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和“实干”,你站哪一边?

我是小猪八,点击右上方“关注”,每天为你分享个人成长干货,一起进步。


“方法”和“实干”,你站哪一边?

​[微风]全文2683字 | 阅读用时3分钟

(建议收藏)


你真的有认真深入思考过,相对于实干,方法是否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如果有,那看看你的想法和以下我的想法,是否不谋而合?

如果没有,那这篇文章或许就是你了解其背后关系的最好途径。

根据经典的二八法则,如果实干是8,方法是2;或者实干是7,那么方法是3。

现实是,太多的人将其颠倒了过来。

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让更多的人从本质上,重新审视“实干”与“方法”这两者对于做成事而言,认识哪个才是最根本的,我们不该将其本末倒置,而应正确认识其权重。


01:所谓的好方法,其实在交智商税

“方法”和“实干”,你站哪一边?

好方法能够发挥得最终成效,其实是因人而异的。适合这个人的方法,放到你身上,很可能适得其反。换言之,在如今这个日趋复杂多变的世界上,适合所有人的方法并不存在。

我见过太多人愿意花大量宝贵的时间去问去查去找能够最简单,最方便被使用,同时最快地出效果的各种“套路”或“技巧”。可怕的是,这种求快求即时满足的心理正在日益被同化。

不信你看,在当今的市场上,“21天写作训练营”,“21天快速减肥法”,“广告文案大师21天速成”等等的课程,为何不仅畅销不减?反而日益受欢迎,这也使得更多的职业者投身于相关领域。

“方法”和“实干”,你站哪一边?

人们想要快速学会一项新技能;想要高效学习快速掌握新知;想要尽快拥有最棒的身材等等,这是很现实,也是很普遍的心理。但很多人被想要一招制胜,一招蜕变的急切心理所操控,寻求那些看似是很有效的“好方法”,交了智商税不说,要命的是,并不见得必定行之有效。哪怕有效,他们的心智与底层认知并未完全发生改变

所以,大部分人都去追求速成了,花钱找捷径了,自然而然,愿意花时间用于实质性干活或者说坚持亲自实践的人越来越少。


02:所谓的权威,其实正在让你的大脑变成“闲置品”

“方法”和“实干”,你站哪一边?

不得不说,一旦过度迷信权威与他人总结的片面的个人经验,导致的结果就是,自己的大脑越来越退化,总有一天会成为”闲置品”。有了却不去用,就等于并未拥有。想一想你的家中有多少闲置物品,那些堆在角落的物品,早已失去了和你的关联。再想一想,你有多久没有独立思考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了。

我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你就能明白这个被过分夸大“方法”的时代,是如何蛊惑我们内心的。

你应该听过时间四象限法则吧,这一法则是美国的管理学家史蒂芬·科维在《要事第一》这本著作中提出的,至今被众多人使用。它的核心是提倡我们应该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地放在处理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上,这样可以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如果你对于这个专业术语并不了解,那也没有关系,但一提到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感觉似曾相识。

“方法”和“实干”,你站哪一边?

这一法则被奉为经典方法且被广泛流传,特别是职场人士对它应该再熟悉不过了,大家都想通过这个法则来对自己的事情和目标进行归类,按照顺序来做事,从而达到提高做事效率,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的效果。

不管是出于过度迷恋权威力量的心理,还是由于我们无法正确高效管理自身,转而求助于管理时间技巧的心理,都很现实,只不过,这一法则并非适用于任何人。

至少我曾经尝试过并这一法则,且寄托过多希望于它,总以为按照这一原理来处理事务,便能让自己从此不再受时间的困扰,不被烦琐的事务乱了阵脚,也就能够脱胎换骨或取得重大进步。现在看来,当时的自己有点“异想天开”。


“方法”和“实干”,你站哪一边?

实际的结果是,我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反而有点迷失在对事情分类这一前期工作上。当时的我,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对各项事务进行判断、分类,这种需要不断进行选择和决策的方式消耗了我不少的意志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发现,这一法则并非有被流传的那么神奇有效,总之它和我并非如此匹配。

于是我果断放弃了,不再沉迷于这个固定的法则。而是转向管理好自己本身,理清目标,直接坚持“实干”,从目标来确定要做哪些事,和目标无关的直接“视而不见”或“直接删除”。这样一来,不再有冗杂和纷繁,不仅要做的事变得清晰了起来,而且我也不再被外在形式所困扰,未来也变得更加清晰可见。

(我举这个例子,并非是说这个法则不适合任何人,毕竟, 21世纪的我们应该拥有了理性思维,知道不能以偏概全。在这里,我也仅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所做所思,来向大家讲述我的个人心得。)


03:实干,才是你应该追求的最靠谱的永世法则

“方法”和“实干”,你站哪一边?

高尔基说:“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能熄灭,也可能燃烧起来,而使它成为熊熊烈火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劳动、再劳动。”

就拿庖丁解牛来说,庖丁给梁惠王表演宰牛运刀自如,他甚至可以做到不用眼睛去看,只用两只手去体会,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运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不碰筋脉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

“方法”和“实干”,你站哪一边?

庖丁为什么能有如此高超的技术,不但是因为他掌握了牛的机理,懂得如何下刀,而且是因为他自身的实干精神,他靠无数次的摸索,实践,积累宰牛的经验,每一次舞动屠刀都是一种实干,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极具实干精神才促使他取得旁人无法企及的成就。

袁隆平一生专注田畴,坚守杂交水稻研究半个多世纪,其孜孜以求的梦想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还结合杂交水稻的研究经历谈到了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之间的关系:“这八个字,知识是基础,比如我们做遗传学的研究,专业方面的知识就要比较深厚。第二是汗水,我们正是做应用科学研究的,我们要实干苦干才能实践出真知,书本知识很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书本上种不出水稻,电脑上面也种不出水稻,只有在试验田里面才能长出我所希望的水稻。

“方法”和“实干”,你站哪一边?

第三是灵感,灵感人人有,什么叫灵感呢?实际上就是思想火花,往往是山穷水尽疑无路,突然思想来了,灵感来了,就柳暗花明又一村,希望大家不要放过这个思想火花,把它记好。最后是机遇,有一句话叫做机遇宠爱有心人,原来韩愈有一篇文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说明好的机会都有,但不是有心人,没有经验,没有追求,这个机会就放过了。”而这一切都基于实干的基础之上。

“方法”和“实干”,你站哪一边?


由此可见,“实干”才是适合所有人的最靠谱的不算方法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所有人,所有事,且终生有效。


所以,我们应该多一些踏实,少一些形式上的迷恋。通过劳动干出你想要的人生,共勉。



「如果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有所触动,欢迎点赞评论[微风]

我会努力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关于作者:


我是小猪八,一个95后女孩,从0开始学习写作,每日阅读,反思,在这里记录我的所学所思所想,努力提供有价值的成长干货。


欢迎关注我,见证小白的写作和成长之路,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伯乐   庖丁   方法   干货   高效   水稻   美文   火花   法则   灵感   所有人   紧急   目标   心理   时间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