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会仁:每一个他乡游子都有一个“疼痛”的故乡

丁会仁:每一个他乡游子都有一个“疼痛”的故乡



  文学是有故乡的,我的故乡在江西鄱阳湖畔的一个小乡村丁家村,乡村不大,几十户人家,一出村往西就是一望无际的鄱阳湖,龙潭坝圩堤拦截后就成了内湖,我们习惯性的称为“猪的湖”,从高空俯瞰形象逼真为一头猪。村庄的北边是岭背沈家村,大家习惯叫俗名“红土堪”,他们村的人是很讨厌这个名字,我们也很少提及这个名称。村口往东可以通往官山村,那里有大沙二中初中,我的初中生活就是在那儿度过的,那里还有一个供销社,我们经常去买东西的地方。村口往南是黄香垅村,黄香垅村又分为上黄香垅村和下黄香垅村,我们整个村委会的名称黄香村委会大概与这个村庄有关,以前叫黄香大队,大队书记就是我们丁家村的人,我要讲述的故事就从土改时开始说起。

  “故乡是每个人的回望,文学是土地的呐喊。” 深沉厚重的土地上,那里堆积了厚厚的黄土地,那里承载着泥土的愤怒、无奈和希冀。

  丁家村的故事大部分都是父亲告诉我的,丁家村又名“黄響垅”,丁家村的土地其实很大,解放以前村里出了很多能人,一旦有钱就开始置田买地,家有良田万亩,但是实际上是不富裕的,因为那时候的土地完全靠天吃饭,为了吃饱饭,广种薄收,那时候也只是耕者有其田罢了,父亲的爷爷,我叫太公,置买了很多土地,大部分土地在靠近鄱阳湖的一大片,那里风光秀丽,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鄱阳湖,我小时侯经常经过那片土地去鄱阳湖看日落,那条路上一直建有一个亭子,方便来去的人,歇一歇脚,从亭子下去就是鄱阳湖畔,那里可以坐渡船去对岸的沈家垅村,这一片土地对父亲来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父亲曾多次提起这片土地,父亲说,土改的时候,这片土地被村里大队农委丁运祚全部给了邻村的黄香垅村,仅留下一个祖坟山归丁家村。父亲对土革时的丁家风云颇有研究,父亲说,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是1950年6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后在全国农村雨后春笋般的展开,热火朝天,直到1952年底,土改基本完成,丁家村的土地大部分被划分到别的村里了,靠近北边付家坝的所有田地给了岭背沈家村,靠近东边野溪垅的土地给了野溪垅,猪头山门口的田地全部给了猪头山村的人,丁家村的土地大部分给了别的村庄,别的村庄有很多山,却没有一个村庄把山划给丁家村,丁家村从此变成一个缺地少山的村庄,时间定格在1958年,那时的丁家村本来没有地主,因为没有雇工,不存在任何剥削,土改时硬硬的安排了一个地主指标,那时的农委会长,后来的大队书记丁运祚给了丁联辉,土改后的生死风云,人生跌宕起伏,丁联辉的故事,与四井厅一起的沉浮,历史会重墨记载,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
  

