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怎样看待圣人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心境君本是一位工程师,因为业余时间爱好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对中国古代的圣贤文化有所了解。在工作之余,看到网络上出现很多讨论圣人的话题和文章,于是心血来潮,挥笔写成了圣人系列文章。这些文章虽然并没有确凿的事实根据,很多内容属于个人猜想,但是由于心境君常年研究圣贤文化,对儒释道的修身养性之学略知一二,所以文章中的相关内容也并非完全的空穴来风。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尊道贵德的传统。而圣人就是道德水平极高的传统文化代表人物。中国人历来讲究尊师重道,其中所尊的师即是圣人,而所重的道即是圣人所施行的道德教化。可见,圣人就是传统文化思想的代表。但凡谈论传统文化,必然离不开谈论圣人。而只要谈论圣人,必然涉及到五千年来的传统文化。

圣人怎样看待圣人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然而,有人看了圣人系列文章以后,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劳动创造人本身。现在半路中杀出一个圣人,这是对劳动者的不公正。又说哪儿来什么圣人,都是劳动人民。他认为传播圣人思想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与方向,是错误的。他的这种思想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性,它代表了近代以来的一种反对传统文化、反对圣贤文化的思想。如果圣人生活在现在的时代,他会怎样看待这种思想呢?今天,心境君就和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他认为圣人是从半路中杀出来的,中国人并没有尊崇圣人的传统。有这种思想,说明该读者并不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在中国古代的文化经典中,几乎是言必称圣人。比如道家圣人老子,兵家圣人孙子,文圣人孔子,武圣人关羽、岳飞等。既然在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中始终是尊崇圣人的,又何来半路杀出个圣人的说法呢?可以说,没有了圣人,也就没有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谈论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就是在谈论圣人的思想和行为。

圣人怎样看待圣人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其次,他特别强调了劳动者和劳动人民的地位。他认为宣传圣人思想是对劳动者的不公正。可是,他并不知道劳动者和圣人之间的关系,他只是凭借个人有限的生活经验和简单的表面思考,就主观地认为圣人和劳动者是相互对立的事物。这是他根本不了解圣道思想的缘故。

老子曰,天之道利而无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又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圣人为而不争的品质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属性是类似的。所以圣人总是自隐无名,藏身于广大的底层民众之中。圣人为什么能够藏身于底层民众之中而不被发现呢?这是因为圣人本身就是底层民众。如果他不属于这个群体,又怎么能长期默默无闻、自隐无名呢?

圣人怎样看待圣人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这位读者为什么特别强调劳动者和劳动人民呢?这是受到了近代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我们知道,近代中国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致使近代中国内忧外患,遭遇列强瓜分蚕食,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由于内忧外患,各种社会矛盾变得尖锐,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生产力落后。这使得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一度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无能和奢靡生活,深深刺痛了一大批有识之士。而挣扎在死亡和温饱线上的广大中下层劳动者,他们自食其力,辛勤劳动,精神上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状态。于是,这些有识之士就把劳动者和劳动人民的概念提炼了出来,用以反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

圣人怎样看待圣人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老子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强调劳动者和劳动人民的重要性,其实就是这种高下贵贱相互依存的思想的体现。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天高听卑。为什么贵要以贱为本,天高为何还要听卑呢?这是因为它们是相互对立而生的事物。如果其中的一方被消灭了,那么另一方将不能存在,也必然会随之消失。如果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都消失了,世界就会恢复到清静虚无的状态。既然什么都没有了,那还有什么讨论的意义呢?

因此,天高听卑的目的,正是为了维护天的高高在上。贵以贱为本的目的,正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长久尊贵。如果天高不听卑,则卑必然消亡。卑既然消亡不存,高则没有了生存的基础,它也就不能成其为高了。如果贵不以贱为本,则贱必然消亡。贱既然消亡不存,贵则没有了存在的基础,它也就不能成其为贵了。

圣人怎样看待圣人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作为特殊历史时代的产物,劳动者和劳动人民是相对于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而存在的。当封建统治阶级已经被消灭了之后,就不应当再提劳动者和劳动人民,而应当用百姓来指代他们。如果还要一再提及劳动者和劳动人民,那就说明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还存在着,还没有被彻底消灭。这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

因此,劳动者和劳动人民是相对于旧社会中的腐朽统治阶级而存在的事物。当旧社会中的腐朽统治阶级已经消失,劳动者和劳动人民也应当随之消失。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出现的应当是百姓与圣人的相互对立。

圣人怎样看待圣人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百姓呢?百姓就是内心执着于各种境界上的人。他们往往只看重眼前物质利益,不注重修养自身的道德。什么是圣人呢?圣人就是内心不执著于任何境界,心不住相,见性悟道的人。圣人往往注重修养自身的道德,而并不看重眼前的物质利益。

古人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圣人思想,宣传圣人的道德教化,其实就是在宣传大公无私的正能量,消除百姓心中的自私自利的负能量。当全社会的思想风气都变得大公无私的时候,也就是实现了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时候。可见,宣传圣人思想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方向,而且能够起到净化风气,涵养道德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劳动者   圣人   统治阶级   圣贤   半路   美文   对立   传统文化   封建   事物   道德   百姓   思想   关系   时代   文化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