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钟繇(151-230)三国魏书家,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三国时期魏国重臣,著名书法家。

钟繇相貌不凡,聪慧过人。举孝廉出身,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主要的工作是在皇帝和尚书令之间公事处理的往来传达,能自由出入禁中的外官,能接触到众多朝廷机要,地位很重要),协助汉献帝东归洛阳,册封东武亭侯。


得到丞相曹操信任,出任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累迁前军师。曹操受封魏王,出任魏国大理卿,迁相国。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曹丕在为魏太子时,赏赐给钟繇“五熟釜”(和现在的鸳鸯锅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釜上铭刻文字说:“堂堂魏国作汉室屏障。可作相国的人惟有钟繇,实在像心脏脊骨一样重要,整夜毕恭毕敬,不知怎样安处,您是百官的师长,记在这里以为众人的楷模。”


文帝即位,改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转平阳乡侯!

黄初三年(222年),代贾诩为太尉,转封平阳乡侯,位列三公。曹丕在一次退朝后对旁人说:“华歆,王朗,钟繇都是一时的伟人,后世大概难以为继了!”

明帝时封定陵侯,迁太傅。人称“钟太傅”,太和四年(230年),卒谥成侯。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钟繇一生为官,一步步走向人生顶点,虽有起落,并不影响钟繇地位,名望和书法成就!钟繇不单在政治上取得巨大成就(谋助献帝,稳定关右,大败郭援,充实人口,供给粮草),在书法上更是少有匹敌:后世尊为“楷书鼻祖”,与书圣王羲之并称“钟王”,和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钟繇工书法,书学曹喜、刘德昇、蔡邕。他博取众长,擅长隶书、楷书、行书。对书法的章法和结体有深入周密的研究。

其书法的艺术特点是:巧趣精细,茂密幽深,自然天成,无雕琢气。其楷书笔法和结体上带有浓厚的隶书气息,风格古朴,被历代奉为楷模。所作秀美典雅,幽深无际。被北宋《宣和书谱》誉为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的发展,他所处的正是隶楷错变的时代,正如元袁裒《总论书家》所谓:“汉魏以降,书虽不同,大抵皆有分隶余风,故其体质高古。”因此在他的真书中也带有浓厚的隶意。他的小楷体势微扁,行间茂密,点画厚重,笔法清劲,醇古简静,富有一种自然质朴的意味。也正因为时代的因素,钟繇入古出新,加速了字体楷化的流行,再加上钟繇的政治地位对当时天下的影响,其楷书的影响力也就更大了!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云:“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南朝庾肩吾评为“上品之上”。

虞世南云:“钟太傅师资德昇,驰骛曹、蔡,仿学而致一体,真楷独得精妍”。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唐朝张怀瓘《书断》评曰:“太傅虽习曹、蔡隶法,艺过于师,青出于蓝,独探神妙。”又云“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又云:“元常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评其书为“神品”。

《书法正传》云:“钟繇书法,高古纯朴,超妙入神。”

郑元祜云:“元常《荐季直表》,其法度与《戎辂表》无少异,汉季楷法全是隶,其古雅可见,于后二王为翰墨宗匠,顾岂能外此哉!”

钟繇书法真迹未传下来,古临本有《荐季直表》,刻帖有《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等。相传魏《上尊号碑》、《受禅表碑》亦为钟繇所书。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宣示表》是钟繇书法的代表作品,流传的刻本传为王羲之所临,此帖字形略扁,法度严密,带有晋以后书法风格,可能为晋人临写所致。《宣示表》收入《淳化阁帖》、《大观帖》等丛帖中。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部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王羲之临本在北宋时期藏于内府,刻本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徽宗时再收入《大观帖》。王羲之临本,则在南宋末年归藏贾似道。贾氏十分珍爱此表,命门客廖莹中、名工王用和摹刻上石,并在刻石正面镌有贾似道印记和悦生葫芦印章,刻石精妙绝伦。贾似道刻《宣示表》是单刻帖。它不但是单刻《宣示表》中声名最为显赫的刻本,也是目前仅存的宋代《宣示表》单刻帖刻石之一。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贾似道死后,王羲之临写的《宣示表》不知下落,但宋代刻帖原石却被深埋于杭州贾氏旧宅的地下,得以保存。相传明代晚期,有人从杭州贾氏旧宅的地下,将这方珍贵的宋代刻帖原石挖出。《宣示表》原石出土后,清代画家金农在背面刻写了题跋。并评价道:“清瘦如玉,姿趣横生,绝无平生古肥之诮”。有意思的是,金农在题跋中,说好友汪援鹑如果知道此石,定以“明珠一箪,黄金十饼”交换。之后,果然,汪援鹑以半顷湖田换到此石。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从清代自民国,它曾先后辗转于多人之手。桐华馆主人金德舆、赵魏、张廷济均收藏过此石。清代金石家张廷济在背面刻写了题记。民国初,此石归镇江陈渭泉收藏。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宣示表》,无款,小楷,共十八行,298个字,是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奏文,内容是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该表所表是钟繇向皇帝曹丕提建议,通过文笔“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敢不自量。窃致愚虑”……“退思鄙浅。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可以看出,钟繇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心态。建议提的好,被接纳,可以加官进爵;提的不好,轻则被训斥,甚至丢官都有可能。真是伴君如伴虎!也能通过严谨的结构反映钟繇的心态!令人不觉想起李密的《陈情表》。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钟繇行文至“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说的有理有据,表明了自己的拳拳之心,为官之道的智慧很高!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表文结尾“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说的很是自谦,不知能不能被采纳,全靠皇帝圣断!表文不亲自上呈,由回避了直面的尴尬,进退有度把握的非常好!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 相传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了侄子王羲之,王羲之传给了王修。王修早逝,随葬进棺,入土为安,真迹从此消失。

