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院士"朱有勇:60岁扎根田间地头,10亿专利无偿送出给农民

他被农民称为“农民院士”,他年过六十依然到最贫困的乡村去做扶贫攻坚,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他更加是2019年评选出来的“时代楷模”。

他一年当中有100多天在贫困地区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干活。10亿专利无偿送出,把科技之光照进农家。

本期子牙童趣铭人观察就为您讲讲朱有勇的故事。

朱有勇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1955年出生在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一个普通农户家庭,从小就跟着父母在田地里耕作,所以朱有勇对农民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的,因为他的血液流淌的就是农民的血液。

考入云南农业大学

后来高中毕业后,他成为了下乡知青,1977年,他考入了云南农业大学,刚开始的时候朱有勇心里还在嘀咕,已经当了22年的农民了,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却原来还是要去种地。

虽然有一些不情愿,但是朱有勇还是硬着头皮去学校报到了,就连朱有勇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今后将会成为农业大学的校长,并且还成为了工程院的院士

后来,朱有勇考上了研究生,研究生的时候导师问了朱有勇一个问题:“回顾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农药的使用只是近一百年来的事情,过去没有农药的时候,是如何控制病虫害的呢?”

这个问题让朱有勇回答不上来,但是这个问题却让朱有勇改变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更加改变了他的一生。

在上世纪的80年代,很多研究农业的研究员都在积极研究农药,开发农药的新品种,而朱有勇却在研究除了农药之外的病虫害控制方法,无疑朱有勇的研究方向是冷门,是一条很难出成果的研究方向。

解决了水稻稻瘟病

而那个时候云南的水稻出现了大面积的稻瘟病,这种病一旦患上通常会让水稻出现大面积减产,甚至是容易出现绝收,于是朱有勇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为了解决稻瘟病,而这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1986年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朱有勇在云南石屏县的一个小山村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一块农田里杂交稻和糯稻种植在了一起,而里面的糯稻却没有稻瘟病

这让朱有勇欣喜若狂,难道不同品种的水稻种植在一起就可以让水稻不生稻瘟病?于是他设置了一块试验田,在这块试验田里开始重现看到的种植模式,一连种了七年,结果是十分稳定的,水稻从来没有出现过稻瘟病。

后来经过研究,他终于找到了如何不通过农药控制水稻稻瘟病的方法和原理。

2000年他找到了水稻避免稻瘟病的搭配种植方法,为解决稻瘟病这一世界性难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的这一重大研究成果被当做封面文章刊登在世界级的国际权威期刊《自然》杂质上面。

2004年,还不到50岁的他就荣获了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国际稻米研究一等奖。当年只有两位科学家获此殊荣,朱有勇就是其中之一。

2011朱有勇作为云南农业大学的校长入选工程院院士,之后朱有勇辞掉了云南农业大学的校长的职位,他更加愿意将自己的宝贵时间多多用来去做研究,他说,农民需要什么我就去研究什么,我充其量只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到云南去扶贫

2015年朱有勇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他要去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扶贫,此时的朱有勇已经60岁了,他刚开始接到任务的时候也是十分犹豫的,因为他知道扶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他依然带着自己的博士生,开车14个小时去了扶贫点,那里距离昆明市600多公里,到达贫困村的时候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人们住的还是四处漏风的篱笆房、茅草屋,就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家当。

而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里的村民人均一年的收入仅仅只有1000元,一个月还不到100元,而朱有勇又看到,这里的自然资源是那么的丰富,有着茂密的热带雨林。

每个家庭的土地多达十亩以上,而且还会拥有20多亩的林地,如此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竟然生活着如此贫困的人,朱有勇觉得心是如此之痛。

这次的考察,让朱有勇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让这里的老百姓富起来。于是他选择了最贫困的竹塘乡蒿枝坝村作为试点,开始了自己的扶贫工作。

那里的人们在建国之前属于原始社会,后来一步跨入了现代化生活,当地的人不会说普通话,文化水平极低,而且冬天没事的时候,哪里的阳光充足一伙人就会聚集在哪里,一边晒太阳,一边聊天。

朱有勇明白这里的贫困是典型的素质型贫困,所以想要说服他们跟着自己干,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朱有勇为了拉近与当地人的距离,告诉团队里的成员都换上迷彩服。

与当地的村民一起大碗吃饭,大碗喝酒,谈笑风生,村民们不会讲普通话,他们就跟着他们学习拉祜语,一边比划,一边学习,语言的关隘还真的就通过了。

带领村民脱贫

当地的村民总是看到朱有勇带着人,扛着锄头,在山上这里挖挖,那里挖挖,其实这是朱有勇在为村民们选择适合种植马铃薯的土地,这里的冬天也是没有霜冻的,特别适合马铃薯的生长,如果能够将冬日里的田地利用起来,就可以实现村民的脱贫致富。

为了能够让村民们跟着自己种植马铃薯,朱有勇觉得语言是苍白的,于是他选择了一块地,自己亲自在那里种植马铃薯,后来朱有勇的马铃薯丰收了

村民们第一次看到地里长出了那么多,那么大的马铃薯,朱有勇和村民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的马铃薯一个冬天就可以赚到5000元,只要是一个冬天,种植马铃薯就可以让村民们脱贫。

于是村民们纷纷跟着朱有勇学习种植马铃薯,通过种植马铃薯一下子就脱贫了。为了让村民们种植的马铃薯能够销售出去,朱有勇将村民种植的马铃薯进行宣传,通过各种渠道销售出去。

后来朱有勇又盘算起了村民们茂密的松林,希望搞活林下经济,希望村民能够在林下种植三七,朱有勇的三七种植技术曾经有企业开价十亿购买,但是朱有勇却拒绝了,但是却免费教给村民如何掌握这项技术。

朱有勇在扶贫点的工作成绩让人惊叹,而拉祜族自治县的其它村子看到扶贫点那么快就发财了,也纷纷要求学习,于是朱有勇在拉祜族自治县开办了学习班,教给村民们种植马铃薯、三七、种植茶叶、养牛养猪,还开设了电子商务班,学习如何在网上销售自己的产品

现在的朱有勇已经给自治县培养了1500多名的学员,拉祜族自治县的扶贫工作进入了快车道。

现在的拉祜族自治县已经修好了公路,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自治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村民们也盖起了自己的砖瓦房。

朱有勇因为自己的成绩也获得了超级多的荣誉,而面对荣誉朱有勇看得很淡。朱有勇的故事到此就告一段落,你对此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并讨论。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为我点赞并转发,你们的每一份鼓励,都将是我做出更好文章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拉祜族   林下   糯稻   稻瘟病   农业大学   云南省   农民   地头   马铃薯   云南   田间   水稻   自治县   院士   农药   村民   贫困   冬天   专利   朱有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