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罗山边是家乡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乳罗山上是家乡

原创 陕西 党启军 天津散文 前天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乳罗山上是家乡

陕西 党启军

最近,喜闻今年的市高考文科状元被合阳中学的党小雨同学摘得桂冠。刚得知这一则喜闻之时,心里只是合阳学子不负众望,一如既往保持了良好的学风和骄人的成绩。可是,后来听闻党小雨同学是我家乡的孩子,这一下子让我心里由衷地高兴起来。我所生活过的家乡,属于一个偏远的小村庄,人口不过600人左右,地处乳罗山的山梁上,沟壑纵横,且干旱少雨。千百年来,我的祖辈就是靠天吃饭,面朝黄土背朝天,用辛劳的汗水换取薄收的口粮,无怨无悔,把这个小村庄矗立在乳罗山的原野之上。

在我的记忆中,我所在的村庄,与周围的村庄分分合合,无论是原来的五丰生产大队,还是现在的五丰社区,村部和党支部都没有在我村设立过。这说明我的村庄人口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没有像样的支柱产业,因而只能依附于别的村庄。但是,有一点是别的村庄不具备的,而且特别羡慕,就是我们村庄重视孩子的教育,蔚然成风,家家户户都不遗余力供孩子好好读书。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村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走出的大学生。在我们村,几乎一半的人口在外工作,成为贴补家用生活的主要来源。特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村在中高考金榜题名的学生,是周围所有村庄考中学生的总和,这个骄人的成绩,让周围村庄的人们很是羡慕,都说,党家村的风脉好,后生争气。

现在,让我回想起来,这是我的先辈们以耕供读的理念,扭转了我们村的劣势,让孩子以读书为荣的风气,一直沿袭到现在。在我看来,我们村没有先进的教学器材,没有优秀的教师,但是,读书的后生们用苦读、用汗水、用坚持,让一年一度的中考、高考,成为党家村人骄傲的资本。在我较为深刻的记忆中,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们村有一位叫党高潮的长兄,不但考上了大学,而且毕业后在高校任教,成为我们村后生学习的榜样;进入八十年代中后期,我们村流行着一句口头禅:大傻不傻,老笨不笨。其实,大傻是指党继祥兄,老笨是指党相祖叔,这两个人,一个通过高考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一个通过兴办乡镇企业赢得了口碑。这让党家村的后生们看到了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以后不管是求学的,还是从事农业,乡镇企业的后生,树立了人生的榜样。

或许,有人会说,你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谁不说自己的家乡好?我的理由有三:一来,我们村有一个沿袭的传统习俗,就是在每个人到三十六岁的时候,不管男女,同年的后生们聚在一起,要为村上办一件实事。比如:修路、安装路灯、置办健身器材、孝敬老人、唱大戏等等,总之,在三十六岁这一年,要让村上的人们感到回馈家乡的养育之恩;二来,我们村的人口少,因而遇到红白喜事,在外工作的游子,听到后,就会从四面八方赶回来帮忙,或者让喜事热热闹闹,或者让老人入土为安。这种村上的情意,在我四年前埋葬祖母时,就深有体会,全村老少为我的祖母送行,让我一家人甚为感动。三来,在我们村没有闲人,大家都各自忙绿,干公的兢兢业业,务农的勤勤恳恳,让整个村庄变得自律有序,张弛有度,家家户户都在憧憬着美好的生活。

乳罗山上是家乡,这是我血液中流淌的烙印。在家乡时光的断截面上,展现出来的是祥和美丽的村庄。虽然大部分青壮年为了生计,在外打工或者工作,使村庄冷清了许多,但是在留守的老人和妇孺心里,却多了几许安稳和知足。因为这些留守人群,心中有希望和期盼,对以后的日子充满信心。再看看家乡时光的横截面,展现出来的是一代又代的父老乡亲,随着岁月的长河,挥汗如雨的耕作,辛辛苦苦供养孩子上学读书,结婚生子,使村庄的气息显得平凡而厚重。