《宣示表》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贺捷表》又名《戎路表》、《戎辂表》,是钟繇书法中最具有特色的作品,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钟繇六十八岁时写。内容为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此系最能代表钟书面貌的一帖。《宣和书谱》说:“楷法今之正书也,钟繇《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钟繇的书法,是较可靠的传世文人书中最早的作品。此书保留许多隶书笔意,是隶楷递变过程中的书体。其字尚未脱尽隶书笔意,但已属楷体。钟繇的字以书写自然,风格古朴,以及章法结字的茂密幽深著称。《贺捷表》有《郁冈斋》帖本。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贺捷表》释文:

臣繇言:戎路兼行,履险冒寒。臣以无任,不获扈从,企仰悬情,无有宁舍。即日长史逮充宣大令,命知征南将军运田单之奇,厉愤怒之众,与徐晃同势,并力扑讨。表里俱进,应期克捷,馘灭凶逆。贼帅关羽,已被矢刃。傅方反覆,胡修背恩,天道祸淫,不终厥命。奉闻嘉憙,喜不自胜。望路载笑,踊跃逸豫。臣不胜欣庆,谨拜表因便宜上闻。臣繇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建安廿四年闰月九日,南蕃东武亭侯臣繇上。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通过《贺捷表》能让我们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关羽”被后人奉为“武圣”,和“文圣”孔子具有同等地位,道教将关羽奉为“关圣帝君”,即人们常说的“关帝”,例代帝王对“关公”不断加封!钟繇称关羽为“贼帅”,具有很明显的政治立场!

此帖结体和笔法与《宣示表》有很大不同,笔法明显的跳荡起来,下笔干脆利落,笔速加快,行笔流利,收笔毫无顾忌,钟繇的欢喜心情在笔墨里飞扬起来,结体多取斜势,很有手舞足蹈之感!想来曹操看到此帖,也会心中大快吧!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荐季直表》是钟繇书于魏黄初二年(221),书时钟繇已七十高龄。此表内容为推荐旧臣关内侯季直的表奏。 此帖或为唐人根据原本所摹,或为伪托,但应属“伪好物”。由于它具有钟书的基本特征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故得到书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荐季直表内容为向已称帝的曹丕推荐旧臣季直的表奏。季直在关中时曾为曹魏政权的建立立过大功。罢官以后生活困难,钟繇说他身体尚健,请求给他一官半职,使他继续为国效力,也解决当前的困难。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通过《荐季直表》可以感受到钟繇拔刀相助的侠士之风!钟繇言辞恳切,既为季直,又为国家着想,一片拳拳之心,跳动在笔墨间!不知曹丕看到此文做何感想,不知季直是否如愿做官,季直感激钟繇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吧!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其笔画、结字都极其自然,字形扁而不矮,点画厚重内劲,笔法清遒果断,醇古简静有得道之逸气,飘散山外!章法错落,疏密自然,天真质朴的意趣充盈整帖。如有春风敷面之感!梁武帝等所说“云鹤游天”,“群鸿戏海”以及“行间茂密”,是深识此书者!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力命表》钟繇所书的小楷法帖,文凡八行。真迹久佚,仅有刻本传世。见于《伪星凤楼》、《泼墨斋》等从帖中。

