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为“将军之官”,如何治理有十三法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赞]”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肝脏:位于腹腔,膈膜之下,右胁之内。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被称为“将军之官”。中医学的脏腑学说: 肝主疏泄、藏血、开窍于目、其华在爪。

肝藏血的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1)调节血量:当人体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时,部分血液回肝而藏之,当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时,则血运送至全身,以供养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故有《素问》:"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血归于肝脏"之说。若肝藏血功能失调,则血液逆流外溢,可出现呕血,衄血,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性疾病。

(2)滋养肝脏本身:肝脏要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其自身需要有充足的血液滋养,即所谓"肝需血养",若肝血不足,则出现眩晕眼花,目力减退,视物不清。因肝脉与冲脉相连,冲为血海,主月经,故肝血不足,冲任受损,女子出现月经不调,量少色淡,甚者经闭。


主疏泄即肝气宜泄

疏泄是"疏通","舒畅","条达"之意,也就是说,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气具有疏通,条达的特性,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疏通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机体的脏腑、经络、器官等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肝的生理特点又是主升,主动的,所以,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对于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调节的作用。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升降适宜,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可出现两个方面的病理现象。


一是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即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出现胸胁、两乳或少腹等某些局部的胀痛不适。

若"木不疏土"还可出现肝胃(脾)不和等症,可见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等脾胃功能失常之症状。

因气行血行,气滞则血瘀,进而出现症积,痞块,在妇女则可出现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

此外,气机郁结,还会导致津液输布、代谢的障碍,产生水湿停留或痰浊内阻,出现膨胀或痰核等。


二是升发太过,气的下降不及,则肝气上逆,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

若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可导致吐血,咯血等血从上溢的症状。甚则可出现卒然昏不知人的"气厥"症候。

若肝气横逆"木旺克土"则出现脾胃功能失常之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疼痛,嗳气吞酸,大便异常等症。

(2)对情志的影响:肝性如木,喜条达舒畅,恶抑郁,忌精神刺激,《素问·举痛篇》所说的"百病生于气也。"就是对情志所伤影响气机的调畅而言的。故肝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人的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若肝失疏泄则肝不舒,气机不畅,精神抑郁,出现郁闷不乐,抑郁难解或开泄太过,阳气升腾而上,则出现心烦易怒等,反之对过度的精神刺激,又常常是导致肝失疏泄的重要原因。所以有"怒伤肝"及"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的论述。

(3)疏泄胆汁:肝与胆相表里,有经络联系,中医学认为,胆汁的形成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所以肝的疏泄功能也表现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上,若肝失疏泄,胆道不利,则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与排泄,出现胁痛,食少,口苦,呕吐黄水或黄疸等症.

肝为“将军之官”,如何治理有十三法

肝开窍于目

“五脏之精华皆上注于日”,“目得血而能视”,是说目有赖于肝血和五脏精气的滋养,才能视力充沛。若肝血不足,则往往出现眼干、视力减弱等现象。

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的视力主要依赖于肝血的滋养。很多目疾常从肝治疗。

肝血不足则视物昏花,或夜盲;肝阴亏耗,则双目干涩,视力减退;

肝火上炎,可见目赤肿痛;

肝阳上亢,可见目眩;

肝风内动,可见目睛斜视和目睛上吊;

肝胆湿热,可出现巩膜黄染等。

目虽为肝之窍,但其它脏腑之精气盛衰亦可从目上反映出来。

除了肝与目有密切关系外,心和肾与目关系也很密切。例如,心火上炎可引起眼睛肿痛,肾阴虚亏可引起视力减退。


肝主筋、其华在爪

“爪为筋之余,筋为肝所主”。筋的孺养来源于肝。中医学认为,人体筋膜的营养来源于肝脏。

若肝血充足,筋得其养,则筋健壮,指甲多坚固润泽。

若肝血不足,筋失所养,则呈现肢节屈伸不利、筋脉拘挛、指甲凹陷变形或色泽枯稿等现象。

筋,即筋膜,包括肌腱、韧带等组织结构。筋膜附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专司运动的组织。

肝主筋,是说全身筋膜的弛张收缩活动与肝有关。


肝叫将军之官,因为肝上有病,很容易表现为发怒,像将军一样,怒发冲冠,特别厉害,很暴躁。

一、先看肝的第一个生理功能啊,肝主疏泄

这是第1个,第2个功能呢,就是肝主藏血,他有两个大的功能。什么是疏泄?疏泄,就是能够保持气机的通畅,我们的气有升降出入,这4种方式,每个角落里都流通着气。体表流通着气,脏腑也有他自己的气。这个气呢,它不是憋在一个地方固定不移的,而是四通八达,循环不息的。这个疏通的力量就来自于肝,肝主疏泄就是疏通发泄。

