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审证求机治疗消化性溃疡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赞]”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人群中检出率约为10%,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技术的普及,消化性溃疡检出率有下降趋势,但复发率仍较高。西医根据其发病机制,采用抗感染、抑制胃酸分泌和修复损伤胃肠黏膜等疗法,但整体而言临床反馈复发率较高、药物不良作用较大。传统中医文献没有“消化性溃疡”的记载,现代中医根据其胃痛、反酸、腹胀、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将其归属到“胃脘痛”“泛酸”“痞满”“吐血”等范畴,其中“胃脘痛”为主要表现形式。与西医相比,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在于缓解其不适症状及明显降低复发率。


国医大师周仲瑛临床60余载,精于辨证,善治各科急难病症,医术精湛,学验俱丰。今有幸研习周仲瑛辨治消化性溃疡验案,受益良多,遂撷而录之,浅谈心得,以飨同道。


医案一


邓某某,男,42岁。2009年8月6日初诊,其既往有溃疡出血史,4月开始胃痛,查胃镜:糜烂性胃炎,Hp弱阳性;病理: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刻下见:胃痛嘈杂,空腹较甚,得食略安,饮热水疼痛可减,有时泛酸,大便有不消化状。苔薄黄腻,质暗紫,脉细滑。


诊断:(胃弱气滞,湿阻热郁型)胃痛。


方药:党参10g,炒苍术6g,炒白术10g,炮姜4g,炙甘草3g,香附10g,高良姜5g,川黄连3g,吴茱萸3g,乌药10g,煨木香6g,肉桂(后下)3g,炒延胡索10g,九香虫5g。14剂。


8月20日二诊:药后胃痛嘈杂好转,最近饮食失调,有时嗳饱泛酸,大便成形,色黄。苔薄黄腻,质暗,前剥脱,脉细滑。


方药:上方加藿香、紫苏叶各10g,蒲公英15g,赤白芍各10g,法半夏10g。14剂。


9月3日三诊:胃痛减而难平,泛酸腹胀,大便有时偏烂。苔薄黄腻,质暗,脉细。

方药:8月20日方加制海螵蛸20g,厚朴5g。14剂。


9月17日四诊:胃痛偶发,得食可减,时有吐酸,大便正常。苔薄黄腻,质暗,脉细。


继守前法,再服半年后,临床症状均消失。

周仲瑛审证求机治疗消化性溃疡

按此例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范畴,辨证当属脾胃虚弱证。《脾胃论》曰:“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冯氏锦囊秘录》云:“脾胃虚则百病生,调理中州,其首务也。”周仲瑛认为脾胃虚弱,是溃疡病发病的病理基础。患者素体不足,或劳倦过度,或饮食所伤,或久病脾胃受损,均可引起脾胃虚弱。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络失于温养,致虚寒胃痛,空腹较甚,进食后胃脘得以食物温煦,故得食略安,饮热水疼痛可减。胃失和降,气机壅滞,也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即“土壅木郁”,有时泛酸、嗳气、嘈杂。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停滞,日久郁而化热,结合苔薄黄腻,脉细滑,此证虽未必热像悉具,但已有湿阻热郁,程度尚轻。《脾胃论》云:“善治者,唯有调和脾胃。”故宜健脾益气以达“四季脾旺不受邪”,方以理中汤合良附丸为基础,温中散寒,行气止痛,辅以左金丸制酸和胃,乌药、木香、肉桂、延胡索、九香虫行气和胃,温阳止痛。全方通补兼施,补而不腻,通而不泻,善于疏肝行气,即所谓“培土泄木”,胃气舒展,气机畅达,则增强上药镇痛之功。二诊时患者饮食失调,嗳饱泛酸甚,显示湿阻热郁进一步加重,遂方中佐以藿香、紫苏叶行气化湿,蒲公英、赤芍清热燥湿,法半夏燥湿化痰。诸药合用,寒热并调,辛开苦降,出入有序,使湿邪得化,热邪得去,清热而不伤正。三诊时泛酸仍多,遂加海螵蛸以制酸;腹胀,大便有时偏烂,遂加厚朴以燥湿除胀。四诊时患者胃痛泛酸较前缓解,继守前法,服药半年,诸症缓解,盖因中阳得健,运化归常,胃气因和。


