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驱动》:为什么你这么努力,还是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前两天刷小红书,看到一篇文章,博主说,自己为了改变自己,坚持了三年自律。

为了提升自己,每天五点早起读书,报了很多个网络培训班,考了包括证券从业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证等在内的多个证,还听了很多公开课,学习了口才、演讲之类的技巧;

为了减肥,他每周至少跑5次步,强迫自己吃不喜欢的东西,每天都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满满的。

但是,他在文章的最末说,对这种“自律”的生活绝望了,因为自己看不到一点点成功的希望。

《认知驱动》:为什么你这么努力,还是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我翻了下他仅有的三篇帖子,分别展示的是他去跑步、他在看书、他在吃水煮青菜,没有一点实质性的东西。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在开始自律的时候,都是他这种状态。

我们每天早起、跑步、读书、学习,让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这样感动着自己,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但是我们却无法成为很厉害的人。

是啊,我们只顾着努力奋斗,却很少有着要发布有价值作品的意识,这样的我们,并没有参与到社会价值体系的循环中去,又从何感受到努力的希望呢?

01、只有创造价值,才是真正地改变自己


在综艺《披荆斩棘的哥哥》中,林志炫在前几期中是一个被全网黑的人,又是不让李响和刘伽唱歌,又是不让赵文卓开空调。

因此,在重新分配部落后,言承旭来到赵文卓部落,远远地站在一边,对着林志炫小心翼翼。

他坦言自己的担心,“就是其实那时候来节目的时候,我其实听了很多人说志炫哥的一些事情,我会不会跟他有些冲突。”

《认知驱动》:为什么你这么努力,还是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但林志炫并没有急于解释。

当他听到赵文卓在排练厅里唱《大艺术家》吃力时,主动推门而入,手把手教赵文卓发声技巧,又引导他放松,随后,还把赵文卓部落里每个成员的唱法都梳理了一遍。

他说,自己要把这当成一个声音训练营,帮助弟弟们更好的歌唱

他指导唱歌的时候,会从发声、气息、情感、咬字等全方面进行系统指导,而不是只单教某一句怎么唱。

甚至,连自己的一些小技巧,比如脚要怎样垫高,发声才会更容易,他也毫不吝啬地分享。

几期下来,经他指导过的哥哥们,演唱水平大幅提升。

所以,后来我们看到,言承旭成了林志炫的小跟班,亲自给林志炫提包、倒水,准备座位;李响、刘迦、尹正纷纷对林志炫致敬、表白、感谢;赵文卓更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林志炫加入自己的部落。

《认知驱动》:为什么你这么努力,还是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正如林志炫所说,我不需要去解释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只要大家跟我相处久了,就知道了。

是啊,当你把自己独特的价值呈现出来,并且被他人强烈需要时,别人就会关注你,支持你,给你反馈,愿意与你产生密切的联系。

《认知驱动》这本书里面,有句话对这个现象做了个总结:只有当自身创造的价值足够大时,我们才能被别人强烈需要,才能参与到更大的社会交换中去,并得到对方对等的回馈。

02、一直走在价值之路上,人生才有无限可能

《认知驱动》的作者周岭,在35岁之前,也和我们一样迷茫。

虽然每天自律且励志,但始终感受不到努力的方向,自陈自己“做啥啥不行”,人生迷茫,备受煎熬。

当他在2016年5月的某一天,突然悟到一个关键认知:“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他写的文章质量越来越好,关注的人数越来越多,粉丝越来越铁,文章还获得了《人民日报》的转载。

写作刚满3年,他的第一本书《认知觉醒》出版。在业内没有什么名气的情况下,这本书一年内加印15次,销量突破15万。

《认知驱动》这本书,是《认知觉醒》的姊妹篇,它们内容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说是一体的,但这本书更注重认知驱动力的底层逻辑,让努力变得更有可行性和成效性。

《认知驱动》:为什么你这么努力,还是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周岭在这本书中提醒我们:“无论你在哪个行业,做什么事情,价值交换规律无处不在,只要有意识地遵循这一规律,你的人生就可能发生巨变。”

从小爱好音乐的李健,清华毕业后随着首张专辑《一生有你》的发布而与搭档卢庚戌火遍全国。

但随后,卢庚戌想要迎合市场需求,而李健坚持要写好歌,最终谁也不肯屈服,就此分道扬镳。

单飞后的李健,开启了自己在音乐路上的探寻,每天不是在写歌就是录歌,但那时候,到处流行的是口水歌,他成绩并不理想。

公司劝说他:“你别写慢歌了,你看你的歌多难唱,你这么有才华,写点朗朗上口、迎合大众的,否则你很难出头。”

但是李健一直坚持自己的创作,要是他想写那种口水歌,当初就不会单飞了。

就这样沉寂了八年之久,最终,李健凭借王菲在春晚唱的一首《传奇》,一夜成名。

《认知驱动》:为什么你这么努力,还是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你看,社会虽然在不断地变化,价值交换规律不变。

目光长远的人,会尽力看向远方,并早早进行布局,让自己靠近“价值金字塔”的顶部。

只有坚持走在“价值产出”这条路上,我们的人生才有可能酝酿出无限可能。

03、利他,是最好的人生

成功路上,我们总容易有一个误区,就是太强调“我想要”。

我想变得很有钱;

我要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我想成为学霸;

我要养成5点起床的习惯……

我们往往只看到自己想要的,却忽略了自己能给的。

对于大脑来说,它最爱的是简单、直接、快速、确定的事情,所以,说出“我想要什么”很容易,因为它几乎满足这所有的条件。

而“我能给什么”这件事,通常需要先绕个弯,它需要我们先付出,甚至是无条件的付出,有时还需要面临一些损失,忍受一些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这会让大脑不自觉的产生抗拒。

但是,利己思维下的目标容易让人陷入不切实际或者急于求成的境地,同时,它也会让我们虽然得到眼前的好处,却让我们失去了更大、更长久的好处——力量。

而当我们把视角从“我想要”变成“我能给”之后,浮躁和妄念就消失了;当我们思考做什么事情能给别人带去长久价值的时候,一个新天地就在我们面前展开了;当我们开始想办法把自己打磨得更有价值的时候,就能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坚定自己的信念,砥砺前行,去等待那束光的出现。

稻盛和夫在《心》中说道:“一切成功都归结于利他之心。”

《认知驱动》:为什么你这么努力,还是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周岭也在书中写过自己的故事:

最开始写作时,他强烈希望自己能够写出10万+的好文章,能够一夜成名,甚至快速变现。

当他意识到,自己写作并不是为了个人名声和收益,而是为了改变自己并影响他人时,他便远离热点,力争用最底层的知识和简单易懂的表述去驱动读者更新认知。

同时,他还开通了问答专栏,免费向读者提供成长咨询服务。

他说,表面上看上去,是自己在单方面的付出,实际上最大的受益者是他自己。

因为他始终坚持输出对大家长久有用的内容,最终写出了又有理论高度又击中读者痛点的好文章。

他在书中告诉我们:“那些不带功利心的付出,最后都会通过某种形式加倍返还。窥一斑而知全豹,我想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写在最后:

在精神世界里,顶级的生活就是创造,它的总量不限,人人都可以尝试拥有。

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当我们做到当前能力范围内最好的“输出和价值”,就是最快的成长。

人这一辈子,最少要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不管这个创造有多么微小,它都会让你的生活变得不同。

要知道,这个世界,从不亏欠那些愿意持续创造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认知   切成   努力   美文   早起   浮躁   长久   规律   路上   事情   读者   价值   部落   人生   社会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