1.看他第一个表现就是调达情志。

想想讲五行的时候,木的生理特点是什么呢?木曰曲直是吧,能屈能伸,它比较柔软,能屈能伸啊,特别是呢它在生理状态下它是能够伸展它的枝叶,喜欢四通八达。这就是我们这个经络中的气机,他也喜欢四通八达。不要郁阻,气的通畅才能通畅,所以说气机调畅,能够促进气血的和调,气血的调和能够促进心情的开朗。一个人心情开朗,他一定是身体上没有不舒服。气机不通畅了,她身体就不舒服。如果比较轻的气机不通畅的,就是表现某个地方的又胀又痛啊,或者是我胸部的气血不通畅了,就胸憋气短,感觉自己呼吸困难,胸口像压着块石头一样。有的人血流不通畅了,血液瘀滞了,那就出现了刺痛。所以说浑身不舒服,他怎么能心情好了呢?所以说啊,心情的开朗,建立在气血通畅的基础上,那么气血通畅的功能就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疏泄可以促进心情的开朗,能够防止抑郁,有个自我排遣抑郁的作用。这是从内到外是吧,内脏的舒服可以让你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享受生活。

那外界的环境不好啊,我心情不开朗,它会进一步的向内发展,引起气血的不通畅,进而引起肝主疏泄的功能的失常。肝主疏泄功能失调就是肝失疏泄。所以说我们治疗这种心情不开朗的疾病,我们看看她是不是内在的有气的不通畅,要是有的话你要治他内在的气机,把气机通畅了,用我们理气药啊,这个心情就好了,就不跟人吵架了。

肝失疏泄疏泄分为不及和太过这两种情况。我们疏泄不及,就是的发泄的不到位,发泄不出来。你心里有气是吧?憋着点矛盾,化解不了,自己想不通,所以就导致了肝气郁结,那这个病叫肝气郁结。心情抑郁,坐在那儿长吁短叹,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你让他干啥他都懒洋洋的,不想去干,干也干不好,而且他老说一些个很消极的话,这个就是肝气郁结在心情上的表现。那么在躯体上他也是有一定的表现的。你比方说我们气机不通畅了,它就出现胀和痛,最容易发生女性身上。女性肝气不舒畅的人比较多啊,不管是婆媳不和,夫妻关系不和,还是各种的关系不合,她就很容易大事、小事想不开,就容易肝气郁结。


……女子以肝为先天

……春季养肝,但是应该从冬季抓起。

……肝为五脏之贼。


肝为刚脏,于清人医书中曾见之,今则人云亦云,已司空见惯矣,但我还是难以信服。



刚与柔是相对的,刚为阳,柔为阴,亦为事理之常,称肝为刚脏,是欲以肝为阳脏之义。


但肝属木,木曰曲直,既能曲,又能直,非柔和之体,难以办到,所以《素问·五运行》说:“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藏为肝”,是肝本为柔脏,何得以刚称之,此其一。



肝在六经属厥阴,《至真要大论》云:“厥阴何也?两阴交尽也”。《灵枢·阴阳系日月》亦谓:“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张介宾并为之解释云:“一岁之阴,会于下半年之戌亥两月,是为两阴交尽,故曰厥阴,厥者尽也,阴极于是也。”


阴尽至于极,奚有刚之可言?此其二。



《金匮真言论》以脏腑分阴阳,略为五脏为阴,但阴中复分阴阳,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肾为阴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脾为阴中之至阴。


心为阳中之阳脏,尚未闻以刚名之者,肝乃阴中之阳,即可称为刚乎?此其三。



在六气,肝主风,《阴阳应象》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风木乃春生之气,正如《金匮真言》所说:“东风生于春”。《四气调神》亦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春气之应,逆之则伤肝。”


是肝气之生,有如春风和煦决无刚之可言,此其四。



肝是藏血的脏器,《灵枢·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素问·五藏生成》云:“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


血属阴,濡养周身,何得为刚?此其五。



一般谓肝主疏泄,是由肝主风木春生之气引申而来的,如《五运行大论》说:“肝,其性为暄(王注:温也),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


