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行驶在时光中的自行车

行驶在时光中的自行车

文/高建锁

散文:行驶在时光中的自行车

吃过晚饭,儿子嚷着要去中心广场玩,临下楼的时候,不忘要我帮他搬他的自行车,这一款儿童专用的车子,结构厚重,造型美观,价格不菲。是二年前送给儿子的生日礼物,车子买回来的时候,车座的下面安装着三个轮子,几经磨砺,他渐渐地学会了骑车,一个月后就已经能够行驶自如了,于是就去掉了两个辅轮。

常言说:人生不过四字,吃穿住行,如是而已。其实自行车就是和人们的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和人们生活共存共生、息息相关。因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段属于自己的自行车情结,平时不提还罢,一说出来,思绪翻滚,便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我本七十年代生人,从小生活在农村,那时的农村旱涝频繁,缺衣少穿。记忆中整个童年和少年都与物资短缺脱不了干系。吃饭无过温饱,但对于行,平时最多看到的交通工具就是板车,偶尔也会看到一两辆自行车,不是镇里下乡工作的干部,就是领村上城里赶集的有钱的富裕人。偶尔也会有生意人骑着半旧的自行车在村巷里不停吆喝:卖冰棒喽,收头发哟,声音忽远忽近的,常常会吸引着一帮孩子们在后面尾随很长的时间,羡慕的不得了。

上初中的时候,父母用积攒已久的钱,买了一辆崭新的凤凰牌自行车,这是一种二八加重型的车子,适合在农村环境下使用,可以作为代步工具也可以适重载物。自行车刚推到家时候,我和弟妹们像宝贝一样围着摸摸这儿,看看那儿,心中甭提有多高兴了。

于是,紧要的事情,就是下决心尽快学会骑自行车。

想必,每个人都有一段练习自行车的经历,练骑的情节和过程却都大同小异。由于年纪尚小,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放学后或利用星期天,约上几个好友,把自行车推出家门,来到学校的操场上。先学会了掏空骑,只会蹬脚蹬,在提心吊胆中,歪歪扭地前行,还不能上大梁。但已经兴奋的不得了了。

操场面积大,不用担心沟啊坎啊什么,为了安全,刚开始练习时,大家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一般都有人在车后头扶着。双脚不够长,无法坐到车座上,只好骑在车梁上,脚勉强蹬着踏子,手紧握着车把,寻找着平衡点,身子左扭右摆,心里总是怕摔倒。看来要熟练驾驭这两个轮子的家伙,还真不是个容易的事儿。

有的干脆在车后架绑上一根扁担,即使车身倾斜了也不会倒下,起初只是来回地溜车,就是一只脚踩在踏板上,另一只脚在地上划拉,身体一上一下地用劲,然后再直立起来,两手握紧车把,车

慢慢的踏得顺溜了,速度也加快了,绕着小操场跑几圈,正得意时一回头,一看扶车的人就不见了,心里一紧张,车子就滑倒在地了,手脚破皮流血是常有的事。又学了一段时间,勉勉强强上了大梁,放胆骑到马路上,不知道摔了多少次,驾车的水平才日渐高超起来,一帮子伙伴各自骑着爱车,无论是从前面曲腿还是从后面跨腿上车,都变成了极容易的事,于是你追我赶、嬉嬉哈哈地溜一圈,疯一阵子,那欢乐来的简单却又是极于满足的。

骑车是会上瘾的,只要车在家闲着,便会和同学们骑着车到处乱逛了。去庄稼里割草运草、上镇上赶集驮东西,戴着绿色的军帽,吹着口哨,像风一样穿过田间,刮过马路,跨过集市,那潇洒的甜蜜,让一颗颗年轻的小小的虚荣心瞬间得到了满足……

记得,那个时候骑自行车的牛人很多,他们骑车水平高,花样也多,演杂技一样双手抱在胸前,两手向前或向两边平伸,小鸟飞翔一般,自行车平平稳稳地行进着,凭借双脚控制着方向,心里美滋滋的,颇为神气,不知赚足了多少旁人羡慕的眼珠。

第一次骑车出远门,是上高中时候,因为每隔一段时间总要往学校送粮食。去学校的路上要过两个岗坡,上坡的时候人需要下来推着,累得满头大汗,下坡的时候就方便多了,两手把紧方向盘,车子飞一样向下冲去,耳畔是呼呼的风声,心里惬意极了。

