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五行术数治病中的思路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赞]”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五运六气是一个既庞大又紧密的术数体系,一个人、一个家庭家族、乃至地区国家,在不同的时期都有着不同的气运。他提醒我们,要了解、学习、掌握天地人的关系‍‍和它的内在规律,顺应天地的法令,避免或减轻“天刑”,独立守神,聚精、服气、通神,就可以少生病,从而长寿。明天地之理,合于天道,这就是“天人合一”。


五行生克制化的用药思维


五运六气如何在生活当中应用?“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有了术数体系,我们就可以用。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在《‍‍金匮要略》的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医圣张仲景讲了很重要的一段话,提纲挈领:“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这里提到,肝生病要先调理脾胃,‍‍为什么要去调理脾胃呢?因为肝主木,脾主土,木会克土。‍‍木气主升散,木一旦生了病,比如肝郁,就会升散不了,产生瘀滞。瘀滞了以后,‍‍在《伤寒论》里面就有两个条文描述,一个条文叫做“横脾”,‍‍木会横脾,就是克土的意思,‍‍脾胃是在中焦的,所以叫木横脾;还有一个条文是“纵肺”。‍‍我们知道肺是金,金克木,怎么木生了病了以后反而会纵肺,肺是属上焦的体系,它是往上去冲的叫纵肺,木不被金克反而‍‍侮了金,就是木气比较旺的时候,‍‍不仅金克不了木,反而被木所侮,这就是五行的生克制化。


后面说:“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这段话要怎么理解?还是用五行生克的观念来跟大家说一下。酸是入肝的,‍‍苦是入心的。肝生病,比如肝虚,我们说虚则补之,实则泄之。如果是肝虚导致的生病,就要补肝,如果是肝实,则要泄。肝虚的时候,补肝怎么补?要用酸味的来补。‍‍白芍可以柔肝,‍‍身体有肝痛、胁下疼痛、腹痛用芍药,芍药是酸性的,可以柔肝止痛,补是用酸。


助用焦苦,苦是入心的。为什么用焦苦?心主火,‍‍肝主木。火是什么意思?火不是用来泄母的嘛,把木头烧掉。比如我们说小孩像春天至阳之气,‍‍这个气压不住,像春天的笋,春天的芽,类似种子破土而出的时候,力量是非常大的,甚至有些砖头石头都能被钻破。如果我们对待这样的孩子,‍‍一直压制他,慢慢性格就扭曲了。因为他阳气很足,‍‍反抗的能量积压得越久,反抗得就越大,所以要疏导他一身的力气。你明白了这个就有办法,比如让他学习武术,去‍‍做运动项目,甚至长大一点的年轻人叛逆,让他去当兵,‍‍都是往正道上引,他这一身的力气从木的方向往火的方向去‍‍疏散,而不是压制,这个是实的状态,用的是泄法。


火是克金的,‍‍火克制住了金,金就克不了木,‍‍所以说要用火来抑制住金气,用焦苦的味道去入心,让它降心火,同时‍‍也把肝胃气往下降。金气抑制下,再用酸味入肝来补肝,就更容易补得进去。‍‍否则在补的时候有一种力量会把它挡住,本身肝虚了,自己就没有力量,所以想要补还不一定补得进去。我们平时生活当中,以为吃点好的、‍‍吃点名贵药材就能补进去了,不一定的。有的时候说锅破了,一边补一边漏,根本就补不进去。有的人脾胃本来就不好,生病时吸收能力差、代谢能力差、运化能力差,所以不仅没有补进去,还变成了毒,瘀滞在里面,反而更不好,这是助用焦苦的理解。


那么“益用甘味”更有意义,调脾胃用甜的,甘是入脾土的。我们知道“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脾胃用什么调?《伤寒论》里面有一个方子叫做小建中汤,小建中汤就是慢慢养脾胃的,‍‍它有一味很重要的药物,用饴糖来调和诸药,就是几味药煮好了以后,加饴糖化在里面。饴糖是麦芽糖,可以助消化,补脾胃。甘味本来就是入脾的。