臣繇言:臣力命之用,以无所立,帷幄之谋,而又愚耄。圣恩低徊,待以殊礼。天下始定,帅土欣戴。唯有江东,当少留思;既与上公,同见访问。昨宴见复蒙逮及,虽缘诏令,陈其愚心,而臣所怀造膝之事,昔先帝尝以事及臣,遣侍中王粲、杜袭就问臣。臣所怀未尽,冀益丝发,乞使侍中与臣议之,臣不胜愚,款慺慺之情,谨表以闻。臣繇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力命表》古雅妍美,下笔轻盈飘逸,结体舒朗,笔力饱满,行笔细腻精致,字体基本脱离字形微扁的特征,更趋于方正!楷书的演变更加成熟!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此表传为王羲之临本,和《乐毅论》《黄庭经》有相通之处!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墓田丙舍帖》,视为钟书法帖,宋米芾《书史》谓右军暮年所书。今刻入汇帖者,均称王羲之临、钟繇书,小楷六行,共七十字。元赵孟頫《兰亭十三跋》谓其与《兰亭帖》绝相似。 

《墓田丙舍帖》用笔温润娴雅,结体遒健,字体精密秀逸,不乏古意,点画生动流转,兼有行书笔意,饶有天趣,乃善书之绝妙。下笔停顿的节奏感已和王羲之的小楷没有太大区别。后人学书,多取法乎此!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墓田丙舍帖》释文:

墓田丙舍,欲使一孙于城西,一孙于都尉府,此繇家之嫡正之良者也,兄弟共哀异之。哀怀伤切,都尉文岱自取□痛,贤兄慈笃,情无有已,一门同恤,助以悽怆,如何!

通过此帖能看出钟繇的心情:钟家有后人正良,颇感欣慰;兄弟有异,疑为不和,令人哀伤悽怆。字之干断坚硬,心之温柔绵软,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觉字之妙,心之真!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还示表》(宋拓) 传为王羲之临钟繇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还示表》释文: 繇白昨疏还示,知忧虞复深,遂积疾苦,何乃尔耶。盖张乐于洞庭之野鸟,值而高翔,鱼闻而深潜,岂丝磬之响,云英之奏,非耶此所爱有殊,所乐乃异,君能审己,而恕物则常,无所结滞矣,繇白!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还示表》已经少了古朴天真,多了结体精严,楷书的的法度已接近完备了!

《淳化阁帖-历代名臣法帖第二》中钟繇还有《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得长风帖》等!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白骑帖》释文:白骑遂内书,不俟车驾,计吴人权道,情怀急切。当以时月待取伏罪之言,盖不以疑相府小缘心吞若八九。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常患帖》释文:弟常患羸顿,遇寒进口物多少。新妇动止仰人。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雪寒帖》释文:十二日繇白:雪寒想胜常。得张侯书,贤从帷帐之悼,甚哀伤不可言。疾患自宜量力,不复具。繇白。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学书漫谈》之“楷书之祖”钟繇

《得长风帖》释文:得长风书,灵柩幽隔卅年,心想平昔,痛慕崩绝,岂可居处?抽裂不能自胜!谢书,已具日安厝,即其情事长毕,奈何!松等陨恸,哀情顿泄,亦难可言!郗还未卜,聊示及。中郎相忧不去心,感远怀近,增伤惋。每见范母子哀号,使人情悲!

钟繇在书法上取得极大成就,一方面他能适应时代潮流,善于学习民间出现的新书体;另一方面他勤奋学习,善于思考与钻研。

羊欣《笔阵图》有载:“元常少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遂与魏太祖、邯郸淳、韦诞等议用笔。繇乃问蔡伯喈笔法于韦诞,诞惜不与。乃自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之。由是繇笔更妙。繇精思学书,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书象之。”

钟繇学书的勤奋有目共睹,一拜师求教,二多和别人探讨研究相互学习,三时刻挂心勤思苦想,四善于向生活里并及时积累经验!甚至为了求的笔法之精华不惜自伤身体,也不怕背负盗掘坟墓的骂名,也可以说练书法练的走火入魔了!

钟繇尝自称:“吾精思书学三十年,坐与入语,以指就座边数步之地书之,卧则书于寝具,具为之穿。” 

功夫不负有心人,只有不断的练习,操练,永无止境!这个世界上没有天才,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努力练就自己,并发挥自己才能的人,成为别人认为的“天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楷书   魏国   王羲之   真书   刻本   小楷   太傅   古雅   法度   死罪   笔法   隶书   幽深   茂密   美文   书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