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过好日子?2500年前的孔子早告诉你答案了

前段时间,姥姥幽怨地对我说:“你姥爷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他活了一辈子也没过上什么好日子。人这一辈子都是在吃苦啊……”乍一听,我没怎么在意,就当是姥姥在年老之际对人生的感慨吧,也是对人生变化无常的一种无奈吧。可是,我细细一想:不对啊,我们无论在哪个时代,只要是和平年间,就可以过好日子啊!怎样才能过上好日子?2500年前的孔老先生早把答案告诉了我们。


想过好日子?2500年前的孔子早告诉你答案了

什么是好日子?身体健康和心灵的自由便是好日子。

首先,怎样能让身体的健康跑赢我们的年龄。

1.食睡节制,情志平和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论语·乡党篇》


想过好日子?2500年前的孔子早告诉你答案了

孔子的意思说,不因米精而多吃,不因肉细而多吃。食物腐臭,鱼变质,肉腐败,不吃。颜色不好,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没到吃饭的时间,不吃。切肉的方法不对,不吃。没有调味的酱,不吃。肉食虽多,但吃肉不超过主食。酒可以喝,但又不能喝醉。市场上买来的酒和熟肉不吃。每餐不离姜,但又不多吃。

食物太过精细,肠胃会很有负担,不容易消化。如果再多吃更是伤害脾胃,导致脾胃运化不好,最终身体免疫力差,容易得病。

食物腐败,会滋生很多病菌,我们家里有些老人节约惯了,剩菜剩饭及变馊了也不舍得扔,挑一下吃了。如果常年这样会演变成慢性中毒。还有食物的颜色太过鲜艳或某些石材腐朽发黑,也不要吃,鲜艳的含色素最多,发黑的当然会存在一些问题。

烹调不当,比如生吃海鲜,大量寄生虫和病毒携带至于肠胃;油炸食品,营养流失、油脂含量高,不易消化,长期大量食用可致癌。速食食品,各种添加剂长期带入人体可导致慢性中毒。

没到吃饭的时间吃饭会使人体消化吸收规律打乱,喝酒过多则伤害胃和肝脏。常吃姜,可以驱寒,健胃,杀菌,但不宜多吃。这些,都是孔子告诉我们关于“食”方面的保证健康的条件。

那关于睡眠呢?孔子也有讲到。


想过好日子?2500年前的孔子早告诉你答案了

《论语·公冶长》记载,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大觉,孔老夫子知道后气得大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很多人都为宰予鸣不平,只不过睡个午觉而已,孔子这么大动肝火、恶语相向,是不是有点过分?

孔老师生气是对的,因为白天睡觉不可以太长。因为早晨至中午为阳,阳主动主升;午后至半夜为阴,阴主静主降。中午阳气外浮,需适当午休,使阳气稍微敛降一下,有益于健康。若午睡过久,阳气过度敛藏,则难以骤然升发,这是逆反了自然规律午休过度,从盛阳突然转阴,阳郁于阴中,易于化热,热灼阴津,为患不小。有研究称,午睡超过一小时,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46%。这是孔子对睡觉的要求,顺应自然,晨起而作,日落而息,才是健康的。

食不能肆意由己,睡不可违背自然,其实也符合孔子的中庸思想即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不可贪得无厌,欲望成河,否则自得其果,祸害不可收拾。

春秋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才三四十岁,而孔子71岁时还在传道授业,不仅身体硬朗,思维也很清晰,直到73岁才去世,算得上老寿星了。应该说,孔老夫子这么长寿,与他健康的饮食起居习惯是有很大关系的。除了饮食起居方面,当然情志的平和对于健康也非常重要。


想过好日子?2500年前的孔子早告诉你答案了

孔子主张“仁”,对天地仁,是敬畏天地,顺应天地;对众民仁,是慈爱人,宽容人;对自己仁,是不执着,不贪著。

能够“仁”,就可以情志平和。虽然我们做不到像圣人一样,但是为了健康,何不去学习一下呢?所以孔子也要求人该守的戒律一定得守着,不为别的,只为自己。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少年时血气没有稳定,要戒贪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方刚,要戒争强好斗;老年时血气已经衰退,要戒贪求财物。

所以,平和的性情是身体健康的前提条件。大悲大喜,大嗔大怒,痴迷傲慢,疑虑敏感,利欲熏心,自寻烦恼……这些不正的性情我们尽量控制避免,因为一旦引发这些情绪,会耗损我们的气血,那疾病便会由此而隐患其中。

孔子所谓的“仁者”,不仅仅是过去所理解的“道德标杆”,而更是一种人生觉醒的坚守状态:困境中,能坚守自己的本分;富贵之时,能够善待他人,讲求礼义道德;面对诱惑,能够从内在生命里涌现出节制的力量;面对蝇营狗苟、充满灰尘的生活时,能坚守灵魂的净洁……

感受人生,又能选择自己的坚守,以乐观、善意的目光看向世界,以爱回报爱过我们的人、事、家、国,有这样能力的人,身心健康而安宁,长寿也就成了自然的结果。

2.心灵的自由

心灵的自由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不被外界事物的变换所影响,始终保持如如不动,尽享心灵的安逸与纯粹。那我们凡夫俗子怎样才能做到最大化的“自由”呢?


想过好日子?2500年前的孔子早告诉你答案了

在特定的年龄段做特定的事。对于这个,孔子这样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的整个阶段,能一心去做该阶段的事,其实很幸福。少年时期以学习为主,为成年后成家立业做基础;壮年时期要努力工作为家庭担起责任,为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中年时期,在父母日渐衰老,孩子逐渐长大的情况下,要看开一些问题。家庭中的琐碎无需计较,单位里的人事关系无需太过重视,这时候,开始明白,看淡,减重;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不怨天尤人,六十这个阶段,不在乎别人的评判,是非曲折也能明白了,别人带刺的话也不会很敏感;到了七十,历经风雨沧桑,所以一切能放下,让自己自由了,但不会逾越法度度。

可见,孔子的人生境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的,因为他不断地通过“学”和“思”来净化自己的内心。但是反观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人,我们的人生境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高还是越来越下降?

事实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年龄越大烦恼越多,痛苦越多。原因就在于绝大多数的人一旦走上社会就停止了学习,将更多的心思放在了生计、对物质不断攀比的追求上了,在世俗社会的勾心斗角会让我们的能量层级越来越低,也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不快乐。

在人生每个阶段时,不仅一心做该做的事,而且做事只为当下,当下是最具足完美的,在未知的世界里,何必纠结,何必执着?纠结也不确定找出最好的最对的答案,执着也不一定能全盘皆赢。所有的所有都是自己的幻想,一切事情,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该勇敢面对,用不动的心去面对,去观想,所有的事情会因你心灵的坚持与定而趋于好转或者消失。


想过好日子?2500年前的孔子早告诉你答案了

而至于我姥爷,为什么姥姥会觉得他一辈子都苦呢?也许是爱而不得,也许是生不逢时,也许是穷困难耐,也许是疾病缠身。可是这都是命运的安排吗?不是,是心的操控。如果能不贪,不嗔,不痴迷,不妄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过分,不傲慢,不敏感怀疑,,即便有这些,如果能够修改反省,一切按天地自然的秉性面对事情,处理事情,所有的烦恼忧愁会烟消云散。

身体健康,心灵自由,看似很难做到,其实就是一念之间的事。好日子多与否,是我们自己把控的,其实也是一念之间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孔子   好日子   论语   阳气   血气   姥姥   美文   食物   年前   年龄   事情   答案   阶段   心灵   自然   自由   人生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