五运六气五行术数治病中的思路

从五行生克来看,土克水,水受到抑制以后,克不了火,火就更有能力抑制住金,‍‍金就不能来干扰木,用酸味来吸收的补法就能用好。‍‍所以真正的肝虚补肝的时候,要用这么一圈组合的方法,才能够真正的补进去。这样的一个逻辑思维非常了不起,‍‍这就是我们医圣张仲景在伟大的《金匮要略》里面的第一篇‍‍第一段,专门讲了这种很重要的思维。


有阴阳五行术数的体系,就可以把“生克制化”应用到生活中来。什么样的季节,吃什么味道的食物,什么时候用苦温的、苦寒的,‍‍还是咸味的,都可以清楚。不同的药物、‍‍不同的食物都有不同的性和味,就可以用性和味来调理身体。味主地之气,地的能量体系,辛甘酸苦咸;性主天之气,寒热温凉。


五运六气的伟大之处,是它能够在‍‍古人对于天地人那么多的认识里面,‍‍把各个方面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变成一个非常美妙、非常了不起的术数系统,既庞大又紧密,‍‍所以就叫做五运六气。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五运六气简化点说就是“运气”。运气重不重要?‍‍运和气就是天地人,天时、地利、人和。如果天时不对,‍‍人也不和,这个事就会往不好的方向发展。如果三个要素都是好的,‍‍当然是往更加完美的方向发展。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遇上不同的事,会呈现不同的状态。‍‍有的人发展得挺好,有的人不如意。还有家庭,甚至一个家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都是有不同的气运的,他的兴衰不是靠碰运气碰来的。我们说天运气机、枢机、转机,就是各个要素‍‍到了那个状态,自然就会呈现出那样一个结果。


所以《黄帝内经》运气七篇里有一篇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就是讲万事万物,包括学中医,要了解天地人的关系‍‍和它内在的规律。我们回到中医的范畴,讲身心健康要靠什么?要靠‍‍了解天地气机的变化规律。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经文,《黄帝阴符经》的第一句话,“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就是说要观察天地的变化规律,然后按照规律去生活,就没有问题了。


‍‍有什么规律呢?“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天上有五贼,就是木火土金水。有一种超能量体系,是我们人‍‍从先天的状态进入后天以后,从出生就往死亡一路奔去,‍‍我们为什么不能够长生不死?‍‍是因为有种种的能量,在悄悄地抢夺我们的生命。我们就只能活两个甲子以内,有的活五六十岁,‍‍有的活九十岁、百岁,百岁以上就变成人瑞了。‍‍道家的修行就是要从后天进入先天,来夺生命造化的‍‍内在机制。你掌握了规律,能够看得到‍‍天地在夺我们寿命的内在机制,我们就不被它夺‍‍,或者被它夺得慢一点,发现并且应用这个规律,它就是天人合一。

任应秋运气学说临床 ¥55 购买

明天地之理,合于天道


天人合一说起来很简单,实际上这个体系非常庞大,‍‍不是三五句话就能讲清楚的。不仅仅是早上太阳起来,我们要干活,晚上太阳落山,我们要睡觉,‍‍这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天人合一了,没有这么简单。这只是非常粗浅的,‍‍我们要更深入地去看。不然为什么说“天有五贼”,天下有五个都是悄悄的干活,‍‍他是小偷,在你不知不觉中抢夺了寿命和健康。实际上另外一种说法叫“天刑”,就是老天爷在不断处罚我们,因为我们没有顺应天地的法令,时时刻刻都在处罚。今天这个做法不顺应天道,减你五天的寿命,‍‍明天又罚你多少,累积起来,罚着罚着就罚没了,所以寿命活个几十年就没了。‍‍这是另外一种理解,不管怎么样,都是我们没有经过学习和观察去知道的。


‍‍我们一旦能够学习、发现、掌握这个规律,能够进行天人合一,‍‍就可以做到长寿,甚至可以做到与天齐寿,‍‍这只有中国文化、道家文化才敢讲长生不老。《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里面‍‍就明确地讲了,上古四种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寿无终时。可以跟天地同其寿,天地没有消灭,就可以一直在这,就像神话一样,实际上‍‍这里面有非常深的含义。


