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记忆符号——老手艺


小时候的记忆是甜甜的

街头巷尾的糖葫芦,鲜红诱人

小贩们吹起的糖人,个个栩栩如生


时光里的记忆符号——老手艺


小时候的记忆也是有声响的

“磨剪刀嘞、”“崩爆米花喽……”

在每个睡意朦胧的清晨,或温暖的黄昏

悠长的旧巷里,一声声吆喝,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时光里的记忆符号——老手艺


这些,就是时光里的记忆符号——老手艺

带给我们的回忆


岁月在打磨中逝去

手艺也在打磨中渐渐消失

老一辈留下来的智慧

也只有他们,还在默默坚守着


1.蒲编工艺

时光里的记忆符号——老手艺


蒲草编制工艺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手工工艺。从古至今,蒲编制品一直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它细腻精巧、朴实又不失典雅,不仅实用,而且还是一种具有欣赏性的工艺品。

一把把散发着清香而又有弹性的蒲草,在匠人的手中来回穿梭。就在这样简单又富有节奏的律动中,一个个小巧玲珑、精美绝伦的实用蒲包、蒲草篮子等就展现在面前了。

2.砖雕工艺

时光里的记忆符号——老手艺


砖雕工艺,是中国一门古老的技艺。中国古建雕刻艺术及青砖雕刻工艺品,由东周瓦当、汉代画像砖等发展而来,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用来装饰寺、庙、观、庵及民居的构件和墙面。通常也指用青砖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艺品。砖雕这门复杂、古老的手工艺,在匠人的劳作中,感觉更像一门艺术。钻子、刨子、锯子等在熟练的匠人手中好像大师的画笔,演绎出复杂的深浅、空心的技艺,让人物、花鸟、山水在砖上复活,有古典、质朴的美丽与优雅。

3.麦秸编织工艺

时光里的记忆符号——老手艺


麦秸编织工艺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在中国,麦秸工艺已有两千余年历史。

麦秸工艺品是以麦秆为原料,经过选料、染色、裱平、设计、纯手工制作而成。经过剪、贴、熨烫等工艺,制作出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动物、花鸟、亭台楼阁等工艺品,产品色泽鲜艳、品种繁多、大小规格不一,有成套的,有单个的、形状不同、图案千变万化,无毒无污染、绿色环保。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麦秸民间工艺在苏中里下河地区源远流长,我们的先祖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用麦秸编织草帽遮阳,编织草扇纳凉,编织手提包,提篮及装盛五谷的器皿作生活用品,成为我国早期文明发展象征。

兴化先贤明朝宰相李春芳府中用麦秸制作的浮雕壁画作品有《二龙抢珠》《螳螂捕蝉》《雄鹰展翅》《喜鹊登梅》《青狮白象》等自成体系,堪称一绝。


4.纳鞋匠

时光里的记忆符号——老手艺


纳鞋底是中国农村一种布鞋的做法。它是把白布若干层重叠.中间抹上糨糊.然后用白线一针一脚细细的纳过去.寓意针脚越细密鞋子的寿命越长。

这种布鞋穿着通爽透气而且舒适,而且经济也比较实惠,更是中国传承几千年的艺术精华。(目前可以考证到的中国布鞋的最早记录是在侯马南郊发现春秋时代的晋国古城址7座,其中22号铸铜遗址有大量陶范,有一种人形陶范,大约是作为器物底座的,有男有女。女性为立像,头戴月牙形冠,着长衣,腰系带,打双蝴蝶结;男性为跪坐像,“断发纹身”,腰系带,背部斜插短剑,脚穿布鞋。依着一双巧手剪出的纸样,蜡线在锥针的引导下,穿梭在鞋面与鞋底间,锥针以额为磨石,鞋身木托支撑定形,在千锤轻敲之后,一双溶于纳鞋匠手艺、智美的鞋在等待着主人的千里之行。


5.老扎匠

时光里的记忆符号——老手艺


精细不一的藤柳,在老扎匠粗砺而灵巧的手中来回穿梭,如乐手在调琴弦,就在这简单又诗意的劳作中,一件件精巧、优美、实用的藤制品蕴育而生,如同凝固的音乐。老扎匠分几种,一种是使用藤柳,编制生活用品,例如:藤椅、篓子等。另外一种就是先以竹篾或芦苇,绑扎出物件的骨架,然后以白纸裱糊,最后加彩绘完成的作品。现在有的纸扎匠为了赚钱,又扎出轿车、彩电、电冰箱之类,为迷信活动服务,实不足取。扎纸工艺,主要也用于年节期间的文娱活动,如跑旱船的船用纸扎的腰灯,毛驴、狮子亦作此状。


6.打烧饼

时光里的记忆符号——老手艺


烧饼的制作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主要原料是面粉、牛油、白糖香料,经反复揉搓搅拌制成实心饼,两面粘上脱皮芝麻,薄如铜镜,颜色金黄。这种饼酥脆香甜,油多而不腻,久放而不变质。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大同期间,打烧饼做为当地特产招待外宾。1981年,在山西举办的第一次糖业系统产品质量评比中,被评为“名特产品”。如今合肥人爱吃下塘烧饼,从坊间的流传可以看出它是有一些底蕴的。周作人说:“喜好茶食未必全是为贪口腹之欲,总觉得住在古老的城里吃不到包含历史的精炼的或颓废的点心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7.篾匠

时光里的记忆符号——老手艺


篾匠在中国是一门古老的职业,篾匠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劈篾,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种各样的篾,首先要把竹子劈开,再把它不同的部位做成各种不同的篾。

