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觉人生多歧路,劝君读读王阳明

1484年,京城的一间私塾内,正在进行一场大讨论,主题是“人生何谓第一等事”。


当时社会的主流是入仕,大部分人自小树立的目标是科举及第。


所以答案非常统一,人生第一等事就是读书做官。


没想到有一个少年不这样认为,他说:我要做圣贤!


这话一出,引发哄堂大笑。


圣贤就是孔子那样的人,几千年才出一个。


想要成为“孔子”,这想法真太不接地气了。


这位被嘲的少年就是王阳明,此年他12岁。


谁也没想到,王阳明说想成为圣贤不是信口开河。


后来他真成了集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于一身的圣贤,开创了“心学”,被奉为精神偶像。


日本的明治维新受他的思想影响,稻盛和夫是他的粉丝,梁启超极为推崇他,孙中山很是敬仰他,曾国藩学习他。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更是预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王阳明一生“立言、立德、立功 ”,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他身后的很多时代。


若觉人生多歧路,劝君读读王阳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1


年少曾“奇葩”,贵人语迟


公元1472年,王阳明出身浙江余姚,世代书香门第,父亲是状元郎,远祖可以追溯到王羲之。


大凡圣人降生 ,皆有异象,王阳明直接被他的时代称为“异人”。


他是母亲怀孕十四个月生下的孩子。出生之时祖母梦到神人自云中送麟儿,便应梦取名“王云”。


但王云四五岁还不会说话,有僧人指出不语的症结是泄露天机,家人又将其改名为“王守仁”。


这才将天才少年的人生搬回了轨道,不再困于失语。


没想到,一开口说话,他就告诉祖父,之前教他背的书都学会了,差点惊掉了祖父的下巴。


11岁这年,父亲中了状元,接王阳明和祖父进京。途径镇江金山寺时,当地文人想请状元的父亲作诗。结果祖父一时没坐上来。


王阳明见此情景,顷刻之间,做了两首诗,为祖父解了围,语惊四座。


再大一点,王阳明开始研读兵法。


父亲带他游历居庸关,回来后他就闷头在屋里给皇帝写奏章,居然把游历当成考察,想自请带兵出征,驱逐蛮夷。


更离谱的是17岁,父亲认为王阳明有点狂傲,为其娶妻诸氏,安其心智。


结果拜堂的时候,王阳明路遇投机的道士相谈甚欢,把自己的婚礼也忘了。


按常理,如此智慧有才,考个科举,应该不是难事。


没想到王阳明又大出人们意料之外,连续两届都名落孙山。


而且落榜了,他并不气馁,写了一篇《来科状元赋》调侃自己,来年继续科考。


个性,藏着一个人的未来。


一个人之所以成功,往往与其人生特质有关。


王阳明看似奇葩的行为,其实藏着他的人生态度,目标明确,专注,博学,乐观。


这为他未来的成就埋下了伏笔。


若觉人生多歧路,劝君读读王阳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2


中年很“神经”,悟道人生


大凡能成事者,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矢志追求,最终掌握奥义。


王阳明就是如此。


21岁,博览群书的王阳明,为找不到成为圣贤的门路,求教理学家娄谅。


娄谅说:“你读朱圣人的书,自然茅塞顿开。”


王阳明开始研读朱熹,读到格物致知,有所困扰,就做出了一个离奇的决定,实际“格”一回物,获取经验,解答困扰。


他邀请朋友一起,在一棵翠竹下,盯了七天七夜,想通过竹子的生长变化掌握抽象知识的奥义。


这有点神经病的行为,造成的结果是真理没找到,人晕了,差一点把命搭上。


但王阳明并没有因为身体“晕厥”止步追求。


听说杭州虎跑寺有一位僧人不视不言三年,他就跑去看。


他围着和尚打坐的地方,转了一圈,冷不丁地抛出了一句:“家里还有何人?”


没想到,这触动了和尚的愧疚之心,和尚竟然睁眼答话:“还有老母。”


王阳明又问:“想念她吗?”


和尚沉思良久说:“怎能不想!”


出家人也不能断了七情六欲,这让王阳明领悟到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不对的。


人性无法泯灭,人欲就存在,“天理即人欲”。他暂时放下了圣贤之道,开始专注科举,并于28岁如愿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宦海沉浮,折挫多多,这成了王阳明思想分水岭。


1506年,皇帝朱厚照当政,刘谨等宦官专权,将提意见的戴铣、薄彦徽等人打入了死牢。


王阳明出于国家责任感,就上书皇帝广开言路,却招来了灾祸,被廷杖四十,打入牢狱,流放到了贵州做龙场驿丞。


磨难自此开始,觉醒也是。


还没到贵州他又遭到了刘谨旗下杀手的半路追杀。幸好他熟读兵法,善用计策,制造了一个跳水自杀的假象,逃脱了。


“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挫折让王阳明迅速成长。


初到龙场,没有食物来源,没有房子,和当地百姓语言不通,他心力交瘁,得了严重肺病,带来的随从也因为瘴气和水土不服全部病倒。


为了生活,他和随从住进了山洞,在洞中的石棺里入眠。


“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某个深夜,躺在棺材里的王阳明,突然开悟了困扰自己20年的圣贤之道:


求道不是求外,而是需要让心明白起来,“心即是理”。


他疾呼“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自此改变了人生的态度,自号“阳明”,创立了心学。


王阳明认为“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越是艰难,却要修心。


他放下荣辱,放低自己,开始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带着仆从学习当地的语言;


建造房屋,耕种粮食解决吃饭问题;


同时开办了龙冈书院,广收门徒;


创立“心学”,教化民众,改变一方水土。


没有人会摆脱挫折,面对挫折的态度与行为,决定一个人人生所能达到的高度。


王阳明的人生重启了!