医案二


蒋某某,女,59岁。2004年9月1日初诊。患者有胃病史多年,最近又复发,胃中有烧灼感,嗳气频多,疼痛不重,口干欲饮,口苦,泛酸,嘈杂善饥,大便日行1次,质干。有颈椎病,高血压病史。胃镜检查:胃角溃疡,十二指肠球炎,慢性胃炎,Hp(+)。8月21日,查苔薄黄,脉细滑。


诊断:(湿阻气滞郁热,肝胃不和型)胃酸。


方药:黄连5g,吴茱萸3g,法半夏10g,制香附10g,制海螵蛸15g,煅瓦楞子(先煎)15g,蒲公英15g,炒黄芩10g,大贝母10g,赤芍10g,川石斛10g,厚朴花5g,芦根15g。7剂。


9月8日二诊:胃部烧灼感略减,嗳气,嘈杂,食后不舒,两胁痛,有时胸闷。苔黄腻,舌边尖红,脉细滑。方药:上方去石斛,加醋柴胡5g,白芍10g,佛手5g,炒枳壳10g。14剂,水煎服。药后症状缓解,继续巩固月余。复查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度,Hp阴性。


按本案患者胃病史多年,根据其症状归纳为中医“吐酸”“嘈杂”“胃脘痛”范畴。热郁胃中,故胃中有烧灼感;胃气郁滞,失于和降则嗳气频多,嘈杂,胸闷;胃火炽盛则泛酸,口苦;火盛津亏则口干欲饮,大便质干;舌苔薄黄,脉滑,皆为热盛之象。辨证属湿热中阻证。治拟泻肝和胃,清泻郁热。黄连、吴茱萸也是周仲瑛常用药对。其中黄连苦寒,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吴茱萸味辛苦性热,主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兼助阳止泻。二者一辛一苦,辛开肝郁,苦降胃逆,寒中有热,泻火不致伤阳,苦寒而不伤胃,两药配伍最早出自《丹溪心法》,为治疗嘈杂吞酸之要药。同时方中佐以制海螵蛸、煅瓦楞和胃制酸;蒲公英、黄芩、大贝母、赤芍清解胃热,川石斛、厚朴花、芦根滋养胃阴。二诊时患者胃部烧灼感略减,遂去石斛以防滋腻碍胃。出现两胁痛,胸闷的表现,取柴胡疏肝散之义,加柴胡疏肝达木,白芍敛阴柔肝,两药一收一散,一刚一柔,阴阳互用,有“刚柔相济,以柔济刚”之妙用,疏肝解郁而不伤阴。辅以佛手、炒枳壳行气止痛,肝郁得解,气机畅达,故而嗳气、嘈杂、胸闷胁痛诸症皆平。本例选药苦辛酸甘,收散并用,寒热共调,攻补兼施,药用精当合理,配伍巧妙贴切,故疾病得以告痊。


医案三


顾某某,男,57岁。2007年8月20日初诊:胃痛胃胀近2年,近月来加重,8月15日查胃镜:糜烂性胃炎,胃溃疡,Hp阳性。刻下:脘部时胀时痛,嘈杂,空腹吐酸,上腹时有刺痛。苔黄薄腻,质暗,脉细滑。


诊断:(湿热中阻、肝胃不和型)胃痛。


方药:黄连4g,吴茱萸3g,蒲公英15g,法半夏10g,制香附10g,藿香12g,紫苏梗12g,制海螵蛸20g,炒枳壳10g,炒黄芩10g,厚朴5g,炒延胡索12g,广木香5g,炙刺猬皮15g,莪术6g,失笑散(包煎)12g。14剂。


