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国学》读后感


《我看国学》读后感

近期旅居杭州湾智慧谷,常常于文涛书苑读书,大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除了个人的藏书外,一些社区的图书馆好像没有什么书、适合个人口味的书可读了,于无聊之际,在文涛书苑翻找出一本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又一次来读!又一次读了其中之一、王小波的杂文随笔《我看国学》!王小波已经离开我们很多年了,但他的语言文字,我们依然还是在读,这个大概就是文化的生命力,这个大概就是国学的魅力吧!

《我看国学》读后感

这个辛丑年六月十二日,这位豫南决水之滨的“史河无我居士”,于《我的青花我的瓷》之个人杂文随笔文集中,随缘而写下这篇短文《﹤我看国学>读后感》,仅仅只是表达一下个人的对此文之看法,以及对王小波先生的致敬!也是一位国学爱好者的个人管窥之见吧!

《我看国学》读后感

有许多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与理性科学的精神背道而驰的,这其中仿佛也包括了王小波先生。他们认为因为古代的哲学家们,去过分关注了精神的体验,从而就忽略了证明的过程。

《我看国学》读后感

本人认为王小波先生对国学的见解,应该是、抑或是赞同,如李泽厚先生所言,“先秦各家为寻求当时社会大变动的出路而授徒立说,使得从商周巫史文化中解放出来的理性,没有走向闲暇从容的抽象思辩之路(如希腊),也没有沉入厌弃人世的追求解脱之途(如印度),而是执著于人间世道的实用探求。”

《我看国学》读后感

从而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因而缺乏了一种对智慧追求的热情。如前所述,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有重实用的倾向,提倡学以致用,好像没有实用处的学问,都不能够叫学问。李泽厚先生有个著名的三大假设,其一就是凡人都爱智慧,他也非常推崇西方的追求客观真理的科学态度,即“追求智慧与利益无干”。

《我看国学》读后感

但是东方的智慧是一种清醒冷静而又温情脉脉的中庸心理:贵领悟,轻逻辑,重经验,好历史,反对冒险,轻视创新,无疑,这给我们在追求智慧的道路上埋下了悲剧性的伏笔,“咱们中国国家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出不了自然科学家。”这些论点自有其合理的成分,中国传统思想是以儒家为核心,儒家讲究仁、礼,讲究天人合一,它基本上是以心理的情感为原则构建了它的伦理学和世界观,这种智慧是审美型的,更重视整体性的模糊的直观把握、领悟和体验,而不注重知性逻辑的清晰,这些见解,正如鲁迅先生对国医的认识,有相似之处啊!

《我看国学》读后感

总之认为,国学所研究和强调的中国传统文化,无疑与现代科学的精神相抵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追求真理的实践历程。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道德修养,不应该成为被耻笑的缘起,国学更加不应该是被庸俗化、实用化而误读!更加不能担起中国历史和现实自然科学落后的全部责任,一切都要客观、历史地去具体分析。

《我看国学》读后感

正如王小波先生在《我看国学》一文中,提到的劳动人民创造了豆腐一说,同样可以用来佐证,华夏之民众于社会以及自然科学,同样具有伟大复兴的创造力!

相传豆腐是公元前164年的时候,汉高祖刘邦的孙子_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许多文献中也提到过刘安为豆腐的鼻祖。刘安建都寿春,即今安徽寿县,同时也是我们回族许氏的祖籍之一。

《我看国学》读后感

相传,刘安无心过问政事,他梦想长生不老,急于寻求灵丹妙药,于是重金招纳前方术士于八公山为门客,把当时很有名的苏非、李尚、左吴、田由、晋昌、雷被、毛被、伍被等八人都收入麾下,号称“八公”。

《我看国学》读后感

他们在山上谈论仙道,著书炼丹。他们用山中的清泉水来磨制豆汁,以用黄豆和盐卤炼丹。不料刘安渴求的灵丹妙药未能如愿以偿,而黄豆和盐卤加工后却起了化学反应,刘安与方士们经过反复试验,使豆乳凝聚在一起,变成了细腻可口听豆腐了。他们当时给豆腐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_菽乳,后来改名为豆腐。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豆腐。