我们说天下有三才,天地人;人人有三宝,精气神。这是跟天地人去相应的,我们人要健康就必须要精足、气满、神明。在《黄帝内经》的第四篇“生气通天论”里,有一句很重要的话,“是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精神是要聚集起来的,聚精、服气、通神,这就是精气神。


‍‍狭义来讲,“精气神”是什么?精指的是我们‍‍饮食吃的、有形的东西。‍‍我们身上的肉体、五脏,西医研究的微生物、‍‍分子,所有这些都能看得见的,能培养得出来的,显微镜下能看得见的,这都是有形的。我们中医研究的是气,是能量场,‍‍所以很多时候中医又叫气医,西医是形医,各有各的架构,各有各的长处。


我们说地味,有情的东西,吃了能够帮我们合化成身体里面的能量。‍‍‍‍我们服天气,现在医学知道这个人‍‍身体里面的营养物质要吸收,同时要进行血氧结合,‍‍血氧结合就是呼吸进来的氧气,‍‍在细胞里面结合以后变成红细胞,变成我们生命的代谢新能量,这是后来的科学体系研究‍,那么我们古人讲的就是“服天气”。


“通神明”讲的神是独立不改、周流天地之间的神,‍‍神跟明是配合在一起的,就是清净则光明。我们上古‍‍真人,独立守神,清净的时候,神的光就透出来了。我们‍‍说这个人神采奕奕、容光焕发,‍‍他内在的能量透出来,同时他这个人因为能量饱满,所以神也得到很好的滋养。‍‍神就是一切的光,物质的光。我们看黑色,‍‍黑人他也会发光,黑色本身也有光,所有的物体、物质都有光,如果没有光,‍‍它不能反射或者它不能透出光,我们是看不见的。凡是混乱的、‍‍混浊的则是昏昧,光就出不来,或者光比较晦暗,所以我们讲要独立守神。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明天地之理,合于天道。


天道是什么?《道德经》里面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之道”就是‍‍我已经有很多钱了,还想要更多的钱,怎么办?‍‍就损耗我的精气神‍‍来获得更多的名,获得更多的利,获得更多有形的东西。‍‍这是人‍‍在欲界中被欲望业力所驱使,不断地沉沦,不断地损害我们‍‍先天的能量体系,因此我们得疾病,寿命短。“天之道”就是,阳多了,自然‍‍阴就会来平抑它,阴多了,阳就会来平抑它,所以说阴阳五行平衡的人不会生病。


‍‍我们要知道,天地能量一直是处在动荡当中,‍‍它是不平的,所以五运六气会说,永远都是在太过不及的状态。太过和不及当中还是有平气的,怎么一个平气法呢?‍‍就是有另一种能量来抑制太过,或者是扶持不及,‍‍变成了相对平衡的状态,这个叫平气,而不是本来就会有平气,‍‍所以有阴阳逆转,有五行的偏盛。


我们知道,不同的年份、不同的月份、不同的地区、不同地方的‍‍植物动物和人,万物的秉性和性味厚薄都是不同的,因为所处的天地时空不同,所以造成了这么大的偏差。‍‍知道有偏性,我们就要懂得用生克制化来调整有余和不足,就可以针对性地进行归纳和分析。


这是我学习五运六气以来诊治的第一个盗汗患者,当得知患者病情好转时,心情十分激动。


患者赵某,男,1955年出生。1973年夏季受寒湿后出现夜间盗汗,中药反复治疗40余年,曾服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滋阴补肾的药物,未见明显疗效。期间排除了结核等诊断。2015年9月13日就诊,症见夜间盗汗,腰部怕冷,口苦,二便正常,睡眠可,舌质淡紫,舌体胖大,脉沉细弦。


当时询问患者诊疗经过时,患者说道:“在我们当地中医院我老同学那里看过,他还是我们市的名老中医呢,给我开的全是补肾阴、敛汗的药,丝毫没有效果。省级中医院也看过,大小中医诊所也看过很多,40多年了,这个盗汗折磨了我40多年,痛苦死了!”


