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何不能一统天下(3):运筹帷幄

民间有句俗话: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中的两部著作。由于《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都是啸聚山林的绿林好汉,一言不合就会掀桌子、抡板凳、大打出手。年轻人如果经常阅读这部书,可能会受到好汉们的行为影响,在生活中闹出乱子来。而《三国演义》中的英雄豪杰都是治理天下的大智大勇之人。他们在实现自己心中抱负的时候,常常会运用各种策略、计谋。俗话说,凡物之老者多智。人越老,往往会越有智慧。年龄大的人如果常读《三国演义》,可能会受到其中的英雄豪杰的影响,善于在生活中运用计谋做事情。这样,就使问题变得复杂,不好管理。

如果说梁山好汉做事情凭的都是一腔热血,那么三国英雄做事情凭的则全是权谋诡计。每一位割据一方的英雄豪杰,身边都会招揽大批谋士和武将。武将虽然勇猛,但是谋士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功劳更大,往往会起到影响全局的关键作用。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已。今天,心境君就带您进入三国谋士的内心世界,近距离观察一下这些千古谋士究竟是怎样定计设谋,运筹帷幄,并最终决胜千里的。

刘备为何不能一统天下(3):运筹帷幄

人们做任何事情,要想全面掌控局面,首先要做到了解实际情况,把握形势发展动向。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既不了解对方的意图和活动情况,也不了解己方的意图和当前情况,任何谋士也无法制定出有效的计谋策略。所以,谋士们定计设谋都是建立在平日里对敌我双方情况极为熟悉的前提之下的。设想一个谋士两眼乌黑,谁也不认识,谁也不熟悉,请问他的计谋将从何而出?他就算智慧再高,在没有了解实际情况之前,也是毫无作为的。

其次,在熟悉和了解当前敌我双方实际情况的条件下,谋士和武将的智慧差别就会显现出来。同样的战场形势,武将们的看法往往和谋士并不相同。武将们总是喜欢逞匹夫之勇,而谋士们则总是深谋远虑。能少出力绝不多出力。他们绝不会想在打仗的同时,顺带消化一下昨天吃到肚里的肘子肉。而各种全局战略的制定,往往都是谋士们的策略。当然,有些武将是智勇双全的,他们也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谋略。

刘备为何不能一统天下(3):运筹帷幄

其次,谋士们究竟是怎样根据当前形势制定计谋的呢?实际上,谋士们制定计谋的方法原理和圣人用慧光观照世界的原理是一样的。谋士们在了解了实际情况之后,就开始运筹帷幄,凝神定气,用心中智慧谋划出合适的计策方案。他们可能在屋里面来回踱步,也可能坐在书桌前沉思,也可能到帐篷外面散步溜达,也可能去洗衣服做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精神高度集中,用心中慧光反复观照实际情况和面临的问题。然后忽然心中灵光一闪,计谋就出来了。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说的就是谋士们定计设谋的具体过程。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分析过很多关于圣人的菩提智慧的话题。实际上谋士们之所以能够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计谋,也是运用自心菩提智慧的结果。只不过,谋士们的菩提智慧是有限的、片面的,而圣人的菩提智慧是无限的,全面的。毕竟谋士和圣人的差距是很大的。历史上的众多谋士中,诸葛亮可谓是登峰造极的顶级谋士。而诸葛亮与圣人相比,仍然有天地之别。何况其他谋士!

刘备为何不能一统天下(3):运筹帷幄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以曹操、贾诩、诸葛亮、周瑜、司马懿五个人为例,说明一下谋士们究竟是怎样定计设谋的。

曹操小时候有个绰号,叫做阿瞒。原因是曹操小时候非常顽皮,他的叔父曾经训斥他,并且在他父亲面前告状,希望能好好教育一下曹操。这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可是在天生就胸怀谋略的曹操眼里,这件简单的小事,也可以玩弄一下谋略。于是,曹操有一次就故意假装癫痫发作,口吐白沫,全身抽搐。他的叔父看见了,就跑去告诉曹操父亲。当父亲前来看他时,曹操立马恢复了正常,并且告诉父亲,这是叔父平时看他不顺眼,故意诬告抹黑他的。于是,曹操父亲就逐渐不再相信叔父的话。曹操从此再也没有人管了,玩的更加肆无忌惮。

