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了不要拽

老家人把所有异于老家土话的语言称为“找”,当然肯定不是这个字,但读音是一样的。谁谁谁说话“找”,说“找话”,是一个并不太获认同的评价。

传说某家孩子下关东(当年关东相比胶东还是有相当的优势的),不两年回家,村口碰上他二大爷,也许是墨镜的遮掩下没有看清,或者就算是亲二大爷面前,也想展示一下自己出息了,于是操着半生不熟的东北话:“哪个谁谁谁家在内噶哒?”

结果给他二大爷来了一大窝脖:“才出去几天啊你?找什么找?”(我后来自己琢磨,家乡的这个“找”字,大约就是“拽”。也许是误传也许是口音,逐渐的“找”字反而成为了主流认同。)

有了这样的“前辈们”的警示,我出去上学之后,俺娘千叮咛万嘱咐:“回来后该叫啥叫啥,千万别南腔北调的寒碜人。”

应该说我还是切换得很自如的,村里大娘婶子们交口称赞“出去这么多年了,口音一点儿没变!”

其实我知道“一点儿没变”含有谬赞的成分,毕竟家乡的话也在改变,不一直身处其中时很难跟上节奏的。例如现在的孩子们都很少再喊“爹娘”了,都代之以“爸妈”。也很少听见“夜来下晚”这种土得掉渣的方言了,老头老太太都会说“昨天晚上”了。

说话也好办事也好,需要有个环境来融洽,就好像很多人在普通话语境里很难流畅地说家乡话一样。因为这两种语言大多属于同一语系,会相互影响,不像一个美国人一个中国人,可以鸡同鸭讲,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互不影响,当然相互间也没法理解。

有一年我坐火车回老家到高密转车的时候,也许是一晚上的昏昏沉沉,或者是在火车上跟同学聊了太多,反正走下火车的时候怎么都想不起家乡话是什么样子来的。一路无话走进候车厅的时候,恰逢俩当地的女人不知什么事情起了共愤,其中一个大声地骂了一句:“真他娘了个X的!”

一语惊醒梦中人,这家乡话终于又像找到了源头,从脑海深处汩汩涌出,源源不断。

如果从小生长在家乡,我是很难理解那些遗忘掉家乡话的人的理由的。十几年的时间足以根植于心,岂是说忘就能忘的?

你的家乡话还好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胶东   婶子   南腔北调   交口称赞   土话   家乡话   千叮咛   读音   口音   美文   大爷   老家   家乡   说话   火车   语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