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认为刘正风愚蠢,却又感到了世故与庸俗

在小说《笑傲江湖》中,精彩的故事刚开始没多久,武林中就出现了一场大事件。

相对而言,之前发生过的两件事情则显得没那么重要。

一是福威镖局灭门,二是大盗田伯光现身。从介入的势力来看,这两件事都没有高手介入,插手的门派很多,但只是一些二流的弟子;其实,第一个事件对《笑傲江湖》整个故事的发展有长远的影响,但在当时,还未能推动人物的命运发生改变。

多年后,认为刘正风愚蠢,却又感到了世故与庸俗

恰好,这两件事情汇流到一起,置身其中的门派都聚集到了刘府,亲眼见证了刘正风金盆洗手这一重大事件。

刘正风个人对武林的影响力有限。他是衡山派高手不假,而且有武林中一流高手的造诣,但衡山派第一高手是掌门莫大先生,正如刘正风的谢辞,他的退隐其实无足轻重。

好在本门有莫师哥主持,刘正风庸庸碌碌,多刘某一人不多,少刘某一人不少。

多年后,认为刘正风愚蠢,却又感到了世故与庸俗

后续的故事则十分简单,刘正风的金盆洗手被嵩山派阻止,进而他们逼迫刘正风交出魔教长老曲洋以换取自由。

在局势万分紧张之时,唯二到场的掌门岳不群还帮着劝解刘正风。如果没有看过之后的情节,会觉得岳不群言之有理。

刘贤弟只因一时琴萧投缘,便将全副身家性命都交给了他,可将‘义气’二字误解了。

多年后,认为刘正风愚蠢,却又感到了世故与庸俗

在这里,要预先提到一点,不考虑岳不群的真面目,只客观地思考他说的这番话,或许会难以理解和接受刘正风的婉拒。

后面的结果大出所料,一场喜宴变成了刘家的灭门惨案,根源就在于刘正风的顽固不化。

对于刘正风的困境,心思稍微活络一点,马上就能想到各种各样的对策。假如提出问题,“刘正风怎样才能保全家人”,现在的小学生可能都可以说出五花八门的答案,其中很多切实可行。

多年后,认为刘正风愚蠢,却又感到了世故与庸俗

所以,刘正风的坚持和鲁钝让人不解,尤其是在社会摸爬滚打多年后,换作读者自己,都会觉得有太多的办法保命——只要学会变通。

在当时危急的时刻,刘正风完全可以先答应下来,管他什么样的苛刻条件,先应允再说;还可以虚与委蛇,例如,曲洋假装改邪归正,主动加入正派,然后承诺去魔教卧底,打探消息。针对这一方面,如果敞开讨论,很容易就能得到各种各样的方案,哪一种都比刘正风的决绝高明,而且刘正风和曲洋都有活下来的机会。

多年后,认为刘正风愚蠢,却又感到了世故与庸俗

退一步说,就算刘正风已有退意,他悄无声息地离去不好?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与其说嵩山派不能容忍刘正风与曲洋勾结,不如说是对他的明目张胆看不下去。还敢于承认?还想全须全尾地退出?

刘正风想要退出江湖的打算尤其是导火索。再怎么看,那时的江湖多少也有点黑帮的味道,大家都过着刀口上舔血的生活,而无论什么时候,想要退出黑帮可不是那么容易。

多年后,认为刘正风愚蠢,却又感到了世故与庸俗

因此,纵观刘正风的言行和想法,会认为他不但愚蠢,而且幼稚。但是,且慢给他打上这样的标签

想得深入一些,会有另外一种发现,不是刘正风太傻,而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改变,其实是内心已经变得世故油滑,转变了对“刘正风”的看法。也就是说,踏入社会久了,身上的棱角被磨去,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很容易就为热血豪情而感动,而是变得更加现实。

多年后,认为刘正风愚蠢,却又感到了世故与庸俗

因此,在以前觉得非这样不可,现在则会觉得愚不可及。

实际上,刘正风和曲洋是怎样的一类人?他们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够企及或理解的。

