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必太用力》:人生匆匆,怎样享用生命里的时光大餐?

《人生不必太用力》:人生匆匆,怎样享用生命里的时光大餐?


繁华世界,多彩人间,你有没有迷失在自己思考的河流里?


思考,它拥有无穷动力,可是每一个想法都会认为自身很重要,它想吸引我们全部的注意力。


还有执着、妄念、焦虑…...这些夺走我们内心宁静的噪音,使我们远离了自我。


那么真实的自我驱动之路在哪里呢?


01

从内心的宁静开始


一行禅师说:“当一场风暴来袭时,总会停留一阵子,然后离开。情绪也一样,来的时候就会停留一阵子,然后离开。”


这世间的诱惑太多,嘈杂的情绪也是,怎样不偏离左岸,到达真实的自己?


宁静是一个人最真实的本质。


作者在开篇就有提到:


“当你与内在的宁静失去连接的时候,也就失去了与自己的连接。失去了与自己的连接,你就会迷失在这个世界里。”


“觉知”,是一切感觉和思想的基础。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才能触发内心的平静。


大自然是教导我们“何为宁静”的最好老师。


试想:一棵树,一朵花,一棵长于岩石间的小草……让你的觉知停留在它们身上,你就会发现它们是如此的宁静,如此根植于蓝天碧空下的存在之中。


无论何时,当你临处于安静之中,聆听它,留意它,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它。通过宁静注意到安静,回归到真实、平和。


当你意识到安静的存在时,一种内在宁静的觉醒状态就会出现,人就完全地活在当下了。


总的来说,宁静是人的内在空间和觉知。我们用觉知解读一切,然后形成思想。


试着把注意力停顿在两个念头的空隙,或者与人谈话中的静默间,然后留心体会这些间歇,对于某个事物的知觉就会转变成纯粹的觉知。


那纯粹的无形的意识便从内心升起,代替了我们对形式的认同。


放下抗拒,通过接纳周遭的真实存在,甚至任何干扰性的噪音也可以像安静一样对我们有所助益,安静到达一种宁静的国度。


“安静”,是获得智慧的能力。


找到内在的平静对我们大有裨益,它让我们即使身处嘈杂之中,也能觉知到噪音之下的宁静。


那才是内在空间,是最纯净的觉知和意识本身,是真正的自我与万物合一的状态。


02

开启认知的新格局


意识的临在感,是从思想到存在的改变开端。这时的觉知清澈透明,不被思想所掩盖。


作者以为:“意识的领域浩瀚无边,思想根本无法触及。当你不再相信自己所思考的一切,你便跳出了你的思想。你会清醒地发现这个思考者并不是真正的你。”


就像我们的大脑总是处于“不满足”的状态,总是渴求更多的东西。而当你认同了你的大脑,你又很容易觉得无聊和焦躁不安。


当你感到无聊时,你会用很多种方式来满足大脑的饥饿感,像看书、打电话,美食或购物等。


其实还有一种新的实践方法,就是不要太过于重视自己的想法,不要陷入一种把自己的想法和观念都误认为是“真理”的强迫思维中。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或者你可以让自己置身于无聊、焦躁中并观察自己的感受,当你将觉知带入这种感受时,霎时间有一种空间感和宁静感在周围萦绕。


起初只是一点点,但随着内在的空间感持续增加,无聊的感觉渐渐消失,变得不再那么强烈和重要了。”


你此刻就会发现那个“感到无聊的人”,并不是你,它只是你内部一个受限的能量运动。


同样,当我们发觉伤感、恐惧和气愤也都不属于我们。凡是来了又走的,都不是我们的。它可能只是一种情绪。


“会思考”是大脑的一个强大工具,但我们也要意识到,它只是我们个人觉知的一个层面。


在思考中思考,在道理中寻找道理,跳出自己思维牢笼的局限性,以及“我知道”的错觉意识。


一切的改变来自于思考,而思考时的思想觉知要参考于当下;从宁静中去觉知去运行这一切,达到最真实的自我境况。


作者还为我们准备了这样一段情境例证,他认为:


“这内在的生命力,处于波动的情绪和思想之下,身体就成了它的出囗。


感受你内在的能量,精神上的噪音就会立刻消减乃至消失。感受能量在你的手、脚、腹腔和胸腔游走,感受你的生命,那个向你体内注入生机活力的生命。”


思考但不受制于思考,才是人类追求的本意。


03

随处自在,你便是奇迹


在一片没有被人类过多侵入的森林,你不止会发现丰富多彩的生命,也会看到胡乱倒塌的枯木、腐烂的枝叶和正在被分解的物质。在我们的眼前,生命和死亡同时上演。


然而,反复往返,当你仔细观察又会发现:那些腐烂的枝叶和正在分解的树干又孕育了新的生命,它们生机勃勃。


这世间每天都在上演的是:微生物在工作,分子在重组,没有死亡,有的只是生命在不断变换的方式。


或许在我们的大脑中,“死亡”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


而有一天,当你体会到生命中某种重大的损失,像失去财产、亲密关系、名誉、工作或身体某项机能等,这时你的自我感会减弱,或还伴随着痛苦的迷茫:


“失去了这些……我又是谁?”


在无意识中把一个形式认同为自己的一部分,这种形式的消失或分离,给人造成极端的痛苦,这个痛苦便在此刻存在构造里留下了“空洞”。


怎样回归到平和、宁静,接受这是自然的生命形式?


回归到可以正视并接受那个“空洞”后面隐藏的空虚感?


哲学家的设想是:假若这世间只有一种颜色存在,是为蓝色,那万物都是蓝色的,那么蓝色便不存在。除非有不是蓝色的东西,蓝色才得以被辨认。否则,它就不会存在。


同样,我们也需要永恒的事物来辨认那些转瞬即逝的存在。


人类在这宇宙的空间里只是匆匆过客,生命也短如白驹过隙,有什么是不受生死制约而永恒存在的呢……


04

写在最后


“哲学”,含有一种奇妙的力量,它能助人以溯源,回归简单的状态,以平静的力量指引,拥抱内心的平和。


剑桥大学哲学导师埃克哈特•托利的《人生不必太用力》,篇幅虽很短小,却触及思想行为的深度,让我们在思考的同时,利用觉知有意识的掌控自己。


在思想与意识每天产出大量的信息中游走,哪些才是“更重要”的,是值得或必须我们去关注、去试着尝试完成的呢?


或许只记住一点就够了:我们是这一切的主体,而非那些客体。我们是生命本身,是一切事物发生的空间。


作者:简y,精读读友会会员,从简约中汲取生活的清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美文   大餐   噪音   用力   大脑   宁静   安静   内心   情绪   意识   无聊   形式   时光   状态   蓝色   真实   思想   生命   发现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