这是一派春暖花开,草木畅茂,欣欣向荣的气象,肝木之气如此,便是疏泄,其人则精神愉悦、和蔼可亲,岂可谓之为刚,此其六。


从以上六个方面看来,肝不得称为刚脏,宜也。


疑 问


或谓《素问·灵兰秘典论》称“肝者将军之官”,焉得不刚。


这亦不然,将军作战,贵在善谋,不贵在勇,诸葛亮责马谡之所以失败,就是有勇无谋。


所以灵兰秘典论亦谓“谋虑出焉”,并没有说“刚强出焉”,因此,以“将军之官”来解释刚,理由并不充分。


或者又说:肝之志为怒,焉得不刚。


须知谓某脏属阴属阳,属刚属柔,都是从其生理的本质来说的,非指其病变;肝亢作怒,肝郁作悲,都是病变,故不能以之指肝之属性。


果尔,则《素问·风论》云:“肝风之状,善悲”。《经脉别论》云:“有所堕恐,喘出于肝;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悲之与恐,难道也可以谓之刚吗?


或者又说,肝木之中有相火,人称之为雷火,雷火焉得不刚。


不知有相火之脏府甚多,肾中有,胆和膀胱、三焦都有,肝有雷火,可称为刚,肾有龙火,龙为阳物,更应称刚,胆和膀胱、三焦本身就是阳府,兼有相火,则更非称刚不可,但都没有以刚名之者,独以肝为刚,似又没有理由了。


要之,肝属木,肝主风,肝为厥阴,肝乃阴中之阳,肝藏血,肝性疏泄,《素问·六节藏象》还说“肝者罢极之本”,均不略具刚的概念,强名之曰刚,没有说服力。



治肝十三法


总纲
肝气肝风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冲心犯肺乘脾胃,夹寒夹痰多异形,本虚标实为不同,病杂治繁宜细究。气有多余便是火,内风多从火发生,阳亢上冒巅顶甚,血虚旁走四肢病。
各论


1.一法曰:疏肝理气。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山栀;兼痰,加半夏、茯苓。


肝气自郁于本经,

两胁气胀或疼痛,

疏肝理气香附郁,

苏梗青皮橘叶属,

兼寒吴萸热丹栀,

兼痰半夏与茯苓。

2.一法曰:疏肝通络,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宜兼通血络,如旋覆、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等。


疏肝不应宜通络,

营气窒痹辛润行,

络脉瘀阻归须桃,

旋覆泽兰新绛增。


3.一法曰:柔肝。如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兼热,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苁蓉、肉桂。


肝气胀而疏更甚,

归杞膝柏柔肝任,

兼寒肉桂与苁蓉,

兼热天冬生地从。


4.一法曰:缓肝。如肝气甚而中气虚者,当缓肝,炙甘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麦。


缓肝之急经方好,

白芍橘饼甘麦枣,

肝气甚而中气虚,

此方变化无穷奥。


5.一法曰:培土泄木。肝气乘脾,脘腹胀痛,六君子汤加吴茱萸、白芍药、木香。即培土泄木之法也。温中疏木也。黄玉楸惯用此法。


培土泄木用六君,

吴萸白芍木香临,

脘腹胀痛肝乘脾,

温中疏木法意深。


6.一法曰:泄肝和胃。肝气乘胃,即肝木乘土 脘痛呕酸,二陈加左金丸,或白蔻、金铃子。即泄肝和胃之法也。


脘痛呕酸肝乘胃,

泄肝和胃法亦贵,

二陈汤和左金丸,

金铃白蔻随机兑。


7.一法曰:泄肝。如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宜泄肝,金铃、延胡、吴萸、川连。兼寒,去川连,加椒、桂;寒热俱有者,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盖苦、辛、酸三者,为泄肝之主法也。


泄肝肝气上冲心,

热厥心痛用左金,

金铃子散寒椒桂,

寒热俱有连芍寻。

泄肝主法苦辛酸,

三者错综随证斟。


8.一法曰:抑肝。肝气上冲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如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


肝气冲肺抑肝立,

猝得胁痛暴上气,

喘主吴萸炒桑皮,

苏梗杏仁橘红宜。


9.一法曰:熄风和阳。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熄风和阳法,羚羊、丹皮、甘菊、钩钩、决明、白蒺藜。即凉肝是也。


肝风初起头目眩,

熄风和阳即凉肝,

羚羊钩藤白蒺藜,

决明甘菊丹皮赞。


10.一法曰:熄风潜阳。如熄风和阳不效,当以熄风潜阳,如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即滋肝是也。