《我看国学》读后感

后来豆腐由唐代鉴真和尚,在公元757年把制作方式传入了日本,但是现在并没有文献史书来证明在唐朝的时候,日本就已经开始吃上了豆腐。在十四世纪的时候,日本文献中多次出现了“唐腐”、“唐布”一词。1489年才出现在日本的文献当中,有了豆腐一词的记载。在十七世纪时,大阪曾谷川本写了一部名为《豆腐百珍》的食谱,书中介绍了豆腐的一百多种做法。

《我看国学》读后感

豆腐在宋朝的时候传入了朝鲜,19世纪初才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已成为主要食物之一。我国到了宋朝的时候豆腐成为了我们生活中重要的食物。南宋诗人陆游记载了苏东坡喜欢吃蜜饯豆腐面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记录了京城临安酒铺卖豆腐脑和煎豆腐。

《我看国学》读后感

豆腐的价格一直很平民,豆腐是由豆制品做成,制作成本低廉,营养价值高,尤其富含了丰富的蛋白质,卵磷脂、食物纤维、维他命、矿物质等,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豆腐至今也有两千年的历史了,豆腐的烹饪方法更是五花八门。

《我看国学》读后感

在清朝的时候,因为许多地方缺少石膏,经济困难购买不起石膏,成为了做豆腐最大的问题。那个时期有三种方式来进行豆腐的制作,第一种方法:农民们使用石膏沉淀法来进行制作豆腐。靠人畜作动力用石磨将豆子磨成豆浆,用自织的土棉布来进行过滤,很多贫穷的农民没有棉布来进行过滤,只能省去这个步骤。做成的豆腐里面含有豆腐渣,比较粗糙,只能在磨豆浆的时候尽量把豆子磨的更细腻一点。豆腐的口感也就稍微细腻一些,使口感相对来说稍微好一点。这也是人们俗称的懒豆腐。

《我看国学》读后感

第二种方法:草木灰水沉淀法,也是因为缺少石膏,又没有银钱来进行购买石膏农民所使用的方式。将干草烧制后,留下的灰粉用清水浸泡后,利用沉淀后的清亮灰液。俗称为“灰水”。

《我看国学》读后感

这种方法用灰水代替了传统的石膏,制作方式与传统做法相同。磨好豆子后,把磨耗的豆子煮成豆浆。过滤杂质后,用灰粉进行点豆腐。压制成型,豆腐就做好了。

第三种方法:石灰沉淀法,用水和豆子磨成米浆状,放于锅内加热后加入石灰水,慢慢熬制搅拌,熬成粘稠状后熄火。到现在人们也还常说一句民谚:“卖豆腐的见不得卖石灰的。”

在豫南决水之流域有一句歇后语,说“和尚不吃豆腐_怪哉(斋)”,因为豆腐富含植物蛋白,为食素者们的佳品!另有一句俗语“贵人吃贵物穷人吃豆腐”可想而知,豆腐对于当时老百姓的重要性。豆腐历史悠久典故繁,品种也很多。

《我看国学》读后感

可以与很多的食材一起烹饪,豆腐的附加产品种类也非常丰富。干的有豆皮、豆腐皮、豆腐干、干丝、千张、豆腐泡、素鸡,豆干里还有五香豆干、白豆干等,液态的有豆浆,半液态的有豆花、豆腐脑。当然了,各地叫法也不同,在不同地区豆腐以及附属产品味道也会有所不同。

从上述王小波先生于《我看国学》一文中,提到的区区豆腐一事,以及豆腐的实际的发明创造及传播,也同样可以佐证国学之博大精深,也同样可以佐证华夏之人文光辉,曾经普照众生万物世界!

《我看国学》读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国学   儒家   盐卤   豆腐脑   灵丹妙药   佐证   读后感   日本   豆子   石膏   豆浆   美文   豆腐   中国传统文化   文献   智慧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