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效应

在1972年的时候,出现过著名的“假病人实验”,这个实验主要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教授罗森汉恩博士来进行的。当时,罗森汉恩博士招募了八个人来假扮病人,他们分别是五名男性以及三名女性,这其中包括有一位精神病学家,一位画家,一位20多岁的研究生,一位家庭主妇,一位儿科医生,三位心理学家。这些假病人都告诉精神病医院的医生,他们幻听严重。除此以外,他们所有的言行完全正常,并且给问诊者的信息都是真实的,除了自己的姓名和职业以外。最后,他们八人中有七人被诊断为“狂躁型抑郁症”。

当这八个假病人被关进精神病医院后,他们所有的行为表现都很正常,没有再出现幻听的情况,也没有任何其它精神病学上的症状,但是却没有一个假病人被医护人员识破。结果这些假病人陆陆续续要求出院时,医护人员却不肯放行。原因是因为他们已经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医生认为这些病人的病情在不断加剧,“妄想症”越来越严重。精神病院的医护人员甚至发明了一些精神病学上的新术语来描述这些假病人的严重“病情”,假病人与人闲聊被看作是“异常交谈行为”,他们甚至认为假病人做笔记都是一种精神病病情的新发展,以至于“做笔记”被护士当做病状以“异常书写行为”记录在他们的病例中。也就是说,这些原本是没有病的人,在贴上精神病标签之后,就顺理成章变成精神病患者,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标签效应。

标签 效应

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时,他就会相应地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的内容相符。这种现象是由于被贴上标签而引起的,故而称为标签效应。

通过上面的实验不难看出,罗森汉恩的研究有力地揭示了诊断标签的危险性------标签效应:一旦医护人员确立对某人的印象,认为对方患有精神分裂症,就会不自觉把他的一切行为和举止视为反常。由此可见,有的时候“病人”是没有问题的,出问题的反而是“医生”的眼力和判断力。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原因在于“标签”具有一定程度的向导作用,无论是“好”还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有的时候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恰恰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当然了,如果你被贴上的是积极的标签,那么对你的影响就是正面的;反之,如果你被贴上一个消极的标签,那么对你的影响就是负面的。

标签 效应

心理学家克劳特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一群参加实验者对慈善事业做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分别被说成是“爱心人士”和“冷漠的人”。当然了,还有一些参加实验者则没有被下这样的结论。不久以后,当实验者再次要求这些人进行捐献时,发现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说成“爱心人士”的人这次捐的更多,而那些第一次被说成“冷漠的人”这次捐的更少。实验结果显而易见,如果你被贴上了好的标签,那么你会表现得更积极;如果你被贴上了不好的标签,那么结果是截然相反的。

从上面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标签效应对生活的影响。除此之外,标签也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美国一位著名的棒球选手被邀请到监狱里与犯人交流,他进去后首先给犯人们讲的是自己成长的故事。在他幼年第一次玩棒球时,无意间就把父亲的牙打出了血,父亲没有责骂他,反而称赞道:“孩子,你将来一定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棒球选手。”第二次玩棒球时,他又不小心把家中的窗户玻璃打碎了,父亲依然赞许道:“孩子,相信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世界冠军。”

棒球选手讲完这个故事后,犯人们都有所感悟,纷纷议论起来。这时候,一位犯人站起来说:“你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经历,我们遭遇的状况相同,但唯一不同的是父亲的回答,我的父亲当时就呵斥我,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罪犯。”

标签 效应

由此可见,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标签效应的重要性。在学校里,有的教师对学生期望值太高,而孩子学习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上课反应迟钝,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效率不高,为此常常受到老师的斥责,父母也失望至极,在家宣称自己的孩子是“朽木不可雕也”“不是读书的材料”“和别人家的孩子没法比”。时间一长,孩子便会产生自己确实不行的感受,丧失了自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最后任意放纵,破罐子破摔。如果当时家长采取其他方式来进行教育,不是指责孩子,而是说些积极鼓励的话,那么结果也许就会不一样了。

