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宅快乐水可以喝,但抖音真的别刷了

哈喽,我是阿猫,快乐是我们人人都在追求的东西,但很多人未必会用正确或成本最低的方法去追寻。


最奢侈的快乐莫过于物质的享受,例如奢侈品、鞋子、盲盒等,这种快乐付出的代价就是:


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赚钱,但如果仅仅是这样倒还好,甚至是有利的,能激励你更努力工作,但是,你很容易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开始迷失自我。


物质的追求会让你开始选择不太喜欢但能赚钱的工作,从而带来更多精神上的折磨,接着会再去用“买买买”来填补这种精神折磨,最终恶性循环。


而且一个人是不可能长期做着不太喜欢的工作,最后必然是无法持久的。


所以,从一开始我就把物质欲望降到最低,过着简朴的生活,尽可能存多一些钱。


在面对喜欢和能赚钱的工作当中,原本的财富积累就能让我更有信心选择喜欢的工作。


1/ 多享受廉价的物质快乐,少沉迷廉价的精神快感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搞反了,他们在物质上追求更昂贵的快乐,但却在精神上追求廉价的快乐,例如刷抖音,这种廉价是不需要你付出任何脑力的廉价。


我觉得所有年轻人想要实现最开始的积累,可以多在物质上追求廉价的快乐,例如喝点肥宅快乐水和奶茶,十几块就能买来的快乐,当然,要适当,为了健康别吃太多。


但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奖励,并且这种快乐真的很省钱,不需要享受什么山珍海味才能得到,而且一杯奶茶的快乐说不定比山珍海味还要赞。


在精神上要完全杜绝抖音这种廉价的快乐,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优质的书籍。


尽可能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书籍上,甚至知乎、公众号、听书等也要减少,最主要精力就是阅读完整的书籍。


为什么学习的途径这么多,一定要书籍呢?


原因是,改变我们本身的就是吸收信息的质量,你在百度、知乎、公众号也好,你基本都检索不了来自书本的知识。


当你遇到一个问题,你可以去知乎搜一搜,但是,这些信息的检索来源不可能直接来自书中,大多数都是经过别人消化分享出来的,最终的后果就是:


1、这类信息直接就不存在,因为一直都在书中,版权的问题,书里的内容不会公开在互联网。


2、别人从书中消化过再给你,那你得到的就是二手信息,可能不全面,对于前因后果没有很好地推导,你只能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所以,一定要多读书,这样在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能比一般人的途径“搜知乎”,多了一层优势。


在最开始,多读书绝对是精神的折磨,因为大脑本身就不适应读书这种模式的,更喜欢图像。


但是,读书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你就会开始慢慢享受读书的乐趣,就像追求物质欲望,想要知道更多。


这种正向循环的感觉很美妙,能够让你看清这个世界,还能顺便帮你赚更多的钱。


相反,你从一开始追求的是物质的欲望,不仅仅是钱包给掏空了,还有付出更惨重的精神折磨,因为讨厌的工作变得喜欢很困难,不像读书能达到某个临界点就不讨厌了。


总的来说,多享受物质上的廉价快乐,少接触精神上的廉价快乐,你的人生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富有,这个时候,你再开始享受一些物质上的昂贵快乐也不迟。



2/ 读书的核心是学习


在读书群有人问:读书对普通人有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太重要了,但却往往最容易被我忽略,如果连读书的意义都不知道,自然不可能会主动去阅读。


一句话:读书就是为了解决/优化生活中的问题。


很多人都对读书有一个刻板印象,一想到读书就联想到「书生的形象」、「学校的考试」、「文艺范」,所以有这种印象自然觉得没什么用。


所以,我们一定要更具体的,读书到底是读什么?网络小说、言情小说、经典文学、畅销书,这都是读书,但读坏书和好书都不能对你有直接的帮助,或者可能完全没有帮助,那是因为你在「读书」,而不是在「学习」。


所以,与其说要「多读书」,不如说要「多学习」更加贴切一点。


这就联想到了小时候父母叫我们「好好学习」,但我们依然不知道学习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自然就不能真的学好习,一般人直观觉得学习的意义就是「应付考试」、「找份工作」。


所以,很多人一毕业,一找到工作,除了工作中需要的技能以外,很少再会去「刻意学习」了,因为我原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现在已经没有考试,我当然不需要学习了。


一开始说了:


读书就是为了解决/优化生活中的问题。


读书能把生活过得更好,生活越好,你自然会越爱学习,越爱学习,生活更加好,形成正向循环。


如果你能这样思考问题,你会发现,重点是学习,而不是读书,只不过读书是作为学习的一种手段而已,而且大部分时候是最好的手段,所以我们就经常把读书就当作学习了,其实如果我们不读书,还有什么方式可以学习呢?