为什么这么小的一件事情,在曹操的手中就能玩出这么多花样呢?这就是有谋略的人与无谋略的人的差别。凡是胸怀谋略的人,他们平日里对各种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观察的都极其细致。这是一种本能的行为。并不是有人教他这样做,而是出于他心中的本能。他们好像天生就知道要想制定谋略,首先要准确了解实际情况。实际情况就是制定谋略的基础。对实际情况把握的越全面、越细致、越准确,谋略制定的就越快、越实用。这就是胸怀谋略的人的天然智慧。

刘备为何不能一统天下(3):运筹帷幄

贾诩是三国时期一位足智多谋的谋士。他先是跟随李傕反攻长安,后来又跟随张济、张绣叔侄。张绣失败以后,被曹操招为谋士。曹操死后,他又为曹丕献计谋划,最终击败了杨修和曹植,使曹丕赢得了世子之争。贾诩为什么能常常做到料事如神呢?其实并没有太多神秘的东西,他之所以能有先见之明,关键就在于他平日里对各种实际情况的深入细致观察。有了这些平时细心观察积累的资料,到了关键时刻,就能用智慧制定出实用的计谋。比如曹操进攻张绣时,曾经绕城观察了三天,然后在城西北角堆积柴草,做出要从西北角攻城的样子。实际上却是打算从东南角攻城。而贾诩则一直在城上仔细观察曹军的动静。他很清楚东南角城墙上有一些损坏。因此,当他发现曹操的这些举动之后,就有了自己的计谋。于是在城中设伏,大败曹操,导致曹操损失了五万人马。

诸葛亮和周瑜的智谋对战,是三国演义中极为精彩的片段。诸葛亮三气周瑜,导致周瑜受伤以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临死时还大喊:既生瑜,何生亮!在同样的战场局势下,为什么周瑜的谋略总是比诸葛亮要差一截呢?这主要是他们两个人的慧光级别高低差别导致的。诸葛亮的慧光级别要高于周瑜的慧光级别。诸葛亮的慧光高、广、深、远,而周瑜的慧光则比诸葛亮差了一大截。所以,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犹如大人戏弄小孩一般。周瑜的失误在于太过计较。他不懂得惹不起、躲得起的道理。既然明知斗不过诸葛亮,那就应该采取防御态度,自守不出。只要守好自己,诸葛亮就算本事通天也无可奈何。何必像愣头青一样非要拿鸡蛋和石头比硬度呢?

刘备为何不能一统天下(3):运筹帷幄

和周瑜的愣头青比起来,司马懿就显得成熟老练了很多。司马懿和诸葛亮斗智,也总是被玩的团团转。可是司马懿的老练之处在于,我打不过你,我就蜷缩起来,坚守不出。这样你就无计可施了。孙子曰: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俗话说,一人不开口,神仙难下手。只要坚守不出,再高的智谋也奈何不了他。更何况曹丕与司马懿都是智谋之人。所以,即便是诸葛亮这样的超级谋士,在面对司马懿和曹丕这样的君臣组合时,也是一筹莫展,最终累死在五丈原军营中。

司马懿的智谋还表现在他和曹操的关系处理上面。曹操本身就是足智多谋、精通谋略的人,可是司马懿竟然在他的眼皮子底下默默无闻地活了大半生。既没有看见他有任何突出表现,也没有见他被曹操斥责。最后,他还带领儿子夺了曹操的魏国天下。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刘备为何不能一统天下(3):运筹帷幄

原来,人的智慧是有高低级别不同的。我们知道佛的智慧是最高级最全面的。其余人等的智慧都有层次级别的差异。智慧级别高的人,能够瞒骗住智慧级别低的人。这是因为人只能看见智慧级别低于或者等于自己的人的智慧,却看不见智慧级别高于自己的人的智慧。司马懿的智慧其实是高于曹操、刘备等人的,他的智慧仅次于诸葛亮,或者和诸葛亮在伯仲之间。这就是为什么司马懿能够瞒过曹操、耗死诸葛亮。也正是因为他的智慧级别极高,所以他的儿子才能扫平三国,一统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孙子   英雄豪杰   叔父   谋士   智谋   武将   运筹帷幄   谋略   计谋   菩提   圣人   演义   美文   级别   父亲   事情   智慧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