简单直白地说,刘正风和曲洋互相引为知音。对彼此的认同,让他们忽视了双方的敌对与偏见。这里指的知音,也正是这个词语的本意。

多年后,认为刘正风愚蠢,却又感到了世故与庸俗

古代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他寄托的心意,子期死,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列子·汤问》

用类比来解释,假如刘正风和曲洋是一男一女,那就好比罗密欧与朱丽叶,而刘和曲的友情甚至超越了世俗的爱情。

因为音乐,刘正风能够看出曲洋内心的高洁。

多年后,认为刘正风愚蠢,却又感到了世故与庸俗

然当今之世,刘正风以为抚琴奏乐,无人及得上曲大哥,而按孔吹萧,在下也不作第二人想。曲大哥虽是魔教中人,但自他琴音之中,我深知他性行高洁,大有光风霁月的襟怀。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但一首美妙好听的音乐需要真挚情感的流露,反而能够袒露心声。

言语文字可以撒谎作伪,琴萧之音却是心声,万万装不得假。小弟和曲大哥相交,以琴萧唱和,心意互通。小弟愿意以全副身家性命担保,曲大哥是魔教中人,却无一点一毫魔教的邪恶之气。

多年后,认为刘正风愚蠢,却又感到了世故与庸俗

从音乐造诣和音乐追求方面来看,虽然最后《笑傲江湖》的曲谱落到了令狐冲和任盈盈手中,两人琴萧合奏,曲调和谐,但他们比起刘正风、曲洋却是大大不如。

孔子曾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忘乎所以,这种沉浸在美妙音乐世界中的快乐与忘我,常人难以感受。

《论语·述而》第十四章有云:“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多年后,认为刘正风愚蠢,却又感到了世故与庸俗

就像有的人宁可省吃俭用也要买昂贵的乐器,得到之后,哪怕从此赤贫如洗,也要守着视作珍宝。那种对音乐痴迷至狂,以至于不惜一死的境界,普通人难以想象。

这就是刘正风和曲洋的内心写照。

再举一个例子,应该能给出更清晰的解释。

多年后,认为刘正风愚蠢,却又感到了世故与庸俗

嵇康是一个代表性的悲剧人物。在《笑傲江湖》中,金庸先生借曲洋之口对他略加点评:昔日嵇康临刑,抚琴一曲,叹息《广陵散》从此绝响。

嵇康临死之际,没有感叹自身的不幸,也没有斥骂小人的无耻,他唯一牵挂的只是音乐。

同样的道理,假如嵇康知道变通,看见大势不好,早做准备,或者屈膝求饶,保全性命并不是难事。

多年后,认为刘正风愚蠢,却又感到了世故与庸俗

然而,苟且偷生对于他人极为容易,对于嵇康则难如登天,这种精神也折射在了刘正风的身上。

对于他们,音乐不只是一种艺术,更是人生境界的表征。在所代表的人文价值里,生命固然重要,但心灵和追求更为重要。

所以,受到音乐的熏陶,刘正风不愿意虚伪地活着,而是宁愿坚持自我,哪怕因此被杀。他有一颗能够欣赏优美旋律的心灵,容不下苟且偷生的念头,也从来没有想过偷安旦夕。

多年后,认为刘正风愚蠢,却又感到了世故与庸俗

社会阅历增多之后,想到刘正风的坚持,感到这是一个愚蠢至极的举动,无论怎么去看,有太多的选择,他偏偏挑选了一条思路;可想得多了,又了一个不寒而栗的发现:生活教会了人们怎么去妥协,最难的却是怎么坚持一个信念,特别是不改初心。

活下去很容易,为了信念慷慨赴死则没有那么轻松。


〈完〉

多年后,认为刘正风愚蠢,却又感到了世故与庸俗

—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刻删除。

— 感谢点赞、评论、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列子   魔教   嵩山   衡山   笑傲江湖   身家性命   苟且偷生   造诣   世故   庸俗   知音   愚蠢   美妙   大哥   境界   内心   多年   高手   游戏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