熄风和阳而不效,

潜阳便将滋肝招,

牡蛎生地女贞子,

菊花玄参胶白芍。


11.一法曰:培土宁风。肝风上拟,中虚纳少,宜滋阳明,泄厥阴,如人参、甘草、麦冬、白芍、甘菊、玉竹。及培土宁风法,亦即缓肝法也。


培土宁风缓肝遵,

宜滋阳明泄厥阴,

中虚纳少肝风逆,

玉竹芍草麦菊参。


12.一法曰:养肝。如肝风走于四肢,经络牵掣或麻者,宜养血熄风,生地、归身、杞子、牛膝、天麻、制首乌、三角胡麻。即养肝也。


养血熄风养肝法,

肝风旁走四肢夸,

经络牵掣或麻者,

地归杞膝首蔚麻。


13.一法曰:暖土以御寒风,如《金匮》近效白术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是暖土以御寒风之法。此非治肝,实补中也。


暖土以御寒风方,

近效白术附子汤,

风虚头重眩苦极,

不知食味服之康。


14.一法曰:清肝。如羚羊、丹皮、黑栀、黄芩、竹叶、连翘、夏枯草。


肝火游行于三焦,

上下内外无不到,

清肝羚羊丹栀芩,

竹叶连翘夏枯草。


15.一法曰:泻肝。如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之类。


泻肝龙胆泻肝汤,

当归龙荟泻青丸。


16.一法曰:清金制木。肝火上炎,清之不已,当制肝,乃清金以制木火之亢逆也,如沙参、麦冬、石斛、枇杷叶、天冬、玉竹、石决明。


清之不已肝火炎,

清金制木即制肝,

沙参石斛天麦冬,

玉竹杷叶石决全。

17.一法曰:泻子。如肝火实者,兼泻心,如甘草、黄连。乃“实则泻其子”也。


肝火实者兼泻心,

泻子甘草黄连存。


18.一法曰:补母。如水亏而肝火盛,清之不应,当益肾水,乃“虚则补母”之法,如六味丸、大补阴丸之类。亦乙癸同源之义也。


肾水亏而肝火盛,

清之不应补母用,

乙癸同源益肾水,

大补阴与六味呈。


19.一法曰:化肝。景岳治郁怒伤肝,气逆动火,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用青皮、陈皮、丹皮、山栀、芍药、泽泻、贝母,方名化肝煎。是清化肝经之郁火也。


郁怒伤肝用化肝,

气逆动火生热烦,

青陈丹栀芍泽贝,

胁痛胀满动血尝。


20.一法曰:温肝。如肝有寒,呕酸上气,宜温肝,肉桂、吴萸、蜀椒。如兼中虚胃寒,加人参、干姜,即大建中汤法也。


呕酸上气肝有寒,

肉桂萸椒谓温肝,

中虚胃寒加参姜,

大建中法尤为善。


21.一法曰:补肝。如制首乌、菟丝子、杞子、枣仁、萸肉、脂麻、沙苑蒺藜。


补肝沙苑菟丝杞,

脂麻枣仁萸首乌。


22.一法曰:镇肝。如石决明、牡蛎、龙骨、龙齿、金箔、青铅、代赭石、磁石之类。


镇肝金箔赭磁牡,

青铅石决龙齿骨。

23.一法曰:敛肝。如乌梅、白芍、木瓜。此三法,无论肝气、肝风、肝火,相其机宜,皆可用之。


敛肝乌梅木瓜芍,

肝气风火相机入。


24.一法曰:平肝。金铃、蒺藜、钩钩、橘叶


平肝蒺铃橘叶钩。


25.一法曰:散肝。“木郁则达之”,逍遥散是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即散肝是也。


散肝达郁逍遥优。


26.一法曰:搜肝。外此有搜风一法。凡人必先有内风而后外风,亦有外风引动内风者,故肝风门中,每多夹杂,则搜风之药,亦当引用也,如天麻、羌活、独活、薄荷、蔓荆子、防风、荆芥、僵蚕、蚕蜕、白附子。


外风引动内风病,

搜肝便有搜风用,

二活蔓荆薄天麻,

蝉蜕白附防荆蚕。


27.一法曰:补肝阴。地黄、白芍、乌梅。


肝阴地黄芍乌梅


28.一法曰:补肝阳。肉桂、川椒、苁蓉。


肝阳肉桂椒苁蓉。


29.一法曰:补肝血。当归、川断、牛膝、川芎。


肝血归芎膝断汇。


30.一法曰:补肝气。天麻、白术、菊花、生姜、细辛、杜仲、羊肝。


肝气天麻术辛菊,

生姜杜仲羊肝随。


中医认为,体质下降、饮酒、食积、郁闷、过食肥甘厚味等,都可能引起肝功能发生改变。调理肝病和保肝可选用下列食疗方。


芪草炖乌鸡

用料:先杀的雌乌鸡1只,黄芪30~60克,冬虫夏草2根,盐、味精、料酒适量。

做法:乌鸡除内脏,洗净入锅,再放入黄芪、冬虫夏草,先用武火煮,然后用文火煨炖,熟后放盐、味精、料酒等调味即可。

吃法:吃肉喝汤,随量食用。

功效:健脾益气,补虚填精。

适合人群:患有慢性肝病的人,常常会感到气血不足,身体虚弱的症状,这类患者的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气短懒言,容易感冒等。