9月20日复诊:胃痛减轻,偶有腹胀,尿频。苔滑腻质偏暗,脉小滑。治守原法。原方加乌药10g。


按本案患者胃痛胃胀多年,根据其伴发症状胃脘嘈杂、泛酸,辨证为肝胃不和型胃痛胃胀。叶天士指出:“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久病入络,气滞血瘀,而瘀血进一步阻滞气机,形成血瘀气滞、气滞血瘀的恶性循环,表现为腹部刺痛、舌质暗、脉细涩等。周仲瑛临证时在处方中多加入失笑散、莪术、刺猬皮等活血化瘀之品。《临证指南医案》提道:“病经数载,已入胃络,姑与辛通法。”“络中血瘀……用缓逐其瘀一法。”瘀血不去则新血难生,然瘀血形成日久,祛之不可急进,当缓缓图之,不可破血妄行,故活血化瘀以祛瘀生新。方中以左金丸加蒲公英、黄芩泄肝清胃;法半夏、制香附、藿香、紫苏梗化湿和中;炒枳壳、炒延胡索、广木香等疏肝行气,和胃止痛;刺猬皮、莪术、失笑散等活血化瘀。本案终属肝胃不和之胃痛,兼夹湿阻血瘀之证,故方中清热化湿法、疏肝行气法与活血化瘀法合用,以达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气血双调的疗效。


结语


上述周仲瑛所治的3个消化性溃疡的医案,胃镜检查均提示溃疡,然疼痛的表现并不典型,医案一为空腹痛,医案二为胃脘烧灼痛,案三为胃部胀痛伴刺痛。根据其临床症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审证求因,病乃告痊。


周仲瑛认为溃疡初期多为肝胃不和,湿热中阻,或脾胃虚弱,后期多见气滞血瘀。临证时,当根据溃疡病的不同时期采用不同治法,如《活法机要》曰:“初病宜温宜散,久痛宜补宜和。”同时对同一时期多种病理因素错杂者,必须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治有主次,复合立法。如医案一尚在溃疡初起,脾胃虚弱,兼有轻度郁热,治疗以温中健脾为主,辅以清热化湿,在后期诊治中,湿热郁滞进一步加重,临证时随症调方,灵活机变。如医案二、医案三皆为胃溃疡病日久不愈,医案二兼有热灼津伤,医案三则为气滞血瘀,治疗侧重各不相同。对于湿热中阻临床还必须辨清热偏重、湿偏重、湿热并重3类倾向,针对“湿象”和“热象”孰轻孰重及其消长变化,决定祛湿与清热的主次。


在用药方面,消化性溃疡后期气滞血瘀多见,须用活血化瘀之品,然此类药物多有耗气之弊,因此周仲瑛临证处方用药时,常多加顾护。从诊治医案中可以看出周仲瑛诊治过程不常用柴胡,多予香附、藿香、紫苏梗、枳壳等理气和胃,恐柴胡辛燥太过,又配以白芍柔肝。柴胡与白芍为临床常用经典药对,两药一收一散,一刚一柔,阴阳互用,疏肝解郁而不伤阴。而藿香与紫苏梗亦是周仲瑛在处方中常用药对,藿香芳香化湿,和中止呕;紫苏梗理气宽中,止痛,安胎。二药合用,取藿香正气散之义,表里同治,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兼以理气和中止呕。另外值得一提的药对是黄连和吴茱萸,古籍中记载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比例为6∶1,周仲瑛在临证治疗时并不拘泥于此,如上诉3个医案中均有运用,但用药比例悬殊,医案一中连萸之比为1∶1,医案二则5∶3,医案三为4∶3,根据辨证中寒热的多少调整用量,充分体现了周仲瑛临证用药时的讲究。现代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为引起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伴糜烂等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本文所选3个医案均有Hp感染,周仲瑛处方中常用黄连、黄芩、蒲公英、海螵蛸等药,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上述药物均有抗炎抑菌的效果,对消化性溃疡能够起到较好疗效。


