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处理死囚时,为何非要等到秋后问斩?有什么讲究

中国古代处理死囚时,为何非要等到秋后问斩?有什么讲究

  我们经常在古装影视剧里面看到“秋后问斩”这样的情节,一个犯人,在被朝廷或者官府定了死罪之后,那种罪大恶极的人会被判处斩立决,而那些一般的罪犯则被会判处秋后问斩。那么,古人为什么这么喜欢秋后问斩呢?这里面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意思:

中国古代处理死囚时,为何非要等到秋后问斩?有什么讲究

  第一层意思,与中国的古代哲学相适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的先贤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生长规律,总结出了这一套理论,并且用于农时、祭祀以及其他方面。如《礼记·月令》有这样的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而到了西汉时,汉儒董仲舒则在自己的《春秋繁露》中将“秋后问斩”上升到了理论高度,“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由于汉朝的法度对于后世的历朝历代影响都很大,所以这样的处罚方式就一直被保留了下来。

中国古代处理死囚时,为何非要等到秋后问斩?有什么讲究

  第二层意思就是进入秋天之后,农耕结束,闲暇时间增多,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官府都有许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处理一些跟农业不相关的事情。自古以来,中国就以农为本,所以,在秋天对于犯人进行处决的话,不但不会耽误大家的农业耕作,而且在震慑老百姓的力度上,效果会非常地好,可以达到杀鸡儆猴,以儆效尤的目的。如袁崇焕在北京被凌迟处死的时候,不明真相的普通老百姓前来抢夺袁崇焕的尸体,分而食之。朝廷的宣传目的也就这样达到了。

中国古代处理死囚时,为何非要等到秋后问斩?有什么讲究

  第三层意思可以杜绝一些冤假错案。由于古代的科学技术和刑侦手段非常地有限,而官府断案的主要依据就是衙役、仵作的收集的资料,以及地方行政长官的断案智慧。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压抑或者是仵作被人收买作弊,或者是地方行政长官办事糊涂的话,那么就会造成很多的错案。在古时候的很多朝代里,对于死刑犯的处决都是很严肃的事情,并不是说县官的一句话就能够定人生死,而是要经历层层的上报和反复的核查,确保无误之后,才会实行死刑。

中国古代处理死囚时,为何非要等到秋后问斩?有什么讲究

  而这个过程在古代非常地漫长,即便是春天判决,等下复查下来之后,也已经是秋冬的时节了,而有的案子过于复杂的话,这其中的反反复复,更是要持续上好几年,甚至是十几年。正是这样的事情,所以导致官府在处决犯人的时候不敢任意妄为,而将犯人安排在秋后处斩有利于保护犯人,也有利于保住自己的官位。在满清的四大奇案中,杨乃武与小白菜的这个案子,就经过了许许多多的曲折,最后才被平冤昭雪,要是一开始就杀了杨乃武的话,杨乃武的姐姐就没有机会去救自己的弟弟了!

中国古代处理死囚时,为何非要等到秋后问斩?有什么讲究

  而古代的行刑时间一般都会选择在大白天的中午,这个时候阳气最深,能够压制杀头时带来的阴寒之气,这也是古人顺应天意的一种表现。

中国古代处理死囚时,为何非要等到秋后问斩?有什么讲究

  其实在古人的观念里面,跟“秋”相关的事情一般都不是太好的,诸如多事之秋、秋后算账、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等等,说明在古人的潜意识里面,在秋天里面做的事情一般都是那种很不好或者充满了悲剧性的事情,所以选择在秋天处决犯人可能也是朝廷或者地方官府的一种共识吧!大家说是吗?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刑罚》、《礼记》、《春秋繁露》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秋后   董仲舒   中国古代   仵作   目的   死囚   礼记   官府   案子   犯人   天人   朝廷   古人   讲究   秋天   古代   事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