有一次,过分得意了,在下坡的时候为躲避路上突然窜出的家畜,一时慌了手脚,急忙去刹车,手便离开了车把,车子一斜,整个人摔进了路边满是荒草的沟里,好在当时速度不快,只是撕裂了衣服袖口,手脚刮破了几个口子,倒也没有大碍。摔过以后,就有了经验教训,以后骑车便不敢逞强,每一回就顺利安全多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在农村还被列为三大件,是一个家庭是否富裕的象征。无论繁华都市,抑或穷乡僻壤,人人以拥有一辆自行车为傲。有了自行车,一家人就像对待心肝宝贝一样小心翼翼地维护保养着它,不时擦灰抹油,车圈和车身抹得锃黑瓦亮的,鞍座上也套着座套,常常清洗,就跟新的一样。

参加工作后,家里先是买过一辆飞鸽的自行车,此时郑州的街头已经开始流行摩托车了,加上妻子上班比较远,于是在同事的帮助下购置了一辆木兰摩托车。出行便捷多了,那辆自行车就一直放在了公司的家属院里,慢慢地积了灰尘,生了厚厚的锈,几年后在搬新家的时候,把它卖给一个收破烂的老人了。

靠惯性往向前溜着,溜一下再划拉几下,虽然笨拙,样子憨憨的,但这种感觉,平稳中前进,还是挺刺激的。从广州调回郑州的那段日子,我又买了一辆美利达的二级变速车,这辆车陪着我度过两年的上下班时光,不管是酷热的夏天,还是冰雪的冬天,风里雨里它是我最忠实的伙伴,心情不爽时,我慢慢地骑着车子,心情快乐时,骑车的速度又是迅捷的。二年后我换了一辆洪都牌的电动车,那辆自行车就置放在地下室,有一次被亲戚借骑后,不小心被人盗了,我当时很心疼,这辆车就这样彻底地在我的生活中消失了。

九十年代,自行车还是普通老百姓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每天清晨和落日时分,在都市里,上下班时壮观的自行车洪流汇成了最为壮观的靓丽风景,为那个时代所特有。有统计数据显示,已经在一九九三年的时候,中国都市的自行车平均保有量已经达到顶峰,每百户家庭拥有一百九十七辆,自行车王国也由此而产生了。

进入二十一世纪,依靠人力来提供动力的自行车,已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的出行需求,电瓶车和小汽车开始逐渐进入普通家庭,自行车的命运急转直下。骑自行车出行比例也开始逐年下降。车子的主人脸上也没了昔日的洋气和自豪,更多的是奔走于生活中的一种疲惫。比如我们家,已经开始拥有自己的第一辆小汽车了。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自行车的代步功能开始衍变成了时尚、动动、休闲、健身的新定位。千篇一律的黑白式自行车逐渐被色彩艳丽的新型款所取代,捷安特、美利达等洋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永久、凤凰、飞鸽等传统品牌不再独享殊荣。各种标新立异的山地车、折叠车、休闲车、赛车更是层出不穷。自行车摆脱了落后廉价的象征,成了高效便捷、青春时尚的代名词,于是骑自行车又开始回归。

再一次拥有自行车,已经是三年前的事情了,新车是个一线品牌,它已具备调档变速的多种功能,弯车身轻变梁轻、外观漂亮、新颖时尚。在房地产工作间,由于工作繁忙和运动量减少,为了锻炼身体,不开车的时候,我的出行尽量选择骑着自行车,买菜购物,出门办事能骑车去的就尽量骑车去。既欣赏了风景又锻炼了身体,何乐而不为呢?

近年来,汽车量暴增,交通堵塞严重。于是有识之士呼唤绿色环保和低碳出行。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开始成为新的时尚,扫码骑行、手机付费更是服务快捷,随到一处,有青桔魔拜,有小黄小绿,既解决了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的交通问题,又如同繁星点缀了城市道路,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社会进步和闻到文明气息。

周末,我去公园茂采购——当拎着一大兜的东西发愁的时候,看到超市门面前一排排的出行单车:天蓝色的车身、清洁的挡泥板,结实的车榖,坚固耐用的车篮,便怦然心动。顺手打开手机网页,靠近车身的刷卡感应器。只听吧嗒一声,车就解锁了。把手中的物品放入车筐,然后就轻轻松松地骑着自行车回家去了。

阅尽人世沧桑,沐浴岁月洗礼。

一晃十多年的美好时光,从身边悄然而逝,多少事物和经历也随之消失,但骑自行车的那段美好日子,却深深地铭刻在脑海里,那骑着自行车像小鸟一样飞翔的感觉,依然清晰地保存在记忆中,时不时地会轻轻地翻阅开来,让人回味,让人喜悦……


作者简介:

高建锁,曾用名高塬、塞上江南,河南唐河人。爱旅游,喜欢文字。有作品散见于国内不同期刊、网刊,多次参加过大奖赛,膺获荣誉。出版诗集《爱情没有颜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唐河   自行车   车座   车把   小汽车   凤凰   郑州   大梁   代步   轮子   美文   车身   骑车   手脚   车子   散文   时光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