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象鼻山记



游象鼻山记

王立新

自古以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就像仙境一般。到桂林去旅游的人,都会对漓江和阳江汇合处的象鼻山留下深刻的印像,整座山就像一头大象站在江边,伸长脖子在吸水,独特而又神奇。

相传,这象鼻山是天上的神象变化成的。原来,这只象是为天帝驮宝瓶的神象。有一年,天帝出来巡猎,带着浩浩荡荡的仪仗,一百只大象、几百匹天马、几十辆神车,从山青水秀的桂林经过。天帝的大队人马践踏了大片的田园,花草庄稼被蹂躏,猪马牛羊被屠杀,美丽的桂林赤地千里,一片悲惨景像。一只大象由于过度疲劳,病倒在路边。天帝看它奄奄一息,撇下它,带着其它兵马走了。正当大象生命垂危的时候,一对名叫向公向婆的老人搭救了它。在向公向婆的照料下,大象很快恢复了健康。为了报答老人的救命之恩,大象特地赶到田地为向公和农民们耕地下种,并且发誓不归天。农民们都跑来感谢大象对他们的帮助。


游象鼻山记


游象鼻山记


游象鼻山记

天帝因为仪仗中缺少了一只大象,队形很不雅观,就命令象奴回桂林去寻找生病的神象。象奴来到桂林,看到大象正在为农民耕田,就斥责它丢失了天神的身份和脸面。大象说:“难道你、我和天帝只能吃农民种的粮食,而不能为他们做点事吗?我是绝不再回去为天帝当奴隶了。”天帝听说神象不肯归天,就带着天兵天将前来捉象。大象举起长鼻英勇自卫,与天兵天将激战了三天三夜,遍体鳞伤,累得精疲力尽,但是大象仍然不屈不挠,没有停止战斗。天帝看到大象如此勇猛,硬捉会损失过多的天兵天将,就想了一个狠毒的计策。他对大象说:“你是一员猛将,我很喜欢你,就放你投生去吧。”说完,就带着天兵天将撤回天上去了。大象听信了天帝的话,完全丧失了戒备。于是,它走到漓江边饮水解渴。正当它垂下长长的鼻子吸水时,天帝悄悄走到它的身后,把手中的长剑狠狠地刺进了大象的身体,由于用力过猛,象背上只留下了短短的剑柄。大象虽然死了,但是它并没有倒下。久而久之,神象化成了一座雄伟的象鼻山。远远望去,象鼻、象身、象尾处处分明。山上那座瓶形小塔,据说就是天帝留下的剑柄。


游象鼻山记


游象鼻山记


游象鼻山记

现在,象鼻山已经成为桂林的城徽,来桂林旅游这里是游客必然的打卡地,俨然就是桂林市的城市地理标志。

象鼻山原名漓山,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们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它坐落在桂林市中心的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形似一头巨象,象鼻和象腿之间是面积约一百五十平米的圆洞,江水穿洞而过,如明月浮水。坐落西岸的象山水月与漓江东岸的穿月岩相对,一挂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象鼻山以神奇著称。其神奇,首先是形神毕似,其次是在鼻腿之间造就一轮临水明月,构成“象山水月”奇景的水月洞,水月洞洞口朝阳,亦名朝阳洞。但洞在水上,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所以取名水月洞,一直沿用至今。水月洞紧靠江边, 漓水流贯其间, 如水中浮月,山石垂入水中如象鼻饮水漓江, 景致极佳, 唐宋以来即为游览胜地。


游象鼻山记


游象鼻山记

象鼻山山腰南北两侧, 互相贯通,高约2米,宽5~10米,长52米,呈扁长形,原是一段不长的古地下河道,形成年代比水月洞还早,因部位恰巧在象眼处而得名象眼岩。从象山南麓沿石级可登上南眼,出象眼岩,盘山道可达山顶。北眼悬崖峭壁,无石阶可通。象眼岩南北两洞,是一对眺望风景的绝妙窗口。从左眼张望,城区楼宇街市鳞次栉比,半城山色历历在目;从右眼远眺,江波帆影, 闪烁隐现于訾洲、塔山、穿山之间。


游象鼻山记


游象鼻山记

溜达到象鼻山正面的观景台,全貌尽收眼底。

象鼻背侧是满满的石刻, 顺着路出去是桂林三花酒酒窖,整个酒窖隐藏在象山的腹中,里面黑漆漆的,靠着门口就能闻到很浓郁的醇厚的略带甜味的酒香,不知道是浓郁的酒香还是美不胜收的象鼻山水景色令我陶醉其中,我要赞美桂林象鼻山,我要高声赞美勤劳勇敢的桂林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水月   漓江   象山   天兵天将   浮水   酒窖   仪仗   天帝   酒香   朝阳   江边   美文   大象   明月   神奇   农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