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南昌解放的那些事——第二季


原创 老徐


七十年前的1949年。

几家欢乐几家愁,国民党上下一脸衰相,

共产党此时确是宜将剩勇追穷寇,

人民解放军全线展开南下大追歼。


解放江西的部队主要有三支,陈赓、杨勇分别领导的二野的第四、第五兵团,以及后来志愿军副司令邓华率领的四野第十五兵团。

过境的还有三野去解放福建的部队。


渡江战役结束后的高峰时期,赣鄱大地马蹄声鸣,大军云集,江西承担了近60万人民解放军的支前任务。


1949,南昌解放的那些事——第二季


1949年4-5月,江南梅雨时节,

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在陈赓的率领下渡江进入江西。

15军——朝鲜上甘岭战役打出军威、国威,

在军长秦基伟的率领下席卷赣东北,解放上饶;

另一只劲旅13军,则兵锋直指省会南昌。


5月10日 总前委令二野四兵团做好接管南昌准备,任命陈赓为南昌首任军管会主任。


此时手握重兵的陈赓当应“春风得意马蹄轻”。

对于南昌,他并不陌生,还肯定印象深刻。

1927年,还是营长的陈赓参加了南昌起义;

1933年他在上海治病,被叛徒出卖而被捕。一大帮尊奉陈赓为“大哥”的黄埔同学纷纷前来看望。轮番苦心劝降未果后,他的蒋校长又一道急令把他押到南昌行营,“和风细雨”,亲自在办公室做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希望他“弃共投蒋”。

但陈赓不为所动,慷慨决绝。


功大莫过于救驾。“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都灵不过陈赓的腿”,这是黄埔同学私下对当年黄埔三杰的评价。


蒋一生杀伐决断,毫不手软。

但对于曾经有过救命之恩,北伐期间又在他的总司令大本营朝夕相处,每天要用浓厚的宁波口音唤上十多次的陈赓,老蒋杀又不忍心,明放又说不过去,只得把陈赓押回南京,软禁在宾馆,并暗批可“自由活动”。


在我党地下组织的营救下,陈赓从容回到苏区,堪称国共战争时代的奇迹。


而当年赣东北抗日先遣军兵败后,与方志敏同时被捕的红十军团军团长刘畴西也是黄埔一期学生,蒋在派顾祝同等人多次劝降无望的情况下,还是毫不留情的杀害了。


对待陈赓,老蒋展现了其“人性的光辉”。


据说陈赓当年离开南昌时,还曾对蒋说过,再到南昌,我就是带十万大军杀回来。

16年后,陈赓实现了他的誓言。


1949,南昌解放的那些事——第二季


1949年5月16日,陈赓接到“抢渡抚河,解放南昌”的命令。

陈赓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他的老部队,第13军第37师。

接到命令后,还在鹰潭的第37师,在师长周学义、政委雷起云率领下,冒着狂风暴雨急行军,由贵溪向南昌疾进;

21日凌晨1时,成功抢渡抚河,凌晨5时,进驻南昌现在罗家集一带的谢埠镇。

人民解放军占领谢埠,进逼南昌,却不想夏威兵团为掩护主力撤退,来了一个“回马枪”。


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七师110团,面对数量八倍于我军的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以牺牲500多人的代价,连续打退敌人八次进攻,胜利结束解放南昌的最后一战:谢埠之战。


37师110团,团长吴效闽后来担任13军军长,昆明军区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

解放南昌前,作为团级干部的他还被评上“战斗英雄”,这在全军都极为少见。

吴效闽是55年的开国大校,64年的少将,

他军政双全,70年代就较快升迁至大军区副职,但很惋惜的是1977年就逝世在工作岗位上,时年仅56岁。

顺带一提的是,这种“返身咬上一口”的战术,小诸葛在解放战争后期多次运用。

湖南一线南下的四野部队在“青树坪”也吃过白崇禧集团这个亏。

但事不过三,衡宝战役中,小诸葛故伎重演,

孤军深入的我江西于都老俵丁盛指挥的135师毫不畏惧,勇猛反击,并联合其它部队,把他原驻防在九江的嫡系主力“钢七军”全部歼灭,致使白崇禧保存实力,退守广西的幻想彻底破灭。


刘伯承称赞丁盛“腰斩七军”,“丁大胆”的绰号也由此得来。


1949,南昌解放的那些事——第二季


5月22日下午,人民解放军完全占领南昌城。

古城南昌宣告解放。

23日上午9时,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第十三军第三十七师举行庄严的入城仪式。

在军号声和“走,跟着毛泽东走”的洪亮歌声中,雄赳赳气昂昂地从顺化门进入市区。

四兵团政治部副主任胡荣贵,十三军政治委员刘有光随后率工作人员800余人进入南昌,着手南昌城的接管工作。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巧的是,解放南昌的37师的司令部,就设在原来老蒋“苦口婆心”劝降陈赓的南昌行营。

也就是现在南昌东湖边上的原省图书馆。


1949,南昌解放的那些事——第二季

1949,南昌解放的那些事——第二季

就在国民党主席方天“仓惶辞旧庙”,

我党东北九省南下江西工作大队的干部,

紧随野战部队的脚步,迅速向江西挺进。


1949年,5月23日的南京下关码头,

南昌刚解放的第二天。

陈正人、陈奇涵、邵式平、杨尚奎、范式人、黄霖、邓飞、白栋材、刘俊秀、彭加伦、贺庆积、杨国夫、牛荫冠、罗