡河。

在红军战斗过的泸定桥下,大卫向伊莎白求婚了。滔滔的大渡河水,见证了俩人爱的誓言。从那时起,他们牵起的手就没有松开过,演绎了一出革命夫妻天长地久的爱情故事。

有了信仰的的伊莎白是英勇的,巾帼不让须眉。

欧洲的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英国本土也被轰炸。伊莎白跟随大卫回到英国。大卫加入了英国皇家空军,伊莎白加入了驻欧洲的加拿大妇女军团,成为了一名战士。

加拿大传教士女儿伊莎白,投身中国农村,办教育,在中国实现理想

1945年,欧洲战事结束了,伊莎白退役了。她进入伦敦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

这时已经结婚的伊莎白.柯鲁克夫妇获得一笔为退役军人和家属提供的旅费,他们决定用这笔钱,回到中国,到解放区看看。

4

1947年,带着一份英国共产党出具的介绍信,伊莎白和大卫来到了晋察冀解放区,调研土改革命。也许他们没有想到,这次回来,他们会在中国扎根下去。

在晋南太行山一个叫十里店的村子里,大卫以及伊莎白和农民打成一片。

对于这对外国夫妇,一个村民这样说道:“他们深入田间、打谷场、担粪路上,凡是有我们村上人活动的地方他们都要去。有一次跟我一起边走边说一起到地里,还接过我的镢头刨了一会地。”

这对高级知识分子以他们朴实近人的作风获得了当地农民的好感,因此工作也进行的很顺利。

这段调研经历后来被出版成书:《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和《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

这段经历对伊莎白来说,非常难得。她和丈夫亲眼目睹了中国农民如何翻身、如何在土地改革中获得土地的,这让伊莎白备受鼓舞。

加拿大传教士女儿伊莎白,投身中国农村,办教育,在中国实现理想

解放战争胜利的曙光在望,完成调研工作的柯鲁克夫妇希望能去做记者。

但一个新的国家要和世界打交道,迫切需要大量外语人才,需要一所培养外语人才的学校。叶剑英元帅找到伊莎白夫妇,请他们帮助成立外事学校,培养外语人才。

用伊莎白后来的话说:“我们服从组织的安排。” 为此,伊莎白和丈夫取消了回英国的计划。对他们来说,共产主义者是没有国籍的。

1948年,在石家庄西部一个叫南海山的村庄里,外事学校成立了,这也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

随着北京的和平解放,柯鲁克夫妇跟着学校进了北京。他们不仅教授英语等课程,还参与编写教科书和中英词典的工作。

用伊莎白的话来说,就是“加入学校后,我们成了中国革命的一分子。”

伊莎白和大卫的信仰,无关名声和地位,无关财富和生死,只要能实现他们的理想,他们愿意奉献自己的精力和心血。

5

即使如此,在那个荒唐的年代里,伊莎白和大卫还是受到了冲击。大卫被关了5年,不得见亲人和朋友,伊莎白也被隔离。

多年以后,有人问平反后的伊莎白,是否对中国失望时,伊莎白回答道:“Never.(从不)”

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回答。信仰一经认定,便终生追随。

当时周总理保护了伊莎白的三个儿子。伊莎白说:“周总理安排他们去工厂学习技术,使他们成为有技术的工人。回到英国,他们有技术,能自己赚钱够学费和生活费,我们没有资助他们一分钱。”

伊莎白和大卫对自己遭受的委屈看得很淡然。她是这么解释这一段经历的:

“我是一个社会学家。要想社会发展,不能老墨守成规。想进步就要拿出新东西,需要很多实验。既然是实验,出错是难免的。”

如今已经105岁高龄的伊莎白是北外的退休教授,住在一栋老楼里,大卫2000年已经先她而去。

伊莎白在楼下花园里,种下了一棵银杏树。60年前,在他们初次相见的成都,银杏树见证了他们的缘分。如今伊莎白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丈夫的思念。

在她的家里,墙壁上挂着周恩来的字画以及毛主席的像。那副画像是她1949年进北京的时候买的。

她说:“毛主席是伟大的社会学家。”

从幼小孩童到白发老者,伊莎白一生见证了20世纪中国的风云变幻——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

伊莎白的一生,堪称伟大。

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很高兴能在中国度过大半生。如果当年选择留在加拿大,我就无法经历这一切。”

是啊,这个百岁老人在在中国的土地上出生成长,在中国的土地上遇见爱人,找到信仰,并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还有什么样的人生,能比伊莎白的一生更有意义、更丰盈呢?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说道: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正是伊莎白一生最真实的写照。无私和大爱的人,将被永远铭记。

加拿大传教士女儿伊莎白,投身中国农村,办教育,在中国实现理想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加拿大   大渡河   中国   大卫   理想   传教士   人类学   英国   军阀   成都   美国   和美   中文   中国农村   夫妇   父母   女儿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