总之,周仲瑛治疗消化性溃疡重在“病机辨证”,善审证求机,知常达变,用复方复法,展现了其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确为后学之楷模。


胃炎与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发生,从西医角度分析,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又与中医辨证证型的关系如何?在这里所提出的十一法,相对应又是哪些方剂的或者组合?大家积极留言讨论哦。


(1)疏肝和胃


此法适用于肝气犯胃。主要证候有头弦易怒,胃脘胀满迁引胁肋,游走窜痛,呃逆、嗳气、泛酸、食入胀甚,饮食减少,或有大便溏泻、苔白脉弦等。


处方:白芍40g,川楝子、香附、陈皮、白术、枳实、柴胡各15g,甘草10g。


(2)疏肝泻热


本法适用于肝郁热结之证。主要证候为胃脘胀痛,胁痛灼热,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吐酸呕吐,便秘尿赤,舌质红,苔白干。


处方:柴胡、枳实、黄芩、半夏、生姜各15g,白芍30g,大黄10g,红枣5枚。

(3)疏肝滋胃


主要证候为胸胁满闷,胃脘灼热痛,食纳减少,口干咽干,手足烦热,心悸少寐,消瘦,大便干,尿黄,舌光红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处方:生地、麦冬、川楝子、白芍各20g,香橼、茵陈、沙参、石斛各15g。


(4)健中温脾


本法适用于中焦阳衰、脾胃虚寒证。主证脘腹挛缩痛,喜暖喜按,畏寒,四肢不温,脘痛发作有似牵拉样,口泛清涎,口淡便泄,舌淡苔白滑,脉象沉迟或弦缓。


处方:黄芪30g,桂枝20g,白芍40g,生姜25g,红枣8枚,白术、甘草各15g。


(5)益气健脾养胃


用于脾胃虚弱证,证见胃脘胀满,隐隐作痛,饱闷,泛吐清水,痰多,气短乏力,消化不良,泄泻,面色无华,四支不温,舌淡,脉虚或沉迟。多见于慢性胃炎、胃扩张等。


处方:党参、白术、茯苓各20g,半夏、陈皮各15g,木香7.5g,砂仁、公丁香、甘草各10g。


(6)消食和胃


适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恶食嗳腐,腹痛或泄泻等症。若脾胃不虚,可以用此法;如脾有虚弱,又当配以健脾胃药,消补兼施。积滞不甚而而虚象较甚者,投药可以补多于消;虚象不甚而积滞较甚者,用药宜消多于补。


通常脾胃不虚仅食滞胃不和者可用下方:麦芽30g,焦山楂、莱菔子、陈皮、大白各15g,甘草10g,鸡内金、神曲各20g。


(7)清胃温脾


适用于寒热互结胃脘痛。临床表现为胃脘胀痛灼热,吐酸,嘈杂嗳气,肠鸣呕吐,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爽,舌边红苔白,脉弦或弦滑。


处方:黄苓10g,川连、公丁香、吴茱萸、干姜各7.5g,甘草、半夏各15g,大黄5g。


(8)活血通络


用于久痛入络,胃络淤阻之证。临床表现为胃脘刺痛,痛在定处,拒按,食后较甚,或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脉沉。


处方:当归、丹皮、桃仁、赤芍、红花、桔壳、柴胡、丹参各15g,生地20g。


(9)疏气温中


适用于气郁中寒之胃脘痛。临床表现为胃脘胀满痛,胁下胀满,喜暖怕凉,呕恶呃逆,泛酸多吐清水涎沫及不消化之食物残渣,或便溏清稀,舌淡苔白滑,脉数迟或沉迟。


处方:吴茱萸、干姜、肉桂、元胡、甘草各10g,广木香7.5g,紫苏、乌药、醋香附、青皮、白术、茯苓各15g。


(10)和中安蛔


适用脾胃不和、上热下寒之证。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口干咽干,腹胀痛泻泄,舌白糖腻,脉弦缓或沉迟。多见于慢性胃肠炎一类患者。


