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焦虑:“我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假里的孩子”

直面焦虑:“我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假里的孩子”

01

周末,哄娃入睡后,南瓜妈妈抱起个瓜,边吃边悠哉地刷着剧。

这时手机响了,一条“北京暑期培训班7000元,培训班名额要靠抢”的新闻,映入双眼。

视频里,家长们为了给孩子抢培训名额,争先恐后,汗流浃背,在炎炎烈日下英勇奋战。

有一位家长在交完报名费后擦了把汗,满脸欣慰地告诉记者:

早在两个月前,就已经为孩子报了这个暑期培训班。

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

虽然现在还是暑假,但秋季培训班的报名工作已经启动……

7000块的暑假班,让南瓜妈妈这个月薪不到7000的老母亲顿生惶恐,

看完新闻后,她看了看熟睡中的3岁娃,默默地放下了手中的瓜……

直面焦虑:“我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假里的孩子”

暑假刚开始不久,朋友圈就出现了很多这样的爸妈:

别人学10个兴趣班,我家孩子就要学多出别人两倍的兴趣班。

别人学钢琴,那太多了,不稀罕,我家孩子要学萨克斯。

人家孩子6个月就开始上早教班,我家孩子也不落后,在肚子里就开始反复听英语训练语感……

让人不禁想起,不久前看过的一篇文章《月薪3万,还是撑不起一个孩子的暑假》。

文章里提到,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小朋友拉开差距,一位妈妈报了11个培训班和2个夏令营,共计花费5.7万元。

有网友说:

十几年前的暑假,是孩子们真正的乐园:十几年后的暑假,是孩子们的另类战斗阵地。

这些孩子没有选择的余地,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就已经被过度焦虑的父母强行牵拉着,踏进了超前教育的大潮。

直面焦虑:“我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假里的孩子”

02

在医院从事护士工作的番瓜妈妈,看到小区里那些跟番瓜同龄的小孩,早早就开始上早教班,1岁就会背古诗唱儿歌,而她家的番瓜,走路还东摇西晃,不太稳当。

为了不让番瓜落后,她狠狠心给报了早教班。

上课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安安静静地听课,她儿子却连三分钟都坐不住,看到新奇的东西就要去拿,还兴奋地在教室里爬来爬去。

为了纠正孩子的“恶习”,她总会忍不住对孩子大吼。老公也不是不作为的猪队友,有一次他带孩子去上课,看到孩子这般“不争气”的模样,回家就是一顿“毒打”。

从此之后,送番瓜去早教班,只要是刚走到门口,就会听到他撕心裂肺地哭,死活都不愿意进去,那表情异常悲壮,就像是要上刑场一样。

就算是他们给孩子讲故事,孩子也表现得十分反感。

就这样,钱花上了,时间耗上了,刑也用上了,孩子不但没学到啥东西,反倒是受了罪,亲子关系也大不如从前。

这让番瓜妈妈很是懊悔。

直面焦虑:“我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假里的孩子”

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

“中国式教育孩子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希望,渗透在每一位父母的身上,但孩子过的是否快乐和健康,他们真的有想过吗?

直面焦虑:“我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假里的孩子”

03

不知从何时起,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像根钢针扎进了众多家长们的心头。

我们似乎司空见惯了这样的场景:

孩子还在咿呀学语,就要求他能够诵读古诗,出口成章;

孩子还在蹒跚学步,就被送去舞蹈班学习跳舞;

孩子尚处于对事物的新奇和探索欲望时,就在逼迫下奔波于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剥夺了本该童稚又欢乐的童年。

心理学家阿尔弗蕾德·阿德勒说过:

“幸运的人能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看似是让孩子赢在起了跑线上,殊不知,这种超前教育带给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

直面焦虑:“我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假里的孩子”

