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之中的“金蝉脱壳”


兵法之中的“金蝉脱壳”

从《孙子兵法》演义出来的《三十六计》之中与动物、昆虫等存在内在关联的计谋有: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等。

兵法之中的“金蝉脱壳”

由此可知动物界不乏出色的军事家和谋略家,像我们耳熟能详的上述三十六计之中的金蝉脱壳、混水摸鱼等等,这可不是我们的专利,动物们早就掌握了三十六计的精髓,并将它们运用的灵活自如。

例如三十六计的金蝉脱壳,就是要我们在认知这个众生万物世界的时候,要有“避开表象”的思维模式,才有可能获得“窥探本质”的智慧!

兵法之中的“金蝉脱壳”

三十六计》之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指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逃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其原来正文为:“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兵法之中的“金蝉脱壳”

其中的“巽而止蛊”语出《易经·蛊》卦。蛊,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巽下艮上)。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为刚,为阳卦;巽为风为柔,为阴势。故“蛊”的卦象是“刚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静,风行于山下,事可顺当。又,艮在上卦,为静;巽为下卦,为谦逊,故说“谦虚沉静”,“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

其计谋在实施时,要求保存阵地的原形,造成还在原地防守的气势,才能够使友军不怀疑,使敌人也不敢贸然进犯。在敌人迷惑不解时,隐蔽地转移主力。

兵法之中的“金蝉脱壳”

在著名的三国之争中,诸葛亮最后一次撤军,其实就是“金蝉脱壳”之计的经典范例!

关于这个问题,当时许多传记都有正面或侧面记载。比如,《诸葛亮传》中这样写到: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所处,曰:“天下奇才也!”

兵法之中的“金蝉脱壳”

司马懿的这句感叹,诸位读者大德们恐怕不能陌生。从这则记载中,关于诸葛亮之退军,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首先,“及军退”,说明是诸葛亮先退军,接着司马懿才得知诸葛亮退军,进一步暗示,诸葛亮在退军前后,可能十分隐蔽,以致魏国探报竟完全没有察觉,否则司马懿如何会在知道诸葛亮决意退军的情况下,不早做打算呢。

兵法之中的“金蝉脱壳”

其二,“宣王案行其营垒所处”这九个字,说明诸葛亮退军以后,司马懿并没有全力追击,而是先到了诸葛亮大营中参观。司马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此时行动非常谨慎,究其谨慎之缘由,也无非是他此时还不知道诸葛亮已经不行了,而且,他原来在诸葛亮手上吃过大亏。


兵法之中的“金蝉脱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金蝉脱壳   魏国   易经   孙子兵法   营垒   天下大治   成虫   顺当   高山   混水摸鱼   计谋   兵法   美文   沉静   谨慎   敌人   动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