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抢资金大战!中有北交所,美有“借壳上市”

从医药、科技到新能源,世界各地开始竞相追逐“新钱”。


途径不同,目标却出奇地一致。只要把影响未来的企业,牢牢攥在自己手中,就有面对未来惊涛骇浪的底气。


9月2日,注定是改变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天。这天,高层宣布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重点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新三板。


给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这与高层想要大力孵化“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发展的目标,不谋而合。


与此同时,全球的热钱,都陷入了放水之后的“资产荒”,不断在找出路。


美国、英国和新加坡走出了更激进的一步,推广SPAC,把企业上市的门槛,直接砍半,


曾几何时,万千公司在市场上苦苦找钱。如今,大量宽松冗余的钱在拼命找好公司……


疫情后的宽松大放水,给世界各地提供了抢企业、抢资金的巨大推动力。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早已打响。


这场新的战争,虽没有一、二战的流血牺牲,但同样会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新的交易所,新的规则,暗藏新的造富机会。


喊了十年的“中国版纳斯达克”真的要来了吗?

内外交困的中概股如何选择出路?

谁能抓住下一个十年的十倍增长?


追逐“新钱”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财富和生活。


变局从北交所说起


关于北交所的文章,我相信这几天都在你的朋友圈疯狂刷屏了。


这里,我只想再提两个醒:


1、需要等待更多的改革细节出来。

2、要把“北交所”放在全球视野里去理解。


首先第一点,设立北交所,不仅为了中小企业,也为吸纳更多投资者的资金。


怎么说?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让更多的资金可以参与到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中去,确实是北交所的宗旨。


传统的间接融资方式,是通过向银行借债,而银行的审核方式则偏向于还债能力更强的大企,无疑没有给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和时间。


而新三板与北交所的结合,和纳斯达克相似的分层结构,从“基础层”到“创新层”再到“精选层”,“精选层”的企业可以在北交所上市。


三层结构,能给资金足够多的入场和离场机会。


其实,北交所最终将培养一批在细分领域做得又专业又有独特优势的百年企业,也就是“专精特新”“小巨人”。


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北交所仍待完善的交易制度里,降低资金门槛是最受大家关注的一点。


目前,精选层、创新层、基础层市场投资者门槛分别是100万元、150万元、200万元,并不低。这种情况下,基本没有个人投资者什么事儿,只能机构在玩儿。就算是50万门槛的科创板,普通人也只能买买基金。


但北交所将有可能撕开一道口子,让更多的水流进来。


根据财新,“未来北交所门槛可能进一步降低,以吸引更多投资者享受企业创新发展红利”。


所以,接下来请务必留意资金门槛的改革调整。


如果没变化,还是机构的游戏。


一旦北交所的交易门槛下来了,散户资金绝对蜂拥而至。


大放水之下通胀暗流汹涌,政策又卡死房地产——投资者缺的绝对不是钱,而是好资产好标的。


狂热的“借壳上市”


是否降低门槛,放水进来,这一点北京还在犹豫。


而同在亚洲的另一座一线城市新加坡则绷不住了,在制度上狠狠划开了一道口子,把自己挤了进来。


这也标志着,一场席卷全球的优质资产收购交易争夺战,正式拉开大幕。


中国官宣成立北交所的同一天,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宣布,降低SPAC上市市值门槛,从所需市值3亿新加坡元砍半至1.5亿新加坡元,向世界敞开大门。


SPAC是什么?


简单来说,SPAC公司就是一个已经上市的“干净的壳公司”,想要上市的公司就可以找到这样的SPAC公司,通过合并,“坐”到这个壳里头,直接完成上市。


在这之前,新加坡交易所今年以来仅有仅仅举办了3次IPO,长期陷入流动性低和估值受压的困境,无法吸引新的大公司。


而在美国的资本市场,已经借用SPAC这个工具抢夺一大批公司。


去年,SPAC在美国资本市场异军突起,上市数量和募资额度首次超越传统IPO模式,成为资本市场的里程碑,被媒体称为“SPAC元年”。


按汇率折算,2020年美国SPAC的融资额也超过中国A股和港股,这对许多中国企业和投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今年初仅1个半月的时间,美国SPAC上市数量就达到144家,募资额约444.54亿美元,双双超越2020年全年的一半,并大幅超越2019年全年的2倍有多。


按这个趋势,今年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有更多的SPAC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优质的资产,并完成相关的合并收购。


全球竞逐“热钱”的步伐在加速


设立北交所、将融资门槛砍半、争夺上市公司资源,不同国家之间的资产争夺战,到底是为了什么?


第一,这是一种融资手段上的“共同富裕”。

第二,解决全球大放水下的“资产荒”。

第三,提升资本市场质量,消化上涨的估值泡沫。


目前国内的交易所,都集中是长三角和珠三角,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和去年提出的澳交所,唯独北方没有证券交易所。


北交所的设立,可以弥补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另外,如果是中小企业主都知道,找银行融资难度大、审批时间长,只有国企、央企、上市行业龙头才容易从银行拿到钱。


中小企业要发展,有时候就缺一把资金推动。北交所的设立,刚好可以解决这些有增长潜力、但是又容易在银行吃闭门羹的企业,他们的融资问题。


和“专精特新”的目的是一致的。毕竟要搞共同富裕,肯定不是直接发钱这么简单,而是得真正靠产业发展、靠企业盈利带动。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为何在此时此刻推出北交所。


另外,全球的资金都在找出路,是要消化放水之后带来的资产荒。


就像我们搞面团做拉面,水太多就要多加点面粉,不然面团不成型做不了拉面。


现在各国交易所在做的也就是这个事儿。


过去十年,全球大放水之所以没有引发严重的通胀,是因为有不少资金流入金融资产中,例如股市和楼市,这是对通胀的其中一个解释。


受到去年疫情影响,全球央行再次开足马力大放水,印钞机的速度,已经超过现在好资产的数量。


如果市场没办法提供更多新的好项目和好资产,任由货币洪水就这么打转,最后要么继续将股市楼市推向泡沫,要么造成严重的通胀,无论哪一种,最后都是一地鸡毛。


抢夺公司的股权资源,把金融市场的蓄水池打牢,这是资源争夺战的一方面原因。


另一方面,抢夺好公司好项目,提升资本市场的质量,通过公司的业绩增长,消化上涨的估值压力,减少泡沫。


拉长时间看,股票市场是可以实现多方共赢的正和游戏,而不是互相割韭菜的零和博弈。


因为企业盈利的增长,可以消化市场上涨的估值泡沫。


所以我们能看到,无论是A股还是美股,也无论是最近10年,还是最近20年,当指数翻倍甚至翻几倍上涨之后,估值却依然能保持基本稳定,而不一定是严重的泡沫。


这也是金融市场能充当货币蓄水池的重要原因。


新一轮抢资金大战!中有北交所,美有“借壳上市”

1992年至今 美股标普500指数走势及估值


新一轮抢资金大战!中有北交所,美有“借壳上市”

2008年至今 A股沪深300指数走势及估值


不过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当市场扩容,走向分化是必然的趋势,最终只有少数好公司会跑出来。


好企业、好项目、好资产,需要投资者更用心地挖掘和寻找。


懒得找?对不起,面对暗流汹涌的通胀,聪明钱永远不敢放着,稍不留神就会贬值。


下一个十年的十倍企业正在冒头,国家和机构早已经开始布局,追逐“新钱”的步伐越来越快。机会已经明朗,你不应该错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资金   新加坡   通胀   美国   资本市场   门槛   融资   泡沫   投资者   中小企业   大战   资产   更多   全球   游戏   企业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