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怀:一位不应被历史遗忘的科学家

《历史的温度4》

编辑:肖蕾


郭永怀:一位不应被历史遗忘的科学家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历史的长河中,大多数人的名字都被时间湮没,被我们记住的,往往是一些有信念、有梦想的人。


这些人的故事无论何时重读,都让我们动容,他们对于信念的坚守,也在时刻激励着我们前进。


这个系列的“陪你读书”,一起翻开张玮的书《历史的温度4》,走进那些有热血、有理想、有温度的历史人物。


《历史的温度》系列已经出了四本,每本都是由一篇篇独立的历史故事构成,每本也都有不同的主题,第四本的主题是“那些执念与信念、理想与梦想”。


所以这本书中的人物、事件,都和念想有关,有信念、执念,当然也有妄念。


这个系列的“陪你读书”,我们就和大家分享其中关于信念的几个故事。

郭永怀:一位不应被历史遗忘的科学家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中国“两弹一星”的功臣:《郭永怀:一位不应被历史遗忘的科学家》。


1909年,郭永怀出生于山东荣成一户普通农家,9 岁那年,被父亲送到本家三叔办的学堂里读书。


一旦给了读书的机会,郭永怀就表现出惊人的天赋。从农村学堂考到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最终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深造。


1938 年夏天,在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生招生考试中,郭永怀和另外两名学生总分并列第一,被一同录取。


和郭永怀同分的两个人,一个叫钱伟长(后来成为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一个叫林家翘(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天体物理学家)。


郭永怀:一位不应被历史遗忘的科学家

1940 年 8 月,第七届中英庚款留学生在俄国“皇后号”邮轮上。后排右三为郭永怀,前排左一为林家翘,前排左五为钱伟长

郭永怀、钱伟长和林家翘三人一起被送到了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三人都只花了半年时间就拿到了硕士学位。


1941年,郭永怀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学习。


当时这个研究中心的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是全世界顶级的研究中心,主持人是世界气体力学的大神级人物:冯·卡门。


在学习期间,郭永怀主动提出要进行“跨声速流不连续解”的研究,这是当时空气动力学领域最前沿的课题。结果凭借这方面的研究,郭永怀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


郭永怀:一位不应被历史遗忘的科学家

1946 年 5 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钱学森和郭永怀向美国国家航空顾问委员会(NACA)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前身提交了《可压缩无旋亚声速和超声速混合型流动和上临界马赫数》论文,解决了跨声速流动中的理论和计算问题,大大促进了超声速飞行器的设计


随后,去康奈尔大学任教的郭永怀一头扎进了飞机突破声障的研究中,发表了一系列引起业界轰动的论文,开创了一套全新的计算方法,为人类实现声障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永怀:一位不应被历史遗忘的科学家

1946 年 10 月,创建美国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学院的五员大将。左一为郭永怀


由于在空气动力学和应用数学方面的卓越表现和贡献,郭永怀在美国业界声名鹊起,很多大学纷纷邀请他前去任教或做讲座,相关企业开出高薪挖他去工作。


但他心中有一个念头却自始至终没有打消过:回国。


郭永怀:一位不应被历史遗忘的科学家

郭永怀(左)和夫人李佩(中)在回国的船上


郭永怀:一位不应被历史遗忘的科学家


1956年,突破重重阻碍,终于回到国内的郭永怀,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接见。


当被问到有什么要求,郭永怀只说了一句话:“我想尽快投入工作。”


1956年底,中国力学研究中心成立,钱学森担任所长,郭永怀担任常务副所长。


在这期间,郭永怀创办了《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并翻译出版了大量力学学术名著,和钱学森一起,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与教学研究工作相比,郭永怀之后参与的工程更艰巨,也更重要——制造中国自己的核武器。


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郭永怀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反复实验,克服各种困难,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确定了最佳方案,这个方案后来被整个中国第一代核武器一直沿用。


郭永怀:一位不应被历史遗忘的科学家

在试验基地查看爆炸成型实验结果,右一为郭永怀,右二为钱学森


1963 年,郭永怀随核武器科研团队一起迁到了核武器研制基地。


已经年过半百的郭永怀和中国第一代研发核武器的科研工作者们一起,忍受最低零下 40 度的严寒和寸草不生的荒凉,以及各种高原反应带来的心悸、胸闷、浮肿,夜以继日地反复计算、研究、实验、爆破,一步一步顽强地把中国原子弹实验推向成功的那一天。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的罗布泊上空升起了一道蘑菇云——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在欢呼的人群中,郭永怀流着眼泪,累得瘫软在了地上。


原子弹试爆成功后,郭永怀的使命并没有结束。在参与氢弹和导弹研制的相关工作之外,1965 年 9 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工作重新启动,郭永怀受命参与卫星本体及返回卫星回地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


郭永怀:一位不应被历史遗忘的科学家

20 世纪 60 年代初,郭永怀、李佩和女儿郭芹在北京家门口 。


郭永怀:一位不应被历史遗忘的科学家


由于要经常往返试验基地和北京,为了节约时间,郭永怀一直选择坐飞机,而且喜欢选择夜航飞机,他认为在飞机上打个盹儿,第二天抵达了不影响白天工作。


12月4日这天下午,郭永怀在实验中发现了一条重要的数据线索,当即就表示要飞回北京汇报。他打听到当晚有一架飞机飞往北京,就坐车去赶飞机。


5日凌晨,郭永怀搭乘的那架飞机在距离地面只有400米的时候忽然失去了平衡,坠毁在离机场只有1公里的玉米地。


飞机上唯一的幸存者后来回忆:坠机前,就记得郭永怀大叫了一声:“我的材料!”。


现场,救援人员费尽力气将紧紧抱在一起的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分开后,发现在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夹着一个几乎完好无损的公文包。


打开公文包,里面装的,就是郭永怀说要到北京汇报的那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


郭永怀:一位不应被历史遗忘的科学家


郭永怀遇难,震动四方。


1968 年 12 月 25 日,中央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


同一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离郭永怀遇难只过去了 20 天。

2018 年 7 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212796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


每当我们抬头仰望,指引我们前进方向的,正是那片璀璨的星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声障   超声速   声速   热核   历史   核武器   原子弹   美国   力学   北京   中国   研究中心   科学家   信念   飞机   工作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