乳罗山上是家乡,这是我生命里拥有的归宿感。我的村庄,似一位慈祥的母亲,不论我走到哪里,那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沟一壑,都牵着我的魂,带着我的梦。对一个人来说,童年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会塑造一个人的性格。从小我生活在村庄,看似平淡无奇,可是,那些曾经的鲜活面孔,朴实无华的生活姿态,成为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记忆。有给牲口铲蹄的怀仓伯,有驾辕能手多娃伯,有爱讲故事的顺绪伯,有教孩子明礼的老先生万益爹等等,他们用平凡的人生,留给村庄历史的气息,写下生命应有的来过。或许多年以后,没有人会想起这些人,但是在朴实的民风里,何尝不是他们心魂的守望?而我,早已把自己交给村庄,打上了党家村人的烙印,知足而庆幸。

乳罗山上是家乡,这是我人生里最美的相遇。在这个自然村落里,我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亲人,有了和睦的邻里,有了童年的发小,让我的心不再漂泊。在岁月的变迁中,我生活过的村庄被建设的越来越好了,可是,人却越来越少了。特别是在每一年考中的学生们,一拨一拨地离开了村庄,毕业后在城市或者远方安家了,回来的次数变越少了。而我,也是这其中的一员。再者,教育资源的优化,村里的小学已经撤销多年了,因而,让村庄更显得少了许多勃勃生机。偶尔回村时,大有“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尴尬。我的村庄需要静养调息,她太虚弱了。唯有一点不变的是,不管你在与不在,只要是这个村后生,村庄一直会守候着游子归来。在这里,让我的生命有了根脉,有了精神世界的依赖,有了灵魂深处的慰藉。

从乳罗山上吹来的风,那是家乡的味道。在风中摇曳的每一株野草,都是饱蘸着父老乡亲的温度的,因为这些草儿曾是牲畜的草料,是用镰刀一把一把割回来的,养得牛马健壮,沿袭着农耕的生活方式。如果没有这些草儿,那村庄就没有了味道,没有了生存的基础。对于在村庄生活的孩子来说,迎着朝阳去割草,那些带着露珠的草儿,仿佛是父辈们洒下的汗水,感动了天地之间的神灵,回馈给村庄的仙草,周而复始循环着,草儿能喂牛马,牛马能耕地,田地能产粮食,粮食能养活人口,生生不息,延续着村庄的人间烟火。

从乳罗山上洒下的雨,那是家乡的情怀。在四季的流转中,不管是洒下的雨,还是飘落的雪,对于干旱缺水的村庄都是一种恩泽。我生活过得村庄,就是靠天吃饭的旱塬地带,因而,雨就是保证耕作的生命之水。在我的记忆中,喜欢在夏日的雷雨后,与小伙伴站在村头的塬上,远眺东南方向的西岳,清新的空气中勾勒出山的轮廓,非常漂亮;我喜欢在夏日的雷雨后,与小伙伴看着高挂的彩虹,手舞足蹈高喊着,好似一股风地跑向涝池,看着水汪汪的一池,水蚂蚱在跳跃,听蛙声此起彼伏,让村庄充满了生机无限。我的童年定格在村庄,成为这里的孩子。

我多少次梦回家乡,醒来时更觉心里的挂念。我知道,这需要时间等待,总有一天我会归来。正如今年高考的这个喜讯一样,是党家村人一代又代人注重孩子的教育,终于在党小雨同学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回答。在良好的村风加持下,党家村的后生会一个比一个努力,活出自己的人生精彩。他们和我一样,没有忘记家乡,只是需要等待回归的那一天。乳罗山上是家乡,耕读为本越千年。这里是我的根本,是我的来处,必然我会魂归故里。因此,只要村庄安在,不论何时,我的归来永远是少年。



党启军,笔名:尚儿君子,陕西合阳人。供职于合阳县文化馆,合阳作协副主席,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渭南市作协会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罗山   合阳   靠天吃饭   家乡   牛马   家家户户   陕西   天津   村上   后生   在外   美文   村庄   散文   人口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