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播第11年,曾发邮件给英国军情六处,每一期都是宝藏啊

2007年,北京电视台举办了《爱上电视》的活动,它向全社会征集全新的电视栏目和节目创意方案竞标,前三名可以获得来自电视台的投资。

社会上反响很强烈,一大堆外部影视公司的纷纷投标,电视台内部也没闲着,来自海外部门的吕军在这次活动中脱颖而出。


开播第11年,曾发邮件给英国军情六处,每一期都是宝藏啊

电视台是谨慎的,他们要求前三名的获奖者要拍摄样片,以此作为最后的考察。吕军这档创建节目样片不好拍,就连主持人也得是有台词功底且有表演能力的演员,他是要融入到那个角色,而不是成为一个报幕人。

吕军希望能够跳出原有的纪录片框架,用现场还原或者搬演等更具现代影视工业辅助拍摄。样片成本花了许多,但却刚好赶上了北京奥运会,于是样片展示就暂时被搁置了。


开播第11年,曾发邮件给英国军情六处,每一期都是宝藏啊

2008年底,北京卫视的领导们看了吕军的样片后大为赞赏,直言“我们就是需要这样的节目”,于是没多久便拍板节目定档2009年1月1日。

从此,一间神秘的黑屋子、一台老式放映机、一台幻灯机、一部录音机,还有一双白手套,成为了这档节目的标配——《档案》


开播第11年,曾发邮件给英国军情六处,每一期都是宝藏啊

节目是开播了,但是台里还是有些中高层发出了“警告”的声音,他们认为《档案》这节目太长太精细了,成本也高,不太适合当下的快餐文化。的确,《档案》这档节目实在是太细了,当初拍样片的时候就拍了3个月,完成了250个镜头,时长60分钟的样片制作。

正片下来的时候,又拥有1500平方米的摄影棚,30平米的LED大屏幕区,其中还包括档案区,录音区,沙盘区和中央演示中心等等,或许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精致”就注入了节目的血液。


开播第11年,曾发邮件给英国军情六处,每一期都是宝藏啊

可单纯拥有“精致”是不够的,一档节目要想在市场中活下去,它必须要足够的受众支持,换句话来说节目得有人看才能活下去,而《档案》是一部很严肃的节目,大是如何把那些枯燥,沉重的历史讲的生动且有趣,这是留给节目组的第一个难题。所幸,电影学理论给了他们的方案:悬念。


开播第11年,曾发邮件给英国军情六处,每一期都是宝藏啊

什么是悬念呢?比如,有个人丢了个定时炸弹在闹市区的垃圾桶,这个炸弹还有十秒就即将爆炸,但此刻周围的路人都不曾注意到垃圾桶里隐藏的炸弹。画面表现的炸弹从丢下到爆炸的那一段,就叫做悬念。

它随时会发生爆炸,但是却只有观众才知道在那个垃圾桶里有着定时炸弹。因此,在炸弹爆炸前,观众的整个情绪的紧张都会在此刻被拉满,进而提升他们对电影接下来情节的期待。有期待,观众们才会一直看下去。

所以在《档案》开播之初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它用多种现场手段,把一个个故事给掰开,分段了量给观众听,除此为了避免观众对节目的说教的厌倦,在台词设计上,它更加通俗。


开播第11年,曾发邮件给英国军情六处,每一期都是宝藏啊


开播第11年,曾发邮件给英国军情六处,每一期都是宝藏啊

比如在石凉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这样的:

“现在我放一段影像给你看”

“让我把照片拿出来给你看”

“现在我手头的档案是这样写的”

用第一人称拉近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不会让观众产生一种距离感,仿佛石凉就像是电视前的导游,他一直与观众互动,用有趣且好看的方式介绍着沉重的历史。


开播第11年,曾发邮件给英国军情六处,每一期都是宝藏啊

不过如果把节目变成简单的有趣和娱乐性还不够,它应当只是节目的辅料,吕军也曾回答过节目的风格:“首先它要真实,有一定的权威性;其次是叙述上比较冷静,突出故事中的神秘性;再次是拥有自己独家的东西,比如最新发现、最新结论等等,一方面是内容要原创。”


开播第11年,曾发邮件给英国军情六处,每一期都是宝藏啊


开播第11年,曾发邮件给英国军情六处,每一期都是宝藏啊

神秘性好拍,但是权威性和独家最新发现却很难做到。“档案”所谓“档案”是基于真实记录流传下来的文本,想要讲好故事单纯依靠互联网搜搜,这够吗?这不够,互联网的资料真实性很难辨识来源和权威性,如果不经考证就采用那势必会削弱节目的权威性。

既然是《档案》那就还是围绕着“档案”去拍摄,可是这节目开播了11年,这其中数以千记万记的档案到底是怎么获得的呢?吕军给出的回答是:胆大,心细,脸皮厚。


开播第11年,曾发邮件给英国军情六处,每一期都是宝藏啊


开播第11年,曾发邮件给英国军情六处,每一期都是宝藏啊

比如,在2011年4月16日那期《谁是真正的007》节目中,像波波夫在酒店喝香槟以及和女友的秘密照片,以及他使用过的假护照,等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是第一次被放到电视栏目中播放,但其实说是第一次播放也不全对,事实上这些大量的珍贵档案其实早以被解密了,但是碍于信息鸿沟,且欣赏小众,国内基本上没有知道。

