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不和则卧不安

“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出自《素问·逆调论》:“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

后 世医家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解有以下两种:一是指患者由于气喘而不得平卧,肺气失于肃降而上逆,致使胃气不得下行,实际上是一种疾病强迫性体位的表 现;二是指由于脾胃不和而出现的失眠不能安卧等病证,临床上以失眠为主的神经衰弱患者,在其发病过程中,多兼纳差、脘腹胀满、胸闷嗳气、呕吐吞酸、大便失 调等胃气不和症状。大多数医生倾向于后一种认识。

胃病和胃肠不适而导致睡眠障碍即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惊醒、醒后不易入睡、夜卧多梦、早醒、醒后感到疲乏或缺乏清醒感等,大部分患者晚上不易入睡,睡后易醒,睡眠时间少,睡眠不实、多梦、难入眠、起床后乏力、头昏、记忆力减退。

胃病引起的睡眠障碍,睡眠时好时坏,一般没什么规律,并且用安眠药的效果也不好,临床上睡眠障碍的人群,许多情况就是“胃不和”引起的。

平 时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超出胃的受纳,特别是一些油炸食品、肥肉、粘米、粘面,在胃中的存留时间过长会增加胃的负担,胃肠动力减弱,使胃内容物不能及时排 空,就会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从而影响睡眠。还有长期食用鸡、鸭、鱼、海鲜这些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的饮食会引起过高的代谢热量,导致体温 调控中枢在夜间不能使睡眠期温度下降,从而产生入睡困难及睡眠中易觉醒。

“胃不和”何以引起“卧不安”?现代研究证实:原来认为只存在于 脑内的肽类物质被发现在胃肠道中也存在,呈双重分布,与睡眠密切相关的5一羟色胺、胆囊收缩素、血管活性肠肽等活性物质在胃病发病时会出现异常分泌,从而 干扰人的睡眠。另外,参与调节人体生物节律、睡眠一觉醒周期的松果体素也呈脑肠的双重分布,这些物质同时对胃肠道运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当胃肠出现疾病的 时候,就会影响上述物质的分泌与调节作用。因而,胃肠与睡眠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的物质基础。

中医对“胃不和卧不安”有良好的效果,常见的证型有下列几种:

中焦湿热证:外感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酒酪之品,酿成湿热内蕴脾胃,甘露消毒丹为代表方。

痰浊内扰:中土失运,积湿 生痰,或情志郁结,气郁生痰,痰浊扰胃,黄连温胆汤为代表方。

胸膈郁热:素体心胸热邪蕴结,且过服辛热之品 ,或汗、吐、下太过,伤津耗液,栀豉汤、凉膈散为代表方。

食滞胃脘:饮食不节,食积不化,停滞胃脘,气机阻滞,胃气上逆,保和丸为代表方。

腑实肠壅:过食辛热,胃热与情志郁火相并,大肠液亏失调,传导阻滞,承气汤为代表方。

中焦痞结:脾虚胃弱,寒热留恋;或表证误下伤中,阴阳、升降失调,寒热互结,半夏泻心汤和黄连汤为代表方。

中焦虚寒:素体中阳不足,或过食生冷,寒凉之物戕伤中阳,阳虚阴盛,浊阴扰胃,黄芪建中汤为代表方。

中土阴虚:胃病既久,过服香燥,损津耗液;或素体胃阴不足、浸亏液少,麦门冬汤为

胃不和则卧不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羟色胺   中阳   中土   不和   中焦   不安   寒热   脾胃   湿热   胃病   胃肠   睡眠   物质   饮食   代表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