丁会仁:每一个他乡游子都有一个“疼痛”的故乡


土改之后,村里土地分田到户,人均几分左右,全部划分为一小块,因为每个地方的肥沃程度不同,村里就开始抓阄分田地,准确地说,土改之后,农村公社之前,那时的农民还是非常纯净的,绅士治乡,乡村文化根基深厚,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农生活实在是一种惬意,没有了太多的浮躁和无奈,这是农村的一段宁静时光,江西是革命的发祥地,从井冈山走来,直到“庐山风云”,中国的大地上演绎着一幕幕悲欢离合,农村更是一场场风云变幻,更多的时候是风风火火,集体经济兴起,农村公社遍地开花,共同劳动记工分吃大锅饭,农民守侯那一小片土地,在雄伟的赣北大地上,农业学大寨的时代已经悄然而至。
  历史会记下这一段日子,黄土地不仅留下了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也会让那个时代的人们,也是我的父辈们长吁一声,他们这一代,真正经过了一场又一场运动,干了一件又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事,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他们挥洒青春和汗水的舞台,对他们来说,土地就是他们的一切,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土地承载着上他们的希望,因为对他们来说,那是可以长出蔬菜和粮食的地方,那是生存的根本,我的记忆从父母的责任田开始,我对丁村的记忆最初不是那么美好,因为那是一个“吃不饱喝不足”的年代,母亲是一个伟大的要强女人,只可惜外公外婆生的太多,没有送母亲上学念书,如果那时候母亲那怕只要上过小学几年级,母亲都可能是吃公家饭的,母亲是一个聪明的人,也是一个识大局的人,母亲深知读书改变命运,母亲穷其一生,也要把我从农村供读出来,这是她的伟大之处,但在那个年代,能有口饭吃就不错,父母只供读我一个人考上了大学,兄弟姐妹中,妹妹对父母耿耿于怀,当然母亲很自责,在那个贫困的年代,有口饭吃能活下来就是幸运,我记得我的学费从初中开始,就一直是先上学后交学费,我在学校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关心,但是从来没有免过学费,如果那时候像现在一样可以免费上到初中,我家肯定是四个大学生,小妹的智商应该和我差不多,那时候家里一贫如洗,父亲是当过兵的人,凭借自己的手艺挣点零用钱,几乎什么都干过,做过厨师,去过南昌做油漆工,跟着别人去外地打金打银,做过各种手工艺,几乎样样都精通,最稳定的还是厨师,这源于他在福建当过几年兵,大部分部队时间是饮事兵,这样父亲一生喜欢了厨房的天地,也是我们的口福,只是父亲转业没有分到工作,父亲非常的失望,父亲那一批战友更是遗憾了终生,多年后父亲那一批战友聚会,都是满满的叹息,父亲说在那个年代,能活着转业就是幸运,他把青春献给了军装,他说他不后悔当了几年兵,如果他没有当兵,他会后悔一辈子,我一直以为父亲是有一种军人情结,一个例子就今年父亲让我弟弟的儿子也即他的孙子去广西去当兵,父亲心底很高兴,在他的心里那是真正的“光荣之家”,他可能有深度的部队“心节”,我不知道在他内心是不是有某种遗憾。

丁会仁:每一个他乡游子都有一个“疼痛”的故乡


  父亲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这个性格传给了我,父亲在轰轰烈烈的农村公社中,那可是一把好手,干活“一人抵二人”,年轻时的父亲高大英俊,是劳动模范的标兵,只可惜父亲从小便遭遇到爷爷奶奶的分离,爷爷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去了鄱阳县,一去不复返,奶奶也因此嫁去了瓷塘下,实际上我大伯和我父亲是他的奶奶带大的,这在农村实际上是受欺负和排齐的,如同孤儿一样,父亲是非常孤单和孤独的,从小到大都受到村里人欺负,这造成了他的性格非常胆小,父亲直到我在县城买了房安了家,才真正找到了属于他的幸福,某种意义上说,我也是受到个别人嘲讽和排齐的,从小普通话不标准,说话有点“大舌头”,但是我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大学的学习成绩都是名列前矛,这也是父母骄傲的地方,我成了邻村父母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母亲是个要强的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但穷得硬气,有骨气,母亲是一个信用极高的人,敢于和各种邪恶势力作斗争,父亲很多主见都是母亲拿主见,大字不识100个的母亲是一个极具开明之人,母亲的基因大部分都遗传给了我,或者说,我的性格大部分和母亲差不多,一个明显的例子,母亲说她的母亲也即我外婆手指是弯的,母亲自己的小母指是弯的,我的小母指也是弯的。在那个年代,父亲是一位种田的好手,是勤劳致富的佼佼者,在我记忆深处,每到干旱季节,父亲总是比人家早到田间地头,占住“车水”的码头,天还不亮就出发了,我总是睡到天亮后,母亲让我把早饭给父亲送去,路上有时侯会偷偷吃上一口,那时侯的日子,有一碗“隔夜饭”吃,那是相当的幸福和幸运!我们村有一个长辈叫丁联通,他早上能吃很多碗,当然,人是铁饭是钢,有饭吃的日子是责任田包产到户时的幸福时光。

  多年以后,我在研究为什么那时候的土改打倒了那么多的人,他们的后代又如此优秀,在各个岗位和几乎每个领域取得骄人的成绩,土改让一批乡坤消失了,乡土文化不再保存,乡村遗留下了更多的漏习,但是那些乡村能人的基因和耕读世家的精神都传给了他们的后代,他们更加努力和勤奋付出,和他们的先辈一样努力付出,在很多时侯,他们脚踏实地的付出,才换来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些通过打倒一切得来的东西也会被别人打倒一切而失去,多年后,我在写《大国企业》一书中,我对比百年企业史,发现惊人的相似,土地仍是那些土地,但土地的主人已经换了一茬又一茬。

 

丁会仁:每一个他乡游子都有一个“疼痛”的故乡


 故乡是美的,回不去的故乡,抹不掉的乡愁!