对患者的病情有了这些了解以后,再联系五运六气理论,我顿时感觉好像有了底气,对患者说:“你不要着急,我给你先开3剂中药,吃完再来找我看看吧。”


开方时我想到,乙未年,太阴湿土司天,备化汤是可以应用的,但是患者的舌色是淡紫的,脉也有点弦,只用备化汤好像不是很完整。我很快又想起了顾老师最近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发表的一篇关于血府逐瘀汤的文章,血府逐瘀汤可以入少阴心经,可以降阳明。备化汤和血府逐瘀汤合用,人体中上下两个枢纽就都打开了;枢纽打开了,机体的津液气化也就能够正常运转了,血府逐瘀汤也正好符合患者舌质紫暗、脉弦的气滞血瘀情况。这样一来我心中就更加有底了,给患者开了3剂药后,那种迫不及待等待疗效出现的心情,简直无法形容。


3天后患者二诊,对我说:“王主任,你的中药太神了,我当晚吃了一次,晚上出汗就少多了,吃了两剂,晚上基本上就没有再出汗。别看你们医院级别低,还真是藏龙卧虎啊!”说实话,不是我的水平高,是因为以前我们没有接触到中医的灵魂,工作了快20年了,其实是很惭愧的。听了患者的表扬和赞许,作为一名中医人从心底发出一种骄傲,同时也为五运六气的伟大而感叹,更加感恩恩师的教导和引领。


这么两个处方一合,就能治疗40多年的一个盗汗,是不是碰巧了?尤其对于西医来说这是个案,不足为奇。但是,我相信我的辨证,更相信五运六气,相信这绝不是个案。过了十天,门诊又给我一个验证的机会。


那是一个周四的下午,我准备下班了,门诊又来了一个盗汗的患者。不过这个患者已经确诊胸膜结核两年了,夜间盗汗也两年了,临床症状与上个患者一样。有了上次的经验,我便开具了同样的中药处方。为了能够尽快看到疗效,同样也是3剂。3天后患者二诊,和上个患者一样,盗汗明显减轻。于是原方继用一周观察后效。


从那以后的3个月里,我接连诊治了5例这样的盗汗患者,根据辨证情况,全部采用了备化汤合血府逐瘀汤,患者全部明显好转。


有人说中医神奇,那是对中医不了解;有人说中医很难学,那是对中医不热爱;有人说中医疗效太慢,那是没有抓住中医的精髓。


癌症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的难题,即便应用多种方法可以缓解症状,也很难彻底治愈,当年我选择考研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看到了中医治疗癌症的疗效,在近十年的临床之中,也接触过不少癌症患者,自己治疗也有获效,但是真正彻底治愈的并没有。治病往往就是这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人的一生就是注定要有一死,只是这个死有的时候比较轻松,有的时候却很痛苦,一生能够做的就是让死亡来得晚一些,让死亡的来临不那么痛苦。


在我个人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中医的疗效跟患者及其家属的中医药水平是关系很大的,给易道春秋群里的学员家属看病,很多时候疗效都会出乎意料的好,或许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看病需要缘分。下面介绍一个肺癌的案例,患者是一个参加过我们经方培训班和易道春秋培训班的学员的家属,初诊时间是2020年的9月。


患者出生于1946年阴历5月17日,阳历6月16日,按照五运六气的规律,这一年是丙戌年,甲午月,辛酉日,水太过,但是主运是火不及,客运是木太过,主气是太阴湿土,客气是太阳寒水,所以从这个点看,貌似没有太大的五行不平衡;不过按照正经五行来说,这是典型水不及体质,所以才会出现膀胱癌。但是,因为合化的五行与正经五行之间存在出入,不是同声一起,所以较为复杂,这个在后面的诊疗中我会进行解释。


