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着读懂父母

在这个世界,想要读懂一本书很容易,可想要读懂父母却很困难。我是在四十岁之后,才算略懂一些,但也只是冰山一角罢了。

首先,我知道了一点:所有父母总会想尽一切办法给予儿女更多的东西。之所以这么说,是我从最近几年观察中深刻体会到的。举个例子吧:有一天,我给父母买了几斤苹果、几串香蕉以示孝举,可过几天,父母必然会找一个由头,买一个大榴莲送过来,说是他们的爱孙喜欢吃;

再比如说:今天我给父母割几斤肉,隔上几天,他们肯定会砍上几斤排骨,或是买来一个大蹄膀送来,理由是他们的爱孙正在长身体,需要多补补......总之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而且每一次,父母反赠回来的东西,要比我送过去表孝心的东西多的多。

几经多次,我便明白了父母的意思:不论如何,坚决不占我一丁点便宜。

开始,我有些难过,想到父母养我大,供我读书、上学,一辈子千辛万苦,按理说,到了年迈之时,也该是我反哺报恩之日,为什么他们却丝毫不愿意接受我的馈赠,每次要以数倍礼物反馈呢?好像与我之间撇得很清一样,内心不免有些伤痛。

我以为自己读懂了父母,其实没有。不仅没懂,反而大错特错,完全会错意了。

父母并不是不占我们便宜,而是出于一颗爱子疼子之心。他们心疼我们上班辛苦,还贷压力大,供养孩子累,所以总会想千方设百计地给予我们补贴。

可因为我的执拗和可悲的自尊心作祟,很多时候,总是拒绝他们的好意,让他们伤心难过,所以每每逮住机会后,总会加倍给予。

其实,我为什么总是拒绝父母给孩买东西、给予我们补贴呢?原因很简单,一是觉得父母这么大岁数,还在辛苦工作挣钱,再花他们的钱,简直畜生不如;二是我们现在工作稳定,收入也比前些年好了许多,不再向刚来太仓时手中拮据,需要父母扶持;三则我们希望给给孩子树立一个自立自强的形象,让他知道啃老是一件可耻的事。

按说我这样的想法是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心疼,可又完全错了。我看过一部电影,说是一个老人退休后,百般无事,就想着给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事,证明自己还没老,还是有剩余价值的。于是经常包些饺子,帮孩子做做卫生什么的。可孩子呢?也是出于对老人的爱,心疼父母辛苦,坚决不让他干任何事,只要求老人吃好,玩好、保持身体健康就行了。久而久之,老人无事可做,总觉得心里空空的,逐渐患上了抑郁症,变得沉默寡言。

孩子眼见老人这般,担心他会老年痴呆,初时万般不解,赶紧赶着老人看医生。医生通过了解,知道是心结,也没开药,只是偷偷告诉孩子,回去后,经常指使老人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慢慢情况就会有所好转。

孩子先是不解,只能遵照医嘱,经常指使老人剥几颗葱、给花浇浇水、包顿饺子什么的.....果然老人的病未经吃药,慢慢好了起来。自此,老人的儿子才算恍然大悟,稍稍读懂了老人。

我讲这个故事就是想要告诉所有人,天底下父母都是一样的,不管多么年迈,他们那颗想要为子女尽一份力的心是不会变的。一旦他们发现,自己有一天,孩子不让自己做事了,自己也没什么可干的了,每天只能大眼瞪小眼,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那么也就明白,自己老了,大脑就会产生这么一个潜意识:原来我已经老了,已经不中用了,成为孩子眼中的累赘了。

这是一种不好的心理暗示,一旦形成,就会呈放大状态。久而久之,老人精神就会出现问题,身体也因久不做事,反应越来越迟钝。外加上子女忙,无人说话,缺少言语上的沟通,性格就会越来越孤僻,初时沉默寡言,近而老年痴呆。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大多数得了老年痴呆的人,多是生活安逸、家境还算不错的城里独居老人,农村很少有老人会得这样的病,这是因为他们经常在农田劳作,经常在村里子找人说话,劳动使他们身体不会僵硬,说话使他们思维保持活跃,才不至于痴呆。

自从看了这部电影后,我仿佛在读懂父母的路上又迈了一步。总会找些机会交待父母做一些事情,比如说抽空炸一些油条、蒸一些馒头早上吃;今天实在太忙,去接一下孩子;家里的锁有点生锈了,能不能换一换......

我发现,每一次交待完之后,父母就会开始准备东西,那份干劲,哪像是七十岁的老人,简直比四十岁的我精神还好。

每一次,我吃着母亲炸制的油条,蒸的馒头,哪怕味道不及我做得好吃,仍会点头称赞:“嗯,看来包包子,炸油条,还是老妈厉害,还得向你学习啊!”

