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行僧朱世赫

*旧文。

苦行僧朱世赫

“今入削门,尽形寿,不惧苦,汝今能持否?”

“能持。”


料想少时的朱世赫与恩师李明国之间不会出现这样的对话。至于李明国到底是用了几颗糖果还是一条雪糕“蛊惑”了朱世赫;或者见其年少懵懂,干脆糖果、雪糕都省了,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朱世赫,走上的是一条比别人更为艰辛的路。

如果打乒乓球是一种修行,那么朱世赫在我们看来,无疑就像一位苦行僧。

修行是指为了自主进化而进行的自我约束。这与乒乓球竞赛的本质相同。打乒乓球是一种自我完善和自律的运动。在对抗过程中,即便心急如焚,也要自行浇水,使之如平静湖面。在期待与压力相伴而行时,做到协调、约束好身体与心理,使之平衡,最终达到进化(发挥出高水平)的目的。而朱世赫,选择了一种最为被动的打法:削球。以削为主,攻为辅,适时削中反攻。这是一种外人看来以隐忍、后发、坚韧的“自苦”方式进行修行的打法。

苦行僧朱世赫

训练之苦。众所周知,削球打法成材率低,培养周期长,难度大。不像现在最流行的两面反胶弧圈打法那般易出成绩。进攻型选手以速度力量,包括旋转制敌于千里之外。而削球选手则将自己摆在了只能后发制人的境地。速度慢,多靠旋转节奏的变化来使对手有劲无处使无处用。为了使自己削起球来无时不刻都能集中精力,朱世赫采取每天分开训练四次,每次一小时的办法。在别人打出一板板劈扣、暴冲,享受那种进攻的愉悦时,朱世赫不得不花出更多的心思琢磨着一个个因对方进攻手法微小差异导致的削球细节调整,不得不用更多的汗水流在中台、远台的奔跑上。更大的跑动范围,更难的攻与守之间的自如转换。不仅如此,朱世赫是孤独地潜行着的。世界乒坛防守型打法的人很少。在专业队,很多进攻型选手不愿跟削球打法的人一起训练,去扮演枯燥、单调的“起重机”角色。韩国国家队没有削球教练。世界上能够让朱世赫参照学习的不过是丁松、松下浩二等人。这些人却远在天涯海角,只能靠零星的录像带自己摸索。

比赛之苦。小学五年级的朱世赫曾经苦恼于自己的削球打法,对自己产生怀疑,“大部分男选手都是攻击型,为何让我防守?”虽然在2003年的世乒赛就一鸣惊人,闯入决赛,但简历上却写满了无数的亚军。削球打法的局限性,日新月异的器材发展和现代弧圈的凌厉轰炸,使得胜利变得更加艰难。我们都说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朱世赫其实反手长胶也能大力弹拨,正手的连续对拉颇有实力。但在王励勤般势大力沉的弧圈和马林般巧妙的暴挑吸短之下,他却用更多的耐心、恒心与韧劲坚持着内心那份关于削球的梦想。柔若无骨的击球点变化,拍面变化和旋转变化硬生生地制造“稳,低,转,顶”的弧线。观众期待的美感就在这样不可思议的不懈坚持中刻画。进攻欲望的自我节制,耐心防守的自我磨练,永不放弃的自我追寻,就如一位苦行的僧人,默默,却又让人肃然起敬。

进攻型选手用一板冲杀呼啸而去、解决战斗时,他们享受刹那的快感;朱世赫削出那一板板看似轻飘飘却又饱含杀机的弧线时,他却无暇品味那种银球上到台去的满足,因为他,正准备着下一板的防守呢。

每一位在我们看来走得艰辛的苦行僧,其实,都有他心中的一片乐土。而朱世赫心中的乐土,则播种着对乒乓球的爱与削球梦想的种子。

* 版权声明:本头条号所有文章均为原创,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请勿窃取!具体事宜,请与作者联系:blshao394660318(微信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苦行僧   乒坛   乐土   雪糕   打法   弧线   美文   乒乓球   糖果   选手   艰辛   耐心   心中   期待   自我   更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