  提起故乡,往往是和童年的记忆紧紧连在一起的。童年时期的经历越是苦难,记忆就越是刻骨铭心!对故乡而言,只有离开了故乡,经历了他乡的风风雨雨,才慢慢读懂故乡,正如-个人出国,遭遇了国外的种种不如意,才知祖国的强大,才“出国更爱国”。

  我的故乡,也是如此,故乡的美好和最初的记忆总在那里,我写故乡是因为那个时代给了我触碰,那个时代整整一批人。我们都曾熟悉,我们有着共同童年,有着相似的经历,在那个年代,记忆深处似乎除了“贫穷”,还是“贫穷”,我对贫穷两个字是有痛彻经历的,我们的父辈们经历过贫穷,我们这一代也经历过饥饿,经历过营养不良,那些年,我们物质上是贪穷的,我们精神也是不是那么富有,现在回过头去看看,我们那些年的精神世界里也是贫瘠的,儿时的记忆更多的是玩泥巴,还有帮父母干活,那时候的人都是比较“拧巴”的,我记得村里一个聪明的人杏兰娘,人称有名的瓦,她如果不在农村而是在城市,也会是一个出色的能人,只是可惜了她成了一个农村人眼中“祥林嫂”式的人物,母亲对她是很敬重的,母亲说,贫穷让人变得唯利是图,也让人变得奋发图强,我会在接下来的散文随笔中记录下丁村人的故事。我们每一个回首过去,每一个经历了那个“短缺年代”的人,对粮票、布票和油票记忆犹新,那个年代处处票证时代,我清楚的记得我上初中时的煤油灯的用油都是省着用,有时候不得不买柴油,烧起来的浓烟弥漫在整个教室的上空,犹如一条长长的黑龙从桌子的昏暗的火焰上直通房顶。我整个三年的初中生活中,几乎每晩都与煤油灯陪伴在一起。
  十多年前,我读《中国在梁庄》,感概万千,农村千疮百孔,改革开放后,那时有能耐的农村人大都开始逃离农村,大部分人都涌向大城市和沿海城市,虽然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但是在城里讨生活已经变得不再是那么的艰难,丁村的人一样,年轻力壮的人都岀来混生活了,村里只留下那些老弱妇孺老幼病残,父亲说,村里很多责任田土地也大部分都荒芜了,没有多少人种田地了,有的也只是种些蔬菜供日常生活罢了,很多田地杂草丛生,也不允许种些果树,我一直说服父亲把他户口下的各个“豆腐块”田地归整一下,尽量调换在一起,然后种些多年成长的经济作物,例如芦笋、斑兰、秋葵、辣木、茶叶或茶籽油,甚至一些名贵中药材,父亲说,他去试了试,大家不愿意调换,宁愿土地荒芜着,我也只好作罢,不再有那个想法。

丁会仁:每一个他乡游子都有一个“疼痛”的故乡


  “故乡的人,老的老了,去的去了,走的走了”,故乡“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还休泪先流”,用一句诗来形容故乡是非常贴切的,“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故乡的人依然根在故乡,对远方游子而言,那里是亲情割舍不了的地方,那是生命的原点和坐标。如果没有故乡,没有故乡的维系,没有童年的回忆,没有亲情,没有了家庭,那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奋斗的动力在哪里? 很多时侯,我们每一个远方的游子找不到回家的路。