老妈每次听到我的赞美,都是一脸得意地说:“那当然了,你老妈我好歹炸了几十年油条,蒸了几十年馒头了,虽说现在老了,可手艺还没丢,再给你二十年时间,你也未必赶得上我这水平!”

至于老爸呢?他每次在帮我修一些小家电,小门窗时,我都会虚心地站在一边当学徒,要么帮他递递工具,要么请教一下为什么这样修。老爸总会一脸得意道:“若是论读书写字,你老子我是不如你的;可若要论干这些技术活,你这辈子怕是赶不上你老子我了,还得多学着点!”

是的,这就是父母的价值之体现,他们视这些价值为骄傲。不要小瞧这些骄傲,不要小瞧这些微小的价值,这可都是支撑年迈父母的精神支柱,一旦缺少了这些,父母就会加速苍老,孤独亦会加倍。

很多人把爱父母,心疼父母,报答父母,视为提供给他们足够的食物,保证他们的衣食住行不缺就行了,可却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精神寄托。

如何才能让老人精神有所寄托呢? 条件好的家庭,性格开朗的父母,子女应该多支持他们去多参与一些社交活动,比如跳广场舞,组团旅游等等;条件不好的家庭,尤其是老人在农村,子女在城里这种情况的,可以让老人适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种些小菜,养养鸡,喂喂猪什么的。每逢节假日时,多借着回去摘些瓜果,拿点蔬菜的由头去看望他们,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即便是累一点,也是开心的;

我见过一些在城里工作的孩子,他们不懂得老人的一片心,每每老人要进城给他送一些瓜果,蔬菜、土鸡蛋的时候,他们总是一口拒绝,说什么菜不值钱,在城里也买得到,没必要为送这点东西,又是坐车,又是走几十里路,不划算。

这就是不懂得老人的例子。老人活了大半辈子,难道还不知道这些瓜果、蔬菜、土鸡蛋城里也买得到,难道不知道不值钱吗?老人都懂,不过是想借着这些由头,找个机会去城里看看儿子和孙子罢了,难道他们真的是去送东西吗?他们送的不是东西,是一片心啊!

所以,作为子女一定要看懂老人的用心良苦,要明白父母一生都是以能为子女付出为价值的体现,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支撑起他们的精神,让他们在老年生活开心和幸福。

即便是当子女拥有了万千家产,任何时候也不要去拒绝父母辛苦送来的一瓜一枣,因为这不仅仅只是一瓜一枣,而是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拒绝不仅仅是瓜果,更是老人的一片心。只有真的读懂了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敬。

我们受过的教育,总是在想方设法教导我们:作为子女,要去尽最大努力去给予父母,报答养育恩情,一味的索取是可耻的。

所以,当我们长大后,除了那些不知廉耻的啃老族,大部分子女为了所谓的自尊,不愿意再向父母索取,哪怕是一瓜一枣,他们也觉得是一种耻辱。

可这样就算是孝敬,报答父母吗?很显然不是的。我所理解的是,适当的索取,不仅不可耻,反而是一种孝顺。正是因为这种索取,可以让父母的价值得到体现,给他们一种“廉颇未老,尚善饭”的感觉,让他们永远保持一颗不服老的心,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真正的读懂父母,不是在他们退休之后,一下子就让他们空闲下来,把他们安置在豪华的养老院,丢进空无一人的家里,让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寒暑不惊,过年回家团个圆就行了。

那不是家,那只是牢笼;那不是尽孝,只是装样子罢了。

真正的读懂父母,是明知他们已然年迈,为了防止他们体衰,仍要时不时伸手索取一些微小事物;明知他们喜欢清闲,也要经常带着儿女回家蹭饭,吵一吵他们;明知他们手脚开始笨拙,也要找一些机会,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明知他们不愿说话,也要故意和他们起一翻小争执;明知他们不想动,也非要拉着他们出去走走.......

也许,等我们真正读懂父母时,我们也已老了。但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你愿意去读,总有懂的一天;就怕你根本不想去读,又何何能懂呢?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索取不是强父母所难,一味的吸血,而是微不足道的东西;指使不是呼三喝四,而是干力所之能及的琐事小事;争执不是和父母吵闹,而是提一些可以促进起老人思维的话题;蹭饭不是坐享其成,而是要让老人减少孤独感.......

当我们真正做好这些时,也许才算是真正读懂了父母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父母   由头   瓜果   力所能及   年迈   油条   美文   城里   子女   心疼   辛苦   老人   东西   精神   价值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