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素心一枚 撒馨香一路—读《薛瑞萍读教育理论》有感

博览群书添雅趣,缕缕书香胜饭香。谈到薛瑞萍,与她“结缘已久”,至少应有10年的光阴了。首次看见她的书是在一个夏天,刚刚送走一个毕业班的我准备要带新的一年级,在书店正好看见了她的班级日志《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随手拿下来翻一翻,没想到完全被她的内容所吸引,带着迷迷茫茫般被醍醐灌顶的兴奋一口气把六个年级的全部买下,在边读的过程中,又买下了她主编的六年的《日有所诵》,将她书中的做法尝试着慢慢地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甚至要求我的学生背诵《日有所诵》的内容,优美质朴的文字经童音阵阵的传递,焕发出别样的美妙。同时我将《小学生必备古诗80首》也带入进来,并驾齐驱,感受诗意的美妙。

反之,对于学生们的课文朗读我没有刻意引导过,甚至也没有什么“技巧性”的指导。只是在早读或午读的时间要求他们大声朗读,甚至背诵,间或会有我的些许点拨与解读,学生们便很上道地朗读到我想要的点上来,语文课堂变得轻松有效。于是,在保证学生对课本学习较好的基础上,我也效仿她的样子,在班级内创造时间让学生展开阅读。低段是各种故事书,中段是整本书的阅读和交流,高段就是《宋词三百首》的背诵、阅读、写作,直至小学毕业,学生们写的作业不多,主要在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美感并能“深陷”其中,乐此不疲。我始终坚信:文字是心灵绽放的花朵,朴素诚恳的语言,最能摇人心旌。

于是乎读读读,成为我语文教学的助力器,将量变最终转化为质变,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能力,成为恒定的语文素养,我想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吧。

不得不说,薛瑞萍的书,她的教学方法,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我是一个心甘情愿的追随者。当我再次看见她的这本“新书”,我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刻入手,并认真阅读、批注、写下我的阅读感受。

翻阅整本书,按照我的理解可以将它概括为三个方面:教师、家长、阅读。

一、教师方面

1、改变观念,读点理论

作为一个人,一名教师,重要的不是改变做法,重要的是更新观念。朝夕之间可以改变观念的人,其实没有观念,善变者之所以善变是因为:第一,他们有变化的能力;第二,他们无所坚守。能力的投注,只朝向“创新”与跟风带来的利益。一段高论,一句妙语——有时只需要一个新鲜的词,就可以让许多缤纷的记忆和遐思围绕着它,于静中吟唱、于风中起舞。即使达不到明理的境界,逼自己读一些暂时超越个人理解能力的理论著作,至少可以训练自己的某些素养。而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个板块组成:开阔的人文视野、精深的专业知识、相当的教育理论。

阅读对于薛瑞萍老师而言,既是充电也是享受,而且往往以享受的需要为先。和一些老师读理论不同的是,她不以摘取名人名言、增加自己文章的理论气息为目的,而是处处读自己,寻找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相契合的理论关键词。一旦从大师、理论工作者的笔下寻找到这一类关键词,她便兴奋不已,牢牢抓住,辅以自己的实践案例或感想,使得这些理论性的话语鲜活起来,明亮起来。对此,我是深有感触,仿佛找到了知音。

说到这里,我又记起了曾经读过的《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从她的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一定要有专业自信、专业技能、专业自我,因为比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自身的素养。正是这些话语,将我的眼光从自认为颇具词格的散文中抽出时间来,阅读理论方面的书籍,如部编版教材的主编温儒敏的《语文讲习录》、《温儒敏谈读书》、《温儒敏论语文教育》,甚至将眼光放在我们的语文课标上来,认真研读,你才发现自己的问题是如此严重!学生为何越学越难?为何听课如同受刑?甚至为了取得好成绩,将以健康为代价!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学生,不过是一些“空心的花”!

当然,上面提到的教育理论犹如纯粹的精盐,我们应当采用“教育学”的手段,让儿童很好地进行阅读,实现“盐在汤中”的教育性,而不是把教育的“盐”提炼出来,让儿童直接“下咽”。

因此,认真且带着感受去阅读一些教学理论,使自己的思想观念慢慢改变,然后再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不断修正,和孩子一起成长,和孩子一起保持清洁、生机和柔软——真好!

2、花期不同,学会等待

有些孩子在学习领域就是不开窍,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用大师的话说,这些孩子是世界上“最软弱,最需要给予关爱的花朵”——我们怎能用一杆分数的铁尺,将他们打入绝望的、痛苦的深渊?