女贞枸杞瘦肉汤

原料:瘦肉250克,女贞子30克,枸杞15克,大枣5枚。

做法:将女贞子、枸杞、大枣、瘦肉洗净后,一同放进锅内,加水适量,武火烧沸后,文火慢炖2~3个小时,调味即可食用。

肝为“将军之官”,如何治理有十三法

吃法:吃肉喝汤,适量食用。

功效:滋养肝肾。

适合人群:慢性肝炎患者因为肝肾比较虚,所以这类患者的主要表现为肝部位经常隐隐作痛,腰酸乏力,而且容易头晕眼花,潮热盗汗、口渴等。


有利于肝脏的蔬菜

1、大蒜:属百合科植物,性辛、温,味辣。

肝病病人宜熟用,含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C等,其提取物具有抗菌、抗病毒、软化血管等作用。


2、空心菜:又名蕹菜,性甘、平,含蛋白、脂肪、无机盐、烟酸、胡萝卜素等,具有解毒、清热凉血等作用。


3、荠菜:为十字花科植物,性平、味甘,含维生素B、维生素C、胡萝卜素、烟酸及无机盐。

动物实验表明,可缩短凝血时间,具有止血功效,适合于慢性肝病有鼻出血、齿龈出血等症。


4、包菜:即圆白菜、卷心菜、甘蓝,性平、味甘,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还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E,生用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和疼痛有效。


有利于肝脏的水果

1、葡萄。特别是深紫色的葡萄,可有助于肠道内黏液的组成,清除体内垃圾,有较好的排毒效果。


2、无花果。无花果大都产于我国的江苏、四川等地,但是要属最好的品种还是新圌疆那边种植的最好。无花果内俺有大量的有机酸和多种酶,这些元素进入体内,不仅可以保肝解毒,还能清热润肠,提高消化能力。


3、荔枝。荔枝是中国南部亚圌热带的果树,荔枝皮通常为,鲜红色和紫红色,吃荔枝可以改善人体的肝功能,促进人体加速排毒不仅如此,还能他还能提供让细胞生成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但是荔枝性火,常吃多吃会使人上火,吃太多还会引起“荔枝病”


4、樱桃。具有为人体去除毒素及不洁体液的功效,是大家公认的“去毒水果”,同时对肾脏的排毒也有相当的帮助。


有利于调理肝脏的穴位


太冲

“太冲穴”在大脚趾缝往脚背上4厘米处,堪称人体第一大要穴。有人把“太冲穴”比作人体的出气筒,因为它是肝经的原穴和腧穴,是肝经的火穴,能够把肝气肝火消散掉。所以通过按揉“太冲穴”,可以把人体郁结的气最大限度地冲出去。


行间穴

“行间穴”在大脚趾和二脚趾缝上。它是一个火穴,肝属木,木生火,如果您肝火太旺,就泻其心火。而“行间穴”就是一个泻心火的穴位。


春天肝火盛,会导致牙痛、腮帮子肿、口腔溃疡、鼻出血、舌尖长泡等症,这表明火已经从肝经进入到心经,多揉“行间穴”,就可以把心火从这里散出去了。

大敦穴


是肝经的第一个穴位,它在大脚趾内侧的趾甲缝旁边。“敦”是厚的意思,“大敦”就是特别厚。大敦穴又是一个井穴,“井”是源头的意思。在脚拇趾趾甲边际最靠第二趾之外有“大敦”穴。


“大敦穴”可以按摩,也可以艾灸,能达到清肝明目之功效,可使您头脑清晰,神清气爽。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肝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


三阴交穴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此穴位为肝、脾、肾三者经脉交汇处,经常按揉、艾灸此穴对肝、脾、肾有保健作用。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作揖]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乌梅   熄风   肝气   素问   白芍   肝火   脏腑   肉桂   经络   通畅   气血   肝脏   维生素   将军   功能   心情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