宋某,75岁,10年前肾病综合征并膀胱癌(鳞状),最近半年反复感冒,输液治疗后一段时间没食欲,最近一次输液后起了湿疹,并检查出肺鳞状癌。患者精神萎靡,身体消瘦,倦怠乏力,心情郁闷,肌肤甲错,指甲糙厚白,腹部塌陷无压痛,中府有压痛,夜尿多,怕冷,大便不畅,纳差,强吃则呕,右寸脉沉无力,咳嗽,有痰白粘,口中粘,有胸闷气短。


由上可见,患者存在明显的肺表问题,但是在脉象上反而有右寸脉比较沉,且无力,这种情况是典型的肺癌,也就是不仅仅是肺表的问题,还是有肺脏的问题。根据临床表现及当时的气候特点,因为时间是2020年9月20日以后,此时最重要的气候特点是有客运和客气的火太过与少阳相火,所以火刑金的特色较明显,所以给出的方药是:柴胡10g前胡10g羌活15g独活10g桔梗10g枳壳10g人参9g沙参15g川芎15g茯苓20g远志10g。


这个方子,大家一看便知是我经常推荐应用的人参败毒散加减,而患者服用后感觉非常烧心,胃口稍微变好一点。因为患者一开始最大的痛苦就是不能吃饭,吃不下,有厌食倾向,所以给出这个方,虽然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反应,但是我还是坚持嘱其继续服用。


服用到了第三天,症状发生了改变,患者女儿代诉咳痰明显见好,微咳痰色白,食欲也好转,大便可,畏寒怕冷严重,周身瘙痒夜间加重,前胸发紧,右寸沉取比原来有力。


之后又开了一次药,药方与上方基本一致,又加入了杏仁、干姜等。服用三天之后,患者女儿的反馈是:今天刚回去看了,又有好转,食欲可,大便两日一行,夜尿频,畏寒怕冷,小腿部瘙痒,前几日排便恶臭,前胸部牵扯勒紧不适,记忆力及思维较前好转。她问我是照前方再吃还是改方,其后重新填写了问诊单,调整方剂。


10月15日,患者再次复诊,症状是:畏寒怕冷,前胸部牵扯勒紧不适,小腿部瘙痒,夜尿频,大便两天一次,味臭,食欲可,神清,精神可,右寸脉比原来有力,依然还有手脚冰凉,我给出的方剂如下:


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入了黑顺片,当归,黄芪,其实就是人参败毒散加杏仁、干姜、黄芪、当归、黑顺片,嘱服用7天。


按照患者家属提供的四诊资料,这个是典型的少阴病,所以治疗的时候还是加入了以黑顺片为主的四逆汤的意思,但是因为现在开药对制附片的限制,所以它的用量是有限的。


患者服完7剂后,空了几天,10月29日又来复诊,估计是症状变好,一段时间不吃药之后,发现身体又不舒服了,刻下的症状是:


患者身体消瘦,乏力倦怠,精神不佳,时时悲泣,睡眠可,无食欲,大便难,夜尿多,瘙痒如前,似咳嗽非咳嗽,唾液多,右寸沉,右关脉沉细,右尺可,左右沉取无力,左寸关细。大便干硬,时有便不尽感,舌质红,苔白。


方药:炒白术15g 炒枳壳10g 干姜15g 红参10g 炙甘草10g 荷叶15g 苁蓉15g,嘱服用7天。


考虑到前期服用人参败毒散将近20天,对于一般表证患者来说已经足够了,解表完毕,接下来就是治疗里证了。因为有大便干,怕冷现象没有那么严重,舌质还红,考虑是阳气郁结了,予上方。


服药七天后,患者胃口变好,睡眠尚可,夜尿仍频,大便改善,偶有少量白痰,胃寒怕冷严重,精神不佳。前胸勒紧感减轻,经常郁闷,胸闷气短,结合病情,11月7日改下方:桂枝15g 干姜15g 牡蛎10g 黄芩10g 柴胡10g 枳壳10g 炙甘草10g 大枣10g 肉桂10g 红参10g。嘱服用7剂。