作为一名师者,要明白:“不可救药的差生”,班班都有,当我们焦灼、气愤的时候,应当冷静地想一想:这样两败俱伤地揪住不放是否适得其反呢?也许,马虎一点儿,“放手让他的发展接收学校生活那种迅猛潮流的影响”——让他们随大流地“跟着混”——保留一份懵懵懂懂的学习快乐更好?只有像监工那样有着一颗冷酷无情的心的人,她才会在严厉批评过学生之后,还要心里希望不懂教育学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粗暴的惩罚办法。

对于学困生而言,芒刺在背的感觉不是催人奋进,而是让人增添负面的情绪,甚至对立、仇视,将原本柔软的心用坚硬的壳包裹,密不透风,不见阳光,彻底滑入黑暗的深渊。如果在恰当的时候,放松一些,可能更利于这些孩子的成长,毕竟,见分不见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班级是一个整体,应当努力不让一个人有疏离、自卑的感觉——正如热可以传递一样,寒冷和离心的倾向也是可以传递的,班级整体好的前提是每一个人都感觉到自己在这个大家庭里受珍视,不被忽略。

二、家长方面

1、爱而有度,身体力行

人的心灵是一片田野,不长嘉禾就长野草。随之而来的可能是让教师和家长担忧的种种倾向。德国人有一个恰当的比喻:孩子好比一辆汽车,被两个完全不懂的驾驶技术、没有执照的人掌握着,在社会上横冲直撞。.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不能改变人的本性,教育对于人的塑造,只能如人的训练对人形体的改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家长对孩子持放任自流的态度的时候,怎能希望孩子是勤勉上进的——不扶自正的孩子确实有,但毕竟太少。

不要苛求孩子,学校是同所学校,教师都是一样的教师,不一样的是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一样的父母。如果你觉得你的孩子不够聪明,那是你遗传的原因;如果你觉得你孩子的行为习惯不好,那是你的教育出了问题! 一个班级里,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家长之间的竞争;品行的、教养的、学识的、遗传的竞争。所以,如果希望孩子好、那就先成为好爸爸、好妈妈,那就从今晚做起——和孩子一道,安静地看书。如果你环能在书桌前坐半个钟头,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坚持六七个小时的艰苦学习呢?养育养育,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今天,作为父母更重要的责任在育——教育,而不是养。爱而不会爱,等于不爱。

2、注重规矩、礼仪、名誉等,达到“放心”的教育目的

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亦是教育的源头,从小培养孩子的规矩意识、名誉感,礼仪等,使孩子获得被尊重、受欢迎、被喜爱的感觉,而这一切最佳的途径、对于孩子影响最大的榜样是富有教养责任的父母。家庭是道德生活的起点,也是道德生活的归宿。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踏入社会是迟早的事情,没有父母可以为孩子营造终身的“消毒”空间,需要动脑的是,如何让孩子学会在带菌的环境里健康成长。因为,成功的教育是:孩子无论走到哪里,做父母的都会放心。

三、阅读方面:

美国作家狄金森说过: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

1、教师

在一个喧器的社会里,能在一个静谧的环境中或是一个幽静的夜晚,将一颗浮躁的心经书沉淀,这时,阅读就是你灵魂的伴侣、思想的朋友,你在阅读着它、理解着它的同时, 它也在感染着你,引导指点着你,让你远离浮躁,安享沉静,获得自然、从容的人生。

古语有云:小惠未徧,君子不重则不威。教师的威信应当建立在过硬的师德、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渊博的学识之上。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要明白自己首先是个读书人,然后才是教师。作为老师,怎样才能做到终身备课?这就是读书,每日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要老师做出榜样,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当教师成为丰盈清澈的大河时,学生便自然成为了有福的草树,茁壮有力。如果生命是一条河,岸芷汀兰,郁郁葱葱——多么好!

2、家长

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美言,确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身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读书能给人带来快乐,而经常与孩子一起读书,则能增加彼此间的亲情,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使家长与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所有那些有教养、好求知、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自己先做到,用自己无声的肢体语言,为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而不是家长玩着手机、打着麻将、看着电视,聊着大天,却要求孩子不能有片刻的休息,一直将头埋在书堆里。

3、学生

在一个人的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在班级内除了读好读透语文书,还应该将精力投放到课外阅读上,做好根部的滋养,最终才能欣赏到花朵的鲜艳,品尝到果实的甘甜,感受到幸福的美好,这才是一个人活着的终极目标。

缓缓合上这本书,心灵的悸动却依然在活跃着,牵动着思维走向远方。深信: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教育则是润物无声的、美丽的、缓慢的事业,而从容是我们必备的心态。让我们恪守终身学习的理念,一直行走在读书的路上,洒下一粒粒种子在一颗颗柔软心里,让它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最终馨香我们人生的整个旅程,此生无憾矣!

携素心一枚 撒馨香一路—读《薛瑞萍读教育理论》有感携素心一枚 撒馨香一路—读《薛瑞萍读教育理论》有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大河   理论   目的   素心   馨香   素养   美文   榜样   班级   语文   家长   父母   能力   老师   孩子   教师   家庭   学生   薛瑞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