太多了,例如上课、公众号、知乎、论文、请教专家、问问父母和朋友等等。


如果你正在解决生活中某个难题,只要你能解决,其实不一定要读书,你可以透过其他途径来解决,例如听课,或者是知乎。


只不过大部分能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透过「阅读」,自然就包括公众号、知乎、论文了。


那为什么我们最常讨论「读书」呢?


因为「读书」是最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公众号和知乎,但他们的内容不全面不系统,有论文,但他们太深奥很难懂,所以最后就只有「读书」是最好的选择。


很多人一直都在「学习」,但质量就差距很大了,因为有些人是透过微博学习,有些人是透过父母和身边的朋友,有些人是知乎,有些人则是经典的作品,长期下来,越高质量的内容,自然越好解决你生活中的问题。


所以,你会发现,所以问题不管在任何平台和人都有「Ta自己的答案」,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个普通的人。


我觉得最应该就要避免父母和朋友给你的答案,因为他们大概率也是平庸的人,很有可能同样也给你平庸的答案,让你做出平庸的选择,能够避免这一群人给你的答案,是你超越自我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可以选选择上升到知乎,再到好书,那你人生就有机会会不断地被优化。


除此之外,读书不仅仅是给你答案,它是完整的系统的,背后涉及了原理、背景和应用,这些不论是父母、朋友、阿猫都是无法完整给你提供的,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如果你仅仅是听了他们的答案,去做了,也只是治标不治本,下次难题再来的时候,你并没有自主解决的能力。


所以,读书还可以让你“一劳永逸”,再碰到问题,你就可以应用上去了,我经常都推荐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就是因为这些学科里面很多的原理,都是可以应用在实际的生活当中的。


你可能会好奇,生活中有这么多问题需要「学习」来解决吗?


实在太多了,很多人的焦虑、迷茫,和伴侣吵架,和家人的相处,和上司和同事之间的交流、职场中的晋升,专业能力的提升、收入的支配....


人生有数之不尽的问题,只能不断地完善。


你透过「学习」不断完善的好处是什么?


这就涉及到机会成本的问题了:


你少点焦虑,你就多点时间学习;

你越会理财,你的财富就越多;

你和家人伴侣相处得越好,你烦恼的时间越少。


每一项都在影响着你的将来,甚至提升学习速度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你可以比别人更快地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自然就过得更好。


同样,你每天写作你也一定要知道为了什么,对我来说,就是巩固我的所学。



3/ 写作巩固所读


1、理清自己的思路


用写作的方式进行思考,如果你想要透彻了解一个概念,不可能凭空在脑海中能够想出来的。


你只能一边写作、一边思考、一边搜集证据,然后就能写出一篇完整的、对于某个话题的深入探讨。


2、扩大影响力


对于有能力的人来说,在互联网这个“公开场合”说话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是在放大影响力,让你产生更大的价值。


打个比方:


在没有互联网时代的时候,你想知道某某懂得特别多,能够帮很多人解决难题,或者有什么专业技能,例如医术高明。


你只能透过口口相传,传播非常有限,距离越远,知道的人越少。


所以你能帮助的人非常有限,你的价值的扩大也自然非常有限。


而互联网不一样,他有能力无限扩大知道你的人,并且产生无限的价值。


最典型就是网红,以前也许只能街边卖艺,最多围着几十人,但现在搬到互联网上了,可以为上万人,自然就有机会一个人顶得上一家公司了。


任何技能其实都是可以透过这种方式放大的,可以透过写出来或拍出来放大价值。


你会英语,就写写英语心得和教学;你懂法律,你就写法律相关的知识;你懂投资,就写如何投资。


为什么只能是写或拍呢?


因为只有这种形式才能同一时间受众更多人,而不需要你付出额外的成本,在经济学上就是边际成本为零。


3、获得反馈


这个过程是比较久的,因为一开始写作分享,长时间都不会有人关注,但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就能够有读者,而读者就是你最好的老师。


尽可能不要脸地把“愚蠢的自己”暴露在互联网生态,让别人来进行批判,从而得到快速的反馈和改善。


我们每个人从相对的角度来说,都是“愚蠢”的,因为永远都有比我们更聪明的人,希望刚好有这个聪明人能否定我看法,那我就能纠错。


当然,前提是不要玻璃心,并且要有批判思维,能识别对方的批判是否有建设性。


我是阿猫,95后自由职业,主业投资写作,副业撸猫。如果喜欢我,关注@阿猫读书,带你一起成长!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各种互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快乐   美文   廉价   难题   公众   物质   父母   答案   完整   自然   书籍   价值   精神   喜欢   更多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