现在深入探讨,假如一个孩子老是被家长说成笨孩子,那么孩子自己也肯定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也会逐渐失去自信,慢慢认同家长的说法;假如一位员工老是被老板责怪办事效率低,那么他也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对自己丧失信心。毕竟员工不是自己的孩子,因此管理者也不会像父母那样表现出太多的言语不满。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不满的态度不一定完全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如果你对一个人的态度很消极,就算你闭口不言,你的行为也会深深地出卖你,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将你的内心世界表露无遗,而这些非语言的信号就足以给员工贴上“标签”了。

标签 效应

也许会有管理者说:“员工又不是孩子,他们有着成熟的思维,骂他笨他真的就以为自己笨吗?我说他没前途,他真的就觉得自己没有前途吗?我这样责怪他,只是'激将法',本意是想让他变得好一点。”这样的观点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有心理学家就在研究中发现,在标签效应当中,假如贴的“标签”比较消极和反面,那么被贴“标签”的人也有可能因为心理不平衡,从而产生与所贴“标签”内容完全相反的方向行动,也就是说这种“激将法”有的时候也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使用激将法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被贴标签者的情况来进行判断,有的时候他们能够理解管理者的苦心,有的时候则不能理解管理者的行为,这种时候管理者就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必须弄清楚,假如你想让负面的“标签”产生正面效应的话,则必备两个前提条件:首先,被贴“标签”者必须能够理解所贴“标签”的意义,是否是处于客观、公正的立场;其次,被贴“标签”者需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无论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待公司标签的下属,你是否尝试过转变一下对待他们的态度呢?如果你的孩子被你贴上“不听话”的标签,那么他的言行在你心中真的会改变吗?假如你是一位领导者,在管理下属方面是否愿意反思一下自己的态度呢?那些被你贴上了“能力差”标签的下属,他们的行为在你眼中真的是像你想象和预计的那样吗?为了更好地避免这种错误的观念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在工作当中,管理者最好把注意力放在员工所完成目标任务的程度上,而不要总是把眼光停留在员工的某些缺点上,毕竟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领导者要做的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尽量做到让员工扬长避短。

标签 效应

曾经有学者分别调查过高血压患者和健康人,并对其进行了对比研究,他们发现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在睡眠和记忆力方面明显比健康人差。所谓生活质量是指平常的工作状态、适应程度、情绪变化、思维转换、生活满意度以及社会支持等等。

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除了疾病本身以外,还有一方面,就是标签效应。人们发现,高血压这一慢性疾病,在没有诊断出结果之前,症状并不明显,患者也没有感到不舒服。然而,一旦确诊并告知,患者就会被贴上“高血压病人”的标签,那么状况就会出现了,他们会立即紧张起来,并且会经常头痛、头涨,甚至手脚麻木、睡眠不良、食欲下降等等,种种不适应的现象出现。如果遇到挫折或者烦恼,症状就会更加突出,并且会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标签效应的结果,这也是标签效应的负面影响。

那么,人们如何将标签的正面影响发挥的淋漓尽致呢?又怎样合理利用标签效应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呢?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实施积极的自我暗示训练。

标签 效应

首先,在实施自我暗示之前,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置积极的暗示语言。目的就是给自己打气,让自己重新树立自信。比如“我一定行”“我是最棒的”“我能做得更好”......

其次,当暗示语设置好了以后,就要开始准备实施。当清晨起床之后,你站在镜子前,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感受一下自己的状态。如果感觉自己此刻不是非常清醒,可以先暗示自己“我感觉十分精神,状态好极了!”随后,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想象那种振奋的感觉由内而外散发出来。

最后,需要勤加练习,多结合生活实践。因为早上镜子前的自我暗示只是一个开始,如果不把积极的自我暗示与日常的学习、生活相结合,那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因此,要非常注重标签效应,要学会放大自己对成功的感受,让积极的自我暗示发挥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1

标签:效应   实验者   标签   激将法   心理学家   贴上   棒球   美文   精神病   管理者   暗示   病人   父亲   员工   自我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