“篾匠”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是个陌生的词语。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与普及,木制品和篾制品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被淘汰,而与这两类生活用品息息相关的箍桶匠和篾匠也日渐没落。


8.装裱技艺

时光里的记忆符号——老手艺


书画装裱十分注重内在质量,这就要求书画装裱师有全面的修养和深厚的功力,这样才能使书画家的作品更好地得以完售,从而提高艺术魅力和观赏力。

新中国成立后,装裱不仅继承了历史上好的形式、风格和技法,而且在整修揭裱古代残破作品方面开创了新的途径,为保留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做出了显著的贡献。装裱艺术是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民族特色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书画墨妙必须经过装裱才便于收藏、流传和欣赏,因而装裱技术的高低,绫绢色彩的选择与装裱形式的设计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

历代书画珍品,如已糟朽破碎,一经精心装裱,则犹如枯木逢春,一些珍贵画文物因此不致湮没失传。

9.镞花边

时光里的记忆符号——老手艺


镞花边用钢锯条磨制的锉刀,用羊脂香灰聚制的垫板,制模、下刀、转腕、剔、削,灵巧而又充满沧桑的手,镞出了福、禄、寿财等人间祝愿,镞出了栩栩如生的寿星、神仙,镞出了现实人间的生活万象,千模万样的花边,为春节增添了欢愉,为婚礼增添了喜庆!

火红的花边纸给人们带去的是浓烈的年气,是对新一年的生活无限的期盼,可是,没有多少人会知道花边纸艺人为这神奇的红纸片曾经付出过的那一番心血。


10.剪花样

时光里的记忆符号——老手艺


剪花样艺人在旧社会被称为“卖花婆”的剪纸艺人,从事剪纸艺术在漫长的岁月中,为剪纸艺术倾注了无数心血。

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艺人们剪出了成千上万的刺绣花样,散遍每个角落,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这就是献给人民的宝贵财富。郭沫若先生赞美民间剪纸“美在人间永不朽”,用这句话来赞美剪花样艺人,我想并不为过吧!当年剪纸艺人在上海走街串巷,一个小木箱里面放着各种各样的剪纸花样,到一个地方打开让人挑选,边剪边唱,吸引着喜欢花样的老老少少。买上一张,一为欣赏,二是为绣花、雕刻或用作红白喜事的窗花、礼花、喜花。


11.吹糖人

时光里的记忆符号——老手艺


据传,吹糖人儿祖师爷是刘伯温。据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

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担。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等等,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北京话为“吹糖人儿”,是汉族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个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的一个大勺里放满了糖稀(是麦芽糖溶化所得)。


12.钉秤

时光里的记忆符号——老手艺


相传杆秤是鲁班发明的,他依据北斗七星加南斗六星在秤杆上刻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他给衡器加“福禄寿”3个星花,定16两为一斤。秤杆上有16个刻度,每个刻度代表一两,每一两都用一个星来表示,俗称“柴秤星”。另外,第一颗星又叫做“定盘星”,其位置是秤锤与秤钩成平衡时秤锤的悬点。确定好“定盘星”,就是一把好秤了。做秤是精细活儿,在“斤斤计较”之间,做秤人付出了他的青春和汗水,精细制作,毫厘必究,只为手艺人那份承诺。年复一年,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那份公道,在秤杆子上,也是在人心上。

现在电子秤普及,用木杆秤的人已经很少了,会这门手艺的人也不多了。目前除少数生意人外,就是家里造了新房的,乔迁的传统仪式需要一杆秤,然而,木杆秤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13.茅山号子

时光里的记忆符号——老手艺


兴化劳动号子发源于兴化百里水乡,追溯到秦始皇时代。秦始皇为了统一中国,大征民夫,修建长城。孟姜女寻夫送寒衣到长城,看到民工们“哼唷”的号子声,消除疲劳,寻求乐趣。幸存的茅山籍民夫回到家中,便将民工们在筑长城时哼的号子传回家中。千百年来,民间口传代代相袭,不断创新,茅山号子应运而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韵味。茅山号子传递感情、理想,解放前为革命斗争服务;解放后为重大历史事件服务,土改、合作社、大跃进;改革开放以来,着重歌颂经济腾飞,农民新生活。具体唱法是一人领唱,众人应和。

激越的歌声与劳动节奏和谐交融,乡音乡情与人们朴素的感情愿望相交汇,有调节情绪、增添干劲之作用。2011年5月23日,茅山号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4.箍桶匠

时光里的记忆符号——老手艺


箍桶匠又称圆作木匠,旧时汉族民间专门制作与修理日用木桶或木盆的工匠。因为箍桶匠制作的马桶、脚盆、米桶、锅盖等家什都以圆形为主,以示与造房子的方作木匠区别。据了解,现在宁波市宁海县木勺丘村还在从事箍桶业的仅剩8人,全是老人,年龄最小的也有65岁了。科技的发达带来生活的便利,物美价廉的塑料制品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木制手工艺物品,当年那些以制作这些物什为生的箍桶匠们也逐渐的隐退,相应的技术也在逐渐失传。时代在进步精美绝纶的老手艺却在新世纪前进大潮中渐渐远去有些早已失传而有些只能在小城市才能找到他们的踪迹.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手艺   茅山   箍桶匠   篾匠   兴化   秤杆   汉族   麦秸   糖人   号子   剪纸   技艺   美文   符号   花样   时光   记忆   工艺   艺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