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这首词,全篇流畅优美,是真正透露苏轼本性转变的一首词

我们知道苏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且很多人把苏轼评为八家之首,苏轼还为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

苏轼的诗词题材宽泛,不让局限限制自己,不让固有的去感染自己思想中的奔放,不让外界去影响自己心中的坚定。苏轼的诗词清新豪健,清新则为脱俗淡雅,读而不腻,复读亦不腻,这就是一种所谓的清新,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注意,这个感觉不止在眼前,更在心中,更在你的思维里。

苏轼这首词,全篇流畅优美,是真正透露苏轼本性转变的一首词

在心中,这种清新影响着你此刻的想法和状态,在思维中,让你以前固有的思维焕然一新,好像得到一种解放的感觉,感觉读了苏轼的诗词,就好像是专为自己而作一样,不止有这样的感觉,还有一种豪健,给人以特殊力量之感,让人越读越发不可收拾,越读越爱读,这就是苏轼诗词的魅力与题材独特之处,若非要说,那就是清新脱俗,适合人人都阅读的诗词,因为他的诗词不拘于泥,每个人读起来就有每个人读出来的味道。

苏轼的词还善用夸张比喻。要说夸张是为了讽刺,则比喻就是为了让人更易理解,更容易触类旁通,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还有更多更好的见解需要大家学习,且学以致用。

了解完苏轼的诗词风格,接下来着重谈谈苏轼的这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定风波为词牌名,而定风波又名“卷春空”“定风波令”“”醉琼枝”“定风流”等。

苏轼这首词,全篇流畅优美,是真正透露苏轼本性转变的一首词

这首词全词以苏轼和朋友在野外途中偶遇一场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来展开描写,从简单中看到复杂,从淳朴中看到深意,从寻常之处看到其独特,这首词还表现出苏轼的胸襟旷达,不拘一格,不受思维控制的影响,不受外界的控制,旷达的胸襟才是我们深爱苏轼的理由之一。

因为很多人普遍都比较喜欢生性旷达之人,认为此类人易处,易沟通,还有许多共同之语可以言表。由此可见,生性旷达是一个人后天养成的一种独特魅力,此魅力独特而风趣,是很多人喜欢的一种风格,也是很多人追求且达不到的一种风格。

而此种风格恰巧安装在了苏轼身上,且体现在苏轼的词中,让人每读一句,就见到一片天空,一望无际的海洋,让身形在空中飞翔,让心在海中漂流。

苏轼这首词,全篇流畅优美,是真正透露苏轼本性转变的一首词


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之前,先回忆一下其内容。

我们一段一段来看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苏轼作此首词,说是在三月七日这一天,在沙湖道上遇到了一场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下了一场雨,都感觉自己很狼狈,只有苏轼不觉得自己狼狈不堪,过了一会天放晴之后,就做了这首词。

这部分说道苏轼一行人遇雨,同行人感觉到狼狈 只有苏轼不这么觉得,而且在天放晴之后,就做了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我们应注意到的两个点是:同行之人皆感狼狈,唯独苏轼不觉;天放晴,就作这首词。

从朋友一行人觉得狼狈,唯苏轼不这么看,我们就应该想想苏轼为什么不这么看待呢?因为下雨本是大自然的规律,就像《水调歌头》中苏轼所作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一样,是自然的规律和人类社会的规律,当你觉得狼狈时,就产生了一种厌恶之心,心生为何好端端的心情,全是遇到一场糟糕的雨而破坏了。

苏轼这首词,全篇流畅优美,是真正透露苏轼本性转变的一首词

唯独苏轼不这么觉得,正是因为苏轼已经对人世间的贫贱、穷富已经有了一种超常的看法和想法,这些转变也和他被贬黄州,致使苏轼性情转变有关。

还有一处信息点则是,天一放晴,苏轼就作了这首词,可见苏轼文学功底丰厚,其创作能力独居一格,能准确快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让感受融于此刻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这句话告诉我们面对突然而来的事情上,不要害怕,而要从容应对。不仅不要害怕,还要试着唱着歌去度过,且行且歌,就算只有一点点微妙的希望哪有如何,这都是小事情没有什么可怕的。事情过去之后我们照样可以活的更加自在,更加自由。

不正是这样吗?人或许被突如其来的意外而恐惧,但面对这些事情,我们该做的不是害怕,而是想应对的办法,即一种开放且有所保留的处世态度,也是为人生活之道,毕竟生活磨难重重,要事无巨细的对待,最终会累垮自己。

即便事后,我们身无分文,所剩无几,仅凭一件蓑衣也足以过人生,这件蓑衣便是指我们心中仅存的那份坚持和毅力。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然,生活中其他一些有转机的事,会让我们春风拂面,获得新生,虽然会感觉到有点冷意,毕竟春风拂面,自然暖意大过冷意。我们也会看到大自然的微笑,也能看见太阳的光明,自然最终也会见到这世界上最美的微笑。

当我们回过头看看自己所经历的一些事情之后,不管它是好的还是坏的,这些经历就像天气一样,不管是风雨还是放晴,我们也能看到一件事情的两面性,即便看不到多面性,但两面性,已经足够我们从容面对了。

苏轼这首词,全篇流畅优美,是真正透露苏轼本性转变的一首词

转转折折,苏轼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实在告诉我们一种处世的为人之道,虽为一首可读性极强的词,虽为一首千古名篇,但每个人读到这首词的时候,就一定要有自我觉醒和自我警醒的意识。自我觉醒的是即能看到这首词隐含的个人所理解的独特意义,毕竟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当自我觉醒融会贯通的时候,才可以真正读懂了这首词;自我警醒的是,我们会遇到许多不容易的事情,还会突然一道一些不可预测的事情,而警醒真正的一种含义可以为我们知道,并且我们在准备,且我们知道而知道,才能处世有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旷达   蓑衣   两面性   全篇   雨具   美文   狼狈   本性   诗词   春风   流畅   优美   害怕   清新   独特   思维   事情   风格   自我   感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