处方:乌梅、槟榔各20枚,党参15g,黄柏、桂枝各10g,干姜、川椒、黄连、附子各7.5g。细辛5g。


(11)脾胃湿热


证见胃脘痞满,嗳气恶心,嘈杂吐酸,口苦而干,纳入身困,大便不爽,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腻,脉弦实。


处方:苡米、香附、滑石各20g,枳实、白术、半夏、白叩、通草、淡竹叶、黄芩各10g,生麦芽15g,川朴30g。


重楼,就是七叶一枝花,用它炖猪肚来治疗严重胃病的方法我几年前听人说过,再次看见,就一定要跟大家分享了。


重楼煲猪肚妙治消化性溃疡


组方:重楼20克,新鲜猪肚1只。


用法:将重楼切碎,用冷水先浸透,塞入洗净猪肚内,然后将猪肚两端扎紧。放入煲内加2500毫升的清水,并加适量食盐,文火慢煲。煲至约1500毫升时,将猪肚捞起,倒出药渣。把猪肚切成片状,再放入煲内,待沸后便可分次服食汤肉。每隔4天1剂,一般服3剂,严重患者可服4~5剂。


典型病例:余某,男,28岁,农民。因患胃脘痛多年,经X线钡餐检查,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如黄豆大)。曾服中西药4年余,均未获效。遂于1980年12月7日就诊。患者痛苦面容,舌红,尖有瘀点,苔稍黄,脉弦数。即投重楼煲猪肚2剂后,疼痛消失。为巩固疗效,嘱其每隔一星期服1剂,连服3剂。半年后,X线钡餐检查未见溃疡病灶。迄今未见复发。


注:重楼又称七叶一枝花,药性味辛,微苦、凉。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瘀、镇痛;猪肚取其以形治形之意。两者合用能增强消炎镇痛,消肿散瘀之效,加速溃疡愈合。5年多来,治疗本病25例,疗效满意。


中医认为,肝气犯胃,饮食不节,脾胃虚弱,是胃溃疡的主要病因。胃主受纳,为腐熟水谷之腑,所以胃溃疡病多缠绵日久,难求速愈。久病伤气,久痛伤络,故正气虚损。胃络瘀阻型患者极为常见。人参与五灵脂同用,气血两治,只要辨证得当,用之往往效如桴鼓。


例:杨××,男,34岁,汽车司机,1979年7月8日初诊:胃痛反复发作已8年,1977年经做钡检诊为“胃小弯溃疡”。曾用西药治疗,今年5月又经钡检见溃疡面如豌豆大,现胃脘疼痛,时如针刺,轻按则舒,重按痛剧,神倦纳差,短气少言。其面色不华,舌胖大,有瘀点,脉缓而涩。证属久病气虚,胃络瘀滞,治拟补气活血,攻补并施。


人参(生晒参,另煎汁兑服)、甘草、青木香、蒲黄(布包煎)各10克,丹参、五灵脂、延胡索、川楝子各12克,隔山消15克,三七粉(兑服)6克。


7月11日复诊:上方服2剂后,疼痛明显减轻,精神好转。谨守原意,改为丸剂,缓以图效。


人参30克,甘草、五灵脂、羌活、蒲黄、三七粉各15克,甘松、青木香各1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2克,日3次。


7月30日,胃痛已瘥,饮食增加,谓服药期间无任何不适。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谢谢]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海螵蛸   吴茱萸   白芍   半夏   黄芩   柴胡   藿香   脾胃   黄连   甘草   胃痛   处方   大便   嘈杂   溃疡   游戏   仲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