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派遣工生态探究

大概从2017年起,派遣工的用工模式在各大企业的劳务市场中应运而生,随后其发展一路势如破竹。在工厂招工比例中,从其最初在招工比例中的冰山一角,到后来已经完全占领了作业员的招募渠道,尤其是各种电子代工厂,都无法摆脱被派遣市场完全垄断的命运:现在若想找份工厂作业员的工作,只能通过各家中介机构走派遣,正式工压根儿就不见踪影。当然也没有人再愿意傻傻的放弃几千块的返费而冲着那点儿可怜的工资去上班。

制造企业派遣工生态探究

在派遣工的冲击二下,工厂的人力基本盘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一线的正式工作业员比例一降再降,工厂里产线除了线组长干部技术员,下面大部分全是派遣工和小时工在担当二作。想找一个年资两年以上的老作业员犹如山中挖参,可遇而不可求。甚至在年终岁尾、发薪周等节点,有不少的正式工骨干也离职,出去走派遣。因为产线上派遣工拿到的工资加上返费的收入,已经高过了老员工入卡的薪水。而且派遣工抱着“打卡到期拿钱走人"的心态上班,少则两个多月,多则不超半年,是没有任何工作压力和责任意识的,作风由出散漫,犯个小错误也无伤大雅,只要不触犯行政记过和开除条例就行,管理干部也对此无可奈何。而正式工的合同法人直接就是工厂法人,条条框框和责任担当、工作质量期望要求较高。

正式工相较派遣工最大的优势之一: 五险一金。这项隐形福利对当今社会年轻人的吸引力在逐年降低。养老保险、公积金离他们似乎太遥远,钱多少不说,几十年以后的事情谁又能看得那么准? 他们更信奉“拿到手的钱才是最实际、最真实“的心态。

制造企业派遣工生态探究

而工厂那种近乎教条呆板、讲究执行力、规矩流程和纪律繁多的管理环境,每天10个小时、两班倒且单休的工作节奏, 单调的工作环境又让当代年轻人们望而却步,他们不想把青春耗费在流水线,但无学历无技能无背景的个人现实又不得不让他们为了生计而忍气吞声、委屈求全进厂务工,赚取生活费。他们渴望更大的个人成长空间,所以在理想主义和现实环境中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即:暂时找点儿事干着,干一票就撤。当然有不少人干着干着就干成了派遣工专业户,理想的工作永远没找下,一年中随着派遣公司“南征北战”而三易其主。

制造企业派遣工生态探究

对于工厂层面,其实吸纳适当比例的派遣工对于成本管控也是有好必的,可以降低用工风险和费用支出。众所周知:大多制造企业,尤其电子代工厂,它们的生产任务好多时候并不是稳定饱和的,一年中有高峰期也有低谷期。在高峰期高价招募派遣工缓解压力,在低谷期策略性释放人力,减少用工成本(其中社保支出占的比例不容忽视),这是企业的基本策略。同时使用派遣工也是风险转嫁,因为派遣工的法人归属再劳务公司,所有涉及员工的诸多权益问题并不需要工厂直面承担。员工劳务外派期间的风险由派遣公司负责,这对企业也是有利的一面。

但凡事有利有弊,当派遣工的趋势蔓延开来,已成为一种市场行为,那工厂的用工比例就并非是企业的一厢情愿了。市场会倒逼企业做出接纳和调整。而且这种用工结构失控的状态现在已经显现出来,企业的招募生态已经被打乱,尤其是当面临制造行业市场高峰期量不高,低谷期却产能反弹的局面时,市场就绑架了了企业用工的状态,导致价格居高不下,极大地抬升企业的成本。

制造企业派遣工生态探究

为什么好多制造企业纷纷投资海外建厂,抛开政策优惠、关税等层面不说,单就人工价格一项已经让他们趋之若鹜。像印度、越南东南亚国家,其工资水平相当于10年、20年前的中国,差距多大,相信好多人都会心有触动。

派遣工的大量涌进,让年轻人淡化了制造业的工匠精神,精益意识,那些需要用时间沉淀的经验与制造文化在打卡周期面前轰然坍塌。 从眼前来看,的确是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群,但长远来看,又是否可以支撑得起制造行业的长远发展和社保体系?

这或许是社会发展和变革中的问题了。当自动化、智能化引领的产业升级促使企业做出改变时,那派遣工模式是否还会如火如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工模   正式工   作业   低谷   美文   高峰期   法人   比例   工厂   生态   成本   员工   风险   环境   工作   市场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