患者的情况就是这么复杂,使用制附子之类的温阳药物,症状会比较快的改善,但是阳气稍微强旺一点,又会表现出阳气郁的现象,所以再用四逆散之类的理气方药,不过理气的方剂往往还有通泄的功能,又会表现出虚的一面,此时就要回归扶阳,两种手段之间来回变换。


患者服药后总体的趋势是有改善的,这是非常欣慰的,至于能否在短时间内治愈,这是不能定论的,但是我相信只要一直正确辨证治疗,虽然是癌症,也能使之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能够拥有基本的正常生活。


前面说了那么多,五运六气为什么可以用来指导治疗肺癌?另外为什么患者的肺癌是今年加重?而且秋季来临之后变得异常严重,下面设问回答。


问题一:为什么在2020年加重,并且在秋季确诊?


2020年是肺病多发的年份,所以这一年的新冠疫情一直下不去,一直在传播。同样,不少本来肺部没有不适的患者,这一年也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我们要注意气候对人的巨大影响,这是为什么呢?主要还是因为今年的司天之气是少阴君火,君火可以克害肺金,所以不管是上半年,还是下半年,都会有较高的肺病患病率。


秋季来临,很多患者开始出现了肺部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客气客运有火太过,还有少阳相火。其实,患者一开始找我看的时候,很痛苦的症状是便秘,当时已经找了很多医生看,疗效均不佳,所以我就给开了一个大柴胡汤,在服用大柴胡汤之后,疗效也并不是很明显,所以进医院检查发现是肺癌。


问题二:肺癌为什么用人参败毒散?


可能很多人会奇怪,癌症怎么可以用发表的药物呢,事实上,就是这个患者肯定会有表证,因为经常感冒,表证一般都是会有的,或多或少。临床上不管是什么疾病,首先就是看是否有表证,如果有表证,则先解表,解表之后再关注脾胃中焦,然后才是其他的问题。


所以,让患者吃人参败毒散,虽然前期会有不适,但是吃药之后,表证解开了,所以很多症状都改善了,不过此时已经解表了,所以后面就不能再继续用人参败毒散了,因为长期服用会导致气虚,此时就改为治疗中焦为主的方剂。


问题三:解决中焦问题,为什么不使用半夏泻心汤,而是用枳术丸?


脾胃弱是患者的一个特点,特别是还有便秘的症状,所以要使用一些补脾胃的药物,但是为什么没有用半夏泻心汤呢?主要还是跟方剂的作用部位有关系,半夏泻心汤的作用部位是心下,其实就是胃部,但是患者的问题不只是胃,还有胸,所以就用了枳术丸加减。


问题四:患者算是什么体质?为什么今年发病?


从患者早期有明显的肝气郁结倾向,而且到了后面主要的问题一直是身体寒冷,四肢冰凉,所以应该从水不及这个角度加以考虑。


今年的肺癌发病,开始表现是肝气郁结,是左关脉的滑而大,但是检查发现了肺癌,刚好逢庚子年,这个年份是很明显的金水旺的年份。不过,从五运六气的角度来说,则是金太过导致的,所以我们在开方的时候,始终要考虑肝胆的疏泄功能,不管是开始的大柴胡汤还是后来的人参败毒散,都是从肝胆受到抑制来考虑的。


因为今年是庚子年,患者属于水不及体质,从正经五行来说,子属于水,可以有挽救的余地,所以在用药治疗过程中效果还是满意的。


“当前,各地越来越多地采用中医药进行疫病预防,一些好的经验需要加强总结和大力宣传推广。”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教授顾植山认为,发扬中医药的防疫优势,可以让疫情在发展初期就得到有效控制。


五运六气理论对疫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初,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收治了一位输入性新冠肺炎患者,其肺部影像已有明显炎性改变。专家组对该患者给予顾植山的“辛丑年春新冠中药预防方”进行治疗,基本没有用西药。第二天,该患者的鼻塞、咽痒症状明显缓解。次日复查胸部CT,右肺下叶炎症渗出明显减少。第七天起,核酸检测连续3次呈阴性。第十天复查胸部CT,两肺炎症已基本吸收,符合治愈出院标准。