  丁村建有很多新房,但是无一例外的都是铁锁把门,只有过年前的日子才变得热闹些,远方的主人归来,村里有些人气,村里平常实住的人口越来越少了,大部分人去了县城买房,结婚娶媳妇的标配从以前的“电器三大件”演变成今天的“房子车子票子”三座大山,房子在县城必须有一套,车子至少十万左右的,彩礼“红旗飘飘”。乡村的变迁成了乡村接济城里,乡下人成了城里人,我不知道生活在县城的人是不是生活更方便些,或许是县城教育更好些,医疗更近些,也或许是攀比心理,城里人的情结,这从我母亲的经历略知一二,我母亲曾经说,她是县城里出生的,她的愿望是要在城里买房。丁村有一个老村庄,还有一个移民建村后的新村,整个老村庄里很多房屋多年失修房屋倒塌,包括那些有百年历史的“三井厅”和“四井厅”,老村房前屋后的荒草丛生,废墟笼罩,荒凉的让人陌生,就整个村庄而言,她就像一位母亲在静静的等着她的儿女们回来,或许,她也到了季节轮换的时候,她不再是一个青年,她在慢慢的老去,她在失去创造力。

  夜深人静,我在遥远的太平洋彼岸,城乡交界的结合区,我看着眼前的一幕幕路灯画面,头顶着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我看到不折腾的农村是那么的和谐,我想起了故乡和故乡的人,我想起了那片黄色的故土,虽然我有故乡,但是我没有半分故土,那里没有我半分责任田地和自留地,我曾说父亲是有土地的人,父亲的父亲也是有土地的人,父亲的父亲的父亲置买了一大片土地,只可惜到了父亲手里的土地变成了“东一块西一块”,荒草丛生,而我变成了那个城里人,非农户人,变成了无一寸土地的人,考上大学后,我的户口迁进了学校,变成了“非农户”,我的责任田也在随后的分配中被生产队取消,我的记忆深处,我对土地有深厚情结,主要想种点蔬菜,落个花生,可惜我再没有在田园书写的地方,多年以后,我发现我们这一代人,是远离了故乡,回不去故乡的那一批人。我深深记得我的童年,我喜欢故乡的夜,看看天空,数着星星入眠,更多的时候,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嘴里哼着歌给自己壮胆;我怀念屋背后的小树林,那是我天一亮就去背书的乐园,我更喜欢星空之夜,仰望星空,听远处传来的阵阵蛙叫,还有树林蝉鸣声声,脸颊迎来鄱阳湖水面吹来的阵阵微风,透出一股股草木清香的气息,徐徐吹来,那是沁人心脾的芬芳,那是诗意后的快感!

丁会仁:每一个他乡游子都有一个“疼痛”的故乡

每一个人都有故乡,每一个他乡游子都有一个“疼痛”的故乡,那是对故乡的疼爱,也是对故乡的“痛苦”,那是恨铁不成钢的“痛”,也是愁眉紧锁的“苦”,“丁村”是我的家乡,也是你的家乡,“丁村”是我的乡愁,也是你的乡愁,仿佛回到余光中的“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丁村的变迁是土改以来中国整个农村的缩影,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整个中国乡村的记事本,中国的城镇化,让农民成了市民,城市变成富有,农民变成了城里的韭菜,巨变的城市高楼拔地而起,农民迷失了方向,跟不上城市的节奏,在城里人眼里,他是乡下人,在农村人眼里他变成了他乡人,这些人只不过,城市是讨生活混口饭吃的地方,而故乡才可能是他们的灵魂。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夜以继日的辛苦付出,身在闹市,心在异乡,融不进去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

  我从丁村出发,希冀有一天再回丁村,不说再见故乡,只言谢谢母亲!

 

  作者简介:

  丁会仁,博士,武汉大学MPAcc,中国人民大学MBA,中国矿业大学MBA,中央财经大学访问学者,武汉大学会计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MBA硕士生校外导师,独立作家,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著有畅销书《大国企业》《口碑-雷军和他的小米之道》,曾创作诗歌《武汉,挺住!》《钟南山,您就是那座山!》、《鄱阳湖,我遥望的家乡》、《北京的初冬》,散文随笔《故乡的梦松堂》、《感恩!2020》、《村东南的大塘》、《丁仙峰下的回忆》、《南院的日子》、《学会沉淀,向阳而生》、《那一年,我遇见了会计》、《这一年,我在美国》、《邂逅武大珞珈山》、《永不放弃的人大梦》等文学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鄱阳湖   鄱阳   故乡   责任田   田地   游子   美文   村里   中国   村庄   他乡   乡村   疼痛   父亲   母亲   年代   土地   记忆   农村   丁会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