吕军为了拿到这些档案的资料,他先是搜索了英国的法律权限,寻找能否有权限去查阅这些档案,在了解到英国《知情权法》后,吕军发邮件给英国的军情六处,但军情六处的回答也很有趣。


开播第11年,曾发邮件给英国军情六处,每一期都是宝藏啊


开播第11年,曾发邮件给英国军情六处,每一期都是宝藏啊

“他的确是我们的探员,但是他已经解密的档案不在我这里,没有解密的档案我们不能提供”言外之意,波波夫还有更多的档案等待着解密,但是他们拿不到,甚至连现有的档案也不知道在哪里,军情六处的人也是打哈哈。


开播第11年,曾发邮件给英国军情六处,每一期都是宝藏啊


开播第11年,曾发邮件给英国军情六处,每一期都是宝藏啊

拍摄陷入了僵局,直到偶然间在BBC的一条新闻中才发现原来波波夫的被存在了英国国家档案馆,于是吕军开门见山的联系了英国国家档案馆,再三请求下,英国国家档案馆用传真给复印资料传了过来,这才完成节目拍摄。

解密海外档案很难,解密国内档案也很困难,但相比起国外的万重阻碍,国内至少还有热心的观众支持。


开播第11年,曾发邮件给英国军情六处,每一期都是宝藏啊

2011年,炎热的夏天,位于大屯的摄影棚内闷热,《档案》主编吴志勇顶着满头汗水,时不时地向外张望,好像是在等人,但周围的工作人员也不清楚主编在等谁。

不知过了多久,摄影棚内走进两个人,其中一个人手里拎着一个黑色的箱子,吴志勇喜出望外,他接过手中的箱子,走到无菌区打开,箱子里面装的是正是他所渴望的红军档案原件,由于当时节目刚开播,节目需要打响“权威与真实性”,博物馆这才特许借出真实档案原件。


开播第11年,曾发邮件给英国军情六处,每一期都是宝藏啊


开播第11年,曾发邮件给英国军情六处,每一期都是宝藏啊

吴志勇拿着这份档案原件后,小心地摆在档案去,提醒周围的工人左右不要随意去碰,并随后放在真空箱里边,直到节目拍摄的时候才拿出来,拿出来之后,吴志勇吩咐工作人员要提高效率,最好能够一条就过,因为档案是不能过夜的,到点要给人家还回去,拍不完,只有明天按流程再走一遍,这既浪费时间也是对档案原件的损害。


开播第11年,曾发邮件给英国军情六处,每一期都是宝藏啊

同年,《重庆谈判背后的枪声》录制,节目组需要一份当时和谈时的刊登旧报纸,当时节目组拖了好多关系在各大报社找旧报纸,但要么是没有,要么都是被拒绝了,毕竟节目组要的是原件,但是一旦路程中对原件中造成损伤,谁来负责?

后来节目组最后多方打听在北京有名知名的收藏家手里有那份旧刊报纸,于是上门前,人家一看是《档案》的节目组,二话没说就把报纸借给了节目组,但是由于报纸年代许久,稍微一碰就容易掉渣,每一次使用都是对原件的伤害,可是那位收藏家就是这样冒着原件受损的风险借给了节目组,他说,我希望人们能够记住历史。


开播第11年,曾发邮件给英国军情六处,每一期都是宝藏啊


面对如此的珍贵的档案,节目组又岂能不承担起自己的职责,人们愿意把原件借给节目,正是基于信任,人们信任《档案》的精致,相信他们对每一份工作严苛的标准。在《档案》里并不乏档案复制键,但是为什么还要戴白色手套,作秀吗?当然不是。在他们手中拿起的从来就不是一份简单的档案,他们所拿起的是一份沉重的历史。


开播第11年,曾发邮件给英国军情六处,每一期都是宝藏啊

2009年11月,有份来自广州市的城乡观众问卷调查显示:文化程度越高的,越对文化历史题材的节目感兴趣,他们愿意在历史纪实类节目中倾听历史的声音。

2020年11月,在来自南昌大学调查组的城乡观众问卷调查显示:人们更愿意看到与时俱进,且教育学和通俗性兼具的节目,题材无所谓,重要的是能带人深思。


开播第11年,曾发邮件给英国军情六处,每一期都是宝藏啊

《档案》,一档在文化的旅程中走了11年,只要播出,它就是连续11年的黄金档。

它曾无数次面临来自外力纷繁节目的压力,有同类节目,也有娱乐节目,但它还是活了下来。

它仍然还在坚持创新,用工匠精神去打磨一部作品,或许这也是它仍然能在娱乐至死时代下活下来的原因,浪潮中,它还是那股清流。


开播第11年,曾发邮件给英国军情六处,每一期都是宝藏啊

参考文献:《档案》获奖背后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英国   军情   样片   档案馆   原件   权威性   宝藏   箱子   悬念   炸弹   有趣   观众   报纸   节目   档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