江阴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范晓东表示,“辛丑年春新冠中药预防方”中并无直接对抗新冠病毒的药物,本例患者服用此方能快速治愈,佐证了在五运六气思想指导下可调动病人自己身体的力量达到痊愈的目的。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要调整‘人’和‘天’的关系。‘天’其实指大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的生存理念,‘五运六气’是古人研究如何‘天人合一’以养生健康的学说。”顾植山如是说。多年来,顾植山潜心研究中医五运六气学说,是龙砂医学流派的代表性传承人。他认为,五运六气是中国古代研究自然周期性变化规律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说,在疫病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顾植山在五运六气思想指导下推荐的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方案,经全国多地采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医讲究因时制宜

顾植山介绍,2020年,江苏省江阴市一开始出现5个输入性病例后,相关医护人员和所有密接者全部采用了经无锡市卫健委推荐的龙砂医学中医药预防方案(“辟瘟囊”和“庚子春养生防疫方”)进行防护,没有再出现第6个患者。疫情发生初期,湖北省汉川市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感染较多,2020年1月26日开始发放“辟瘟囊”和“庚子春养生防疫方”,先后分四次对全院2080名职工累计发放8189人次汤剂或颗粒剂,2020年2月5日后再无医护人员感染,亦无人转为重症。

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的治疗方面,武汉方舱医院无一转重的成果已为大家熟知,而五运六气理论用于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展现出来的效果却鲜为人知。

国家派往武汉的第二批中医医疗队、北京中医药大学总领队叶永安教授带领的团队进驻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病房,介入该院ICU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叶永安在顾植山远程会诊的配合下,充分发挥五运六气的治病特色,前后治了80多例重症和危重症病人,除了该团队刚到不久有1例死亡外,直到最后ICU患者转走清零,再没有死亡病例。

进入辛丑年后,顾植山将疫病防治方案根据五运六气的变化作了相应调整,发布了辛丑年防疫方。“中医讲究因时制宜。”他说。


防治方略上变被动为主动,倡导中医中药结合隔离的防控措施


将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形象地比喻成治理洪水。

古代文献中有鲧、禹治水的故事。故事讲述了发生在尧舜时代的一场大水灾,尧先命鲧去治水,《史记》记载“九年而水不息”,《尚书·洪范》论述鲧堙洪水失败的原因首先是“汩陈五行”,使“彝伦攸斁”,即片面理解五行学说,错误阐述了“土克水”的道理,后来“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被“殛死”。“息壤”是什么?“息,生也”,也就是说,鲧只知道用土去堵水,到后来洪水没有堵住,却因私挖了大量人们休养生息的土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鲧的继任者禹治水的成功,首先是重新阐述了五行学说,使“彝伦攸叙”(把五行的道理讲通了),不再像鲧那样只想着用土去堵水,而是从全局考虑。史料记载大禹治水花了13年。大禹为什么要用13年时间走遍各地呢?这是他在为防洪水“治未病”,要断绝发生洪水的源头,所以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各地的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做好各地的水利工程,达到长治久安。

“鲧禹治水”的故事中蕴藏着很多与中医相通的思想智慧。用土来堵水是一种对抗的方法,然而在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里,对抗是从权之计,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大法。“中医‘天人合一’的理论更注重于动态的顺畅和协调,治疫不能只注重于跟细菌病毒等直接致病源去对抗,治疗也不是一味地去消除症状。”

鉴于当前抗御境外新冠变异病毒输入的严峻形势,顾植山建议可以适当将重点转为发现病例后迅速采取正确的防控方法上,倡导以中医中药结合隔离的预防措施。鉴于中医药在新冠治疗方面已经显示出来的疗效优势,可以明确对新冠轻症和普通型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采用中医中药进行防治。

“应对境外输入新冠变异病毒,要在防治方略上变被动为主动,大力推广用中医中药防控疫情。这样防控效果可以做得更好,相应付出的经济代价也可能最低,且有利于创建我国中医药特色的防疫体系。”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作揖]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脾胃   肺癌   天人   人参   学说   中医药   大便   疗效   症状   能量   患者   思路   规律   中医   体系   天地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