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成为必读的诗人

诺贝尔文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8日19时正式揭晓,来自美国的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获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意般的声音,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

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uck),是美国当代著名女诗人,美国桂冠诗人(2003-2004),曾获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界奖、波林根奖等。


202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成为必读的诗人

202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可以联系删除)


格丽克的诗长于对心理隐微之处的把握,早期作品具有很强的自传性,后来的作品则通过人神对质,以及对神话人物的心理分析,导向人的存在根本问题,爱、死亡、生命、毁灭。自《阿勒山》开始,她的每部诗集都是精巧的织体,可作为一首长诗或一部组诗。从《阿勒山》和《野鸢尾》开始,格丽克成了“必读的诗人”。
她的诗集《沉默的经典·月光的合金》,翻译这部作品的译者柳向阳在其推荐序中写到:
最初读到露易丝·格丽克是震惊,仅仅两行诗,就已经让他震惊不已——震惊于她的疼痛。


我要告诉你件事情:每天
人都在死亡。而这只是个开头。


她的诗许多都是关于生、死、爱、性有关,但死亡位居核心地位。
就像译者柳向阳最初读到的那两句诗一样:“我要告诉你件事情:每天,人都在死亡。而这只是个开头”。
死亡确实是许多人惧怕的,同时也是不可避免的,而这种惧怕同时又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人类永恒的主题。

202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成为必读的诗人


余华说过,死亡是你走完了属于你自己的那段时间。你的时间走完了,说明你的人生也就走完了,每个人走完的时间不一样,度过的时间不一样,只要这个时间一到,那这个人就会永远不再拥有属于他的时间。
译者柳向阳从2006年开始阅读和翻译格丽克的诗,快翻译十年。如今,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才被世人所熟知。
我们看看她的代表作《野鸢尾》:
在我苦难的尽头
有一扇门。

听我说完:那被你称为死亡的
我还记得。

头顶上,喧闹,松树的枝杈晃动不定。
然后空无。微弱的阳光
在干燥的地面上摇曳。

当知觉
埋在黑暗的泥土里,
幸存也令人恐怖。

那时突然结束了:你所惧怕的,作为
一个灵魂却不能
讲话,突然结束了,僵硬的土地
略微弯曲。那被我认作是鸟儿的,
冲入矮灌木丛。

你,如今不记得
从另一个世界到来的跋涉,
我告诉你我又能讲话了:一切
从遗忘中返回的,返回
去发现一个声音:

从我生命的核心,涌起
巨大的喷泉,湛蓝色
投影在蔚蓝的海水上。
这首诗,也是围绕死亡去写,就像刚开始写的两句话:“在我苦难的尽头,有一扇门”。

202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成为必读的诗人


这句话乍一读反应不过来,好像说得是只有格丽克有一扇门,而其他人没有。
读完好好一想,才觉得我们每个人苦难的尽头都有一扇门,只是不知道这门什么时候打开,要怎么打开,打开这扇门是不是意味着苦难就结束了呢?
打开一扇门,意味着要关上一扇门,打开的是结束困难的死亡之门,关上的就是那无尽且漫长的困难之门。
我们再看看下面的诗句:
听我说完:那被你称为死亡的
我还记得。
头顶上,喧闹,松树的枝杈晃动不定。
然后空无。微弱的阳光
在干燥的地面上摇曳。
当知觉
埋在黑暗的泥土里,
幸存也令人恐怖。
听诗人格丽克说完,那个被每个人口口声声称作死亡的口头语,每个人都记得,只是不愿去面对,不愿去直接接受。
死亡是绝望,躺在地面,看着头顶上,回忆脑海中昔日的喧嚣,回忆摇摆,头顶上的树枝也在摇摆不定。
然后,感到周围一切空荡荡,就像世界已经抛弃你那样,你用力去抓,却什么也抓不住,你努力回想,却什么也记不起,你努力感知身边的一切,却发现越来越微弱。
即使平日里觉得阳光刺眼不能直视,而在此时,光已变得微弱,不再刺眼,感受不到昔日温暖。当微弱的光在干燥地面摇拽时,实实在在,不能摇拽的是每个人心中的那份执念。

202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成为必读的诗人


当你感受不到阳光,感受不到外面的一切,你的身体被土壤永久与世界隔离,再回头想想,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有多么恐怖。
死亡是每个人避不开的话题,同时死亡也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
那时突然结束了:你所惧怕的,作为
一个灵魂却不能
讲话,突然结束了,僵硬的土地
略微弯曲。那被我认作是鸟儿的,
冲入矮灌木丛。
虽然人害怕,你能感觉到死亡的恐惧,但是你的灵魂,也就是你的内心说不出一句话,就算你心里有想说的千千万万句,可在那一刻,你一句都说不出,突然一切就结束了。
僵硬的土地和你身体亲密接触,土壤的湿气渗透你的身体,当你的身体再也无法发散出体温,你就会成为土壤的一部分,这不就应了那句话,人,到最后都会是“尘归尘,土归土”。
再看看《野鸢尾》这首诗最后的几句诗:
你,如今不记得
从另一个世界到来的跋涉,
我告诉你我又能讲话了:一切
从遗忘中返回的,返回
去发现一个声音:
从我生命的核心,涌起
巨大的喷泉,湛蓝色
投影在蔚蓝的海水上。
死亡的躯体当然不记得以前的种种,当死亡来临之际,就像是我们当初对生的渴望那样,会从另一个世界托梦给亲人那样,能听到你的声音,能看到你的模样,但始终都在模糊中度过。

202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成为必读的诗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可以联系删除


人最终都会死亡,可是人对生命的渴望也没有断过,就像回忆,回忆告诉你,你不再拥有回忆,而是永远的停格。
就像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说到了回忆就是将生命再走一遍。
好了,关于格丽克和她的诗,我们就说到这儿。
《野鸢尾》是格丽克的代表作,我们只通过表层的一两首,是无法去体会格丽克对“生、死、爱、性”的细微刻画,愿大家都可以去读读那本《沉默的经典:月光的合金》。

#2020诺贝尔文学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诺贝尔   诗人   枝杈   鸢尾   美国   僵硬   美文   土壤   微弱   苦难   声音   身体   生命   阳光   时间   世界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