若觉人生多歧路,劝君读读王阳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3


晚年成“偶像”,戎马天涯


强大的内心,往往担起更大的使命。


45岁,王阳明升任江西巡抚,切换了军事家的身份,用新的姿势登上了历史舞台。


当时湘赣边境到处都是土匪,王阳明到任后,为安一方百姓,开始平息匪患。


土匪都是当地人,深谙地形,采取的是游击战术,很难把握行踪。


心学让王阳明透悟人性,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所以他并没有像之前的巡抚一样蛮干,与土匪硬碰硬,而是软硬兼施,从瓦解土匪们的内心开始,然后再组织军队围剿。


他贴出告示,安抚人心,同时开办书院,教化人心。


当时的土匪很多是迫不得已,走上了当土匪的道路。


这一招出来,有些土匪看以后,觉得来了好父母官,内心就动摇了,想要弃暗投明。


这样一来,搅得土匪集团内部人心惶惶。


王阳明随后招募乡勇,摸排群众,推出了“十家牌法”,十户为一个单位,登记人口。


让群众相互监督,一家藏匿土匪,十户连坐,切断了土匪混淆在良民中的退路。然后发动攻击,用两年的时间肃清了匪患。


王阳明也因此领悟,除了心里透彻,“以行为根本”,付出行动,“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地实现圣贤之道。


他用一朵花,讲述这种境界:“汝不见此花时,此花便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花,此花颜色便一时明白起来,可见此花不在你心外。”


这番领悟让王阳明的境界又提升了一层。


若觉人生多歧路,劝君读读王阳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没想到,土匪刚剿灭,宁王又叛乱了。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举兵叛乱,王阳明再次被推到了刀光剑影中。


宁王是正规军,比土匪难对付。但王阳明没有慌乱,他又把自己的“心学”用上,先对宁王展开了“读心术”。


他认为宁王有三种战略准备。


一是:效法朱棣,打着“起义勤王”的旗号,挥师北上,夺取皇位。


二是:占领南京,另立王朝,建个小朝廷,和北京的皇帝划江而治。


三是:脑子短路,就以南昌为中心,自立为王,这是最下等的。


王阳明深知宁王不是土匪,军队训练有素,必须争取足够的时间等朝廷支援。


所以,他把三十六计请了出来,伪造了好几封书信,用心理战术,逼宁王选择最下等的策略。


这些书信,有的假借两广总制军务都御史杨旦之口发出,内容是奉兵部尚书王琼之命,率领十几万军队前来支援。


有的回复兵部,讲述了王阳明的战略方针,还提到在前往南京的路上设伏。


两方交战,大家都死死地盯着各自来往的信函,很希望截获信息,为己所用。


王阳明抓住这一点,巧妙让宁王截获,让信中的信息点直接切中宁王要害,心有畏惧。


兵不厌诈,王阳明还发了一封信,给宁王的谋士。


这样真真假假,搞得宁王不知道哪个消息是真,哪个是假,迟疑不前,果然没离开南昌。


而王阳明趁机抓住了战机,用最少的精锐兵力,突袭南昌,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以不变应万变进行心的博弈,让王阳明在鄱阳湖上,捉拿了宁王,只用四十多天就平息了战乱。


但是如此功勋,王阳明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善待。


依然有无数谗言飘飞在他的左右,他不接受朝廷对自己的过分封赏,努力为跟从的将士上报功勋,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得不到有效落实。


这让人生晚年的王阳明看淡了世事,他将心学的本质归于“致良知”,在自己的家乡开设讲坛,宣讲自己的学术主张。


若觉人生多歧路,劝君读读王阳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后来他的弟子,将他讲课的语录像孔门弟子结集《论语》一样,编纂了《传习录》流传于世。


但王阳明依然没有如愿老死故土,朝政征战还在持续。


嘉靖六年(1527),王阳明又被征召前往两广平叛。


八捷之后,叛乱基本肃清,王阳明肺病加重,上书请辞,船只走到江西南安(又称安南),就耗尽了余生。


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的1月9日),王阳明留下了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辞世。


后来,隆庆帝继位后,为王阳明盖棺定论:“两间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


心中若有光,天地自不同。


王阳明一生坎坷,一生修行,一生悟道。


他留给我们无数能量。


遭廷杖而不屈,下诏狱而乐观,贬龙场而开悟,功高被忌而从容,被诬谋依然淡定,受尽了命运的折挫,却依然心向阳光,修心渡世。


他告诉世界:“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艰难困苦,是对心性的磨砺;乐观面对,就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奥义   两广   廷杖   人生   歧路   南昌   科举   叛乱   圣贤   土匪   祖父   美文   状元   和尚   没想到   父亲   心学   王阳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