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饭财政到民生财政的蝶变

从吃饭财政到民生财政的蝶变

——兴仁市改革开放40年财税改革小记

改革开放40来,兴仁市财政部门勇立潮头当先锋,紧紧围绕"加强财源建设、强化收入征管、深化财政改革"的总体工作思路,服务全市经济建设,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推进改革创新,保障财政供给,对全市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从吃饭财政到民生财政的蝶变

"分灶吃饭"到"分税制"财税改革

在改革初期,政府能够且真正放出的"权",主要是财政上的管理权;政府能够且真正让出的"利",主要是财政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所占的份额。

  在这一改革思路的指引下,我国在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上开始实行"分灶吃饭"。从1980年起先后推出"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以及"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上解递增包干、定额包干、定额补助"等多种不同的体制模式。各种包干体制的实行,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财权,为我市因地制宜地规划和发展社会经济事业创造了条件,保持了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同时,支持配合了其他领域的改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包干型财政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1994年国务院对中央和地方间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新的构建,实行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我市按照"分税制"体制精神,本着"分灶吃饭,自求平衡"的原则,对乡镇财政体制进行调整,由1986年开始实行的"定收定支,收入上缴,支出下拨,超支不补,超收分成"的管理体制,调整为"定收定支,收支挂钩,定额上缴,超收全留,欠收不补"的新管理体制。

  1995年,县对乡镇实行"收支包干,超收全留,欠收不补,一定三年"的财政管理体制。1997年10月,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再次进行调整。一是继续实行"分级管理、分灶吃饭"的财政管理体制。二是扩大乡镇财政收入范围,增强乡镇财政实力。

  从此,全市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财政收入不断跨上新台阶。


打出"组合拳" 创新财政体制机制


从吃饭财政到民生财政的蝶变

进入新世纪,财政管理改革中存在着的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我市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多管齐下、多措并举,顶住压力,奋勇拼搏,打出了一套漂亮的改革"组合拳",彰显了推进改革的气魄、胆识和能力。

  2004年,中央决定从当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当年,我市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1469万元,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率转移支付补助884万元,财政体制实行市分享20%、县分享80%,核定市分享返还基数1833万元。2005年,我市作为黔西南州两个试点县市之一,率先开展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吹响了全州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号角;2010年,针对乡镇(街道)财政资金管理薄弱的现实问题,财政人员主动服务,把改革向基层延伸,选择了6个乡镇作为试点,开始了更加深入的改革探索。2007年,为顺利推进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我市制定了《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集中统一分类政府收支,具体由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三部分组成,新修订了收支科目。在此基础上,围绕财政预算编制、执行与监督的各个关键环节,一系列改革步履铿锵:将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细化中期财政规划及财政三年滚动预算编制;强化预决算公开,将乡镇级政府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统一公开,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严控新增债务,建立债务预警和约束机制;强化预算约束,进一步严控"三公"经费支出,用好结转结余资金,盘活存量资金;不断推动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探索扩大财政资金统筹整合使用范围,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开展部门支出综合评价和财政政策评价。加强政府采购编制管理,积极推行"阳光采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做好"放管服";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加强国有企业监管;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加强财政部门内控建设。2016年,我市被列入全省县级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县,我市制定出台《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精准地抓住了破解我市发展瓶颈的改革重点,在预算绩效管理、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

  一张张"成绩单"斐然可观:预算绩效管理走在了全州乃至全省的前列,实现了四个"全覆盖";绩效目标编报批复公开全覆盖;PPP项目一个接一个落地实施;在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政府投资项目统筹整合机制……

做大收入"蛋糕"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从吃饭财政到民生财政的蝶变

双向8车道、宽40米的兴仁大道、东湖大道全面建成通车;漂亮美丽的东湖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场所,瓦窑寨轻工业园、巴铃小坪寨重工业区投入运营……。这其中,无不展现着积极财政政策"聚力增效"的重要作用。在推进改革的进程中,我市积极发挥好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

  坚持发展生财,不断加强财源建设,夯实财政持续稳定增收的经济基础。强化财源培植,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积极搭建平台,拓宽市域企业融资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大力推进道路、棚改旧改、重点项目建设。把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作为财源建设的主攻方向。加快新兴产业投资进度;全面落实中小微企业减负政策。通过无偿资助、贷款贴息、保险补偿、股权投资等支持方式,积极筹集资金,加大财政投入,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把紧盯大项目建设,作为财源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落实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对接更多的财政支持政策,使其尽快发挥纳税骨干作用。制定和完善制度,为财源建设提供政策支撑。与此同时,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做好综合治税工作,挖掘增收潜力。坚持依法聚财,不断提高收入质量,做大做强财政收入"蛋糕"。加强税源调查和财税政策调研,因地制宜,创新方式,加强征管,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坚持科学用财,不断加强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政府采购监管,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开展惠农惠民、民生保障等专项资金检查,完善财政内控机制,防范资金管理风险。

从吃饭财政到民生财政的蝶变


加大保障力度 八成支出投向民生


虽然我市财政收入在2017年底实现历史性突破,达到15亿元,但经济总量小、整体欠发达的市情并未有根本改变。该市将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81%,比过去5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正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践行"欠发达不能欠百姓,穷财政不能穷民生"理念的最好体现。

2017年,我市医疗卫生共计投入资金40848万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充分测算的基础上,该市提出了面向贫困人口健康扶贫的"财政兜底"计划,全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报销医疗扶助金1700万元,为易地搬迁贫困户代缴医疗保险318万元,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代缴医疗保险160万元,全市贫困户住院报销达90%以上。

与此同时,以"撤、并、扩、建"为路径,教育投入94216万元,解决贫困户学生学费、生活费以及一般学生餐饮、住宿等生活问题,全市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投入1882万元,改善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条件;投入8700万元对农村危房进行改造;投入1486万元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投入148万元,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技能培训。

投入近120000万元,对农村通组路、生产路、串户路、庭院硬化、路灯、垃圾箱、文体活动广场、民居亮化等进行综合建设。

......

通过这一组组无声的数字,传达出一个个有声的事实,今天的兴仁大地,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已经沐浴在民生财政的阳光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兴仁   民生   分税制   财政   贫困户   收支   财源   管理体制   美文   财政收入   支出   我市   乡镇   体制   收入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