超前教育,不符合孩子自身发展规律

孩子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教育也应该尊重这些规律。

有的孩子天生爱钻研,动手能力突出;有的学生发育较早,才华早露;有的学生乐于玩耍,大器晚成。

很多家长不顾孩子自身发展的特殊性,毅然把孩子推到了“脑袋削尖都要往里钻”的洪流当中,将上名牌大学定为孩子的终极目标。

著名教育家卢梭,主张儿童的发展应顺应“内在自然”与儿童的“天性”一致,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阶段性进行教育,而不能越过这些阶段太过超前。

适合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千变万化、循序渐进,而不是千篇一律。

直面焦虑:“我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假里的孩子”

超前教育,易导致孩子厌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

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学习。

在这两个因素中,他更强调成熟的重要性。

教育超前化,必然导致孩子学过的东西在以后的过程中还要“重蹈覆辙”。

这对孩子学习知识的好奇心、新鲜感和求知欲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并很可能导致孩子对学习没兴趣,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

直面焦虑:“我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假里的孩子”

超前教育,阻碍孩子个性能力发展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使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积累文化知识,进而成材。

但如今的教育,浮躁、焦虑,偏于功利主义的倾向愈演愈烈,多数孩子被忽略了自身的个性发展,几乎沦为考试工具。

不同个性的孩子,用了同一种教育方式,自然也显现不出独具特色的魅力。

直面焦虑:“我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假里的孩子”

04

心理学家格雷赛尔指出:

“人的智力和体力一样,是按照一定规律发展而出。

作为父母,应该让所作所为都发挥出最大效力,而非用金钱和时间,堆叠出一些‘好看’的东西,实际上却是‘空壳的孩子’。”

前几天,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出声明,清退了两名博士研究生,原因是长期不参加学校的教学活动。

耗尽半生精力培养的孩子,到头来成为中看不中用的“空壳”,这样的教育,想想就觉得悲哀。

直面焦虑:“我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假里的孩子”

不想养出“空壳的孩子”,不妨试试这样做:

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

01

父母如果长期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庸,强迫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只会让孩子渐渐失去自我,成为傀儡。

如果把孩子当做平等的家庭成员对待,那么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仅会变得顺畅,亲子关系也会融洽的多。

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

02

《公牛历险记》里的主人公费迪南,虽出生在“公牛世家”,但他天性温和,不爱争斗,最大的爱好就是去山谷闻花香。

一次因为受到同伴的排挤,费迪南误闯入一个小镇,被当作危险猛兽送入了格斗场。

面对斗牛士的百般挑衅,体型庞大的费迪南有太多机会致其于死地,但他却依然保持真我。

最后,这头与世无争、爱闻花香的牛,获得了全场观众的认可。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同理,每个孩子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个人喜好。

无论是喜欢打篮球的小女孩,还是喜欢洋娃娃的小男孩,又或是电影中爱闻花香的费迪南,这都是孩子们根据内心的指引做出的选择。

发挥榜样的力量

03

今年高考,诗词才女武亦姝总成绩613分,距上海市满分只差47分。

如此好的成绩离不开个人努力,但不得不提到的是,站在她背后的榜样父母。

为了培养女儿的良好语感,武亦姝父母藏书甚多,并饱读诗书,家里经常做诗词接龙游戏,输的人要做家务。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

当父母的对了,孩子自然就对了,做个好榜样,比起高昂费用的补习班,更具有说服力。

直面焦虑:“我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假里的孩子”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

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作为家长,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孩子长大后,表面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内心却荒芜地杂草丛生。

作为孩子,他们不希望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想不起游戏、玩具和伙伴,而是永远都参加不完的培训班。

棕妈:初中英语老师,10岁男孩妈妈;读书达人,每年阅读书目200+;电影狂人,每年贡献票房2000+;心理学感兴趣,小毛头hold得住;人类灵魂的小裁缝,擅长自黑的不辣妈

直面焦虑:“我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假里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卢梭   番瓜   培训班   孩子   空壳   心理学家   超前   美文   花香   焦虑   暑假   童年   规律   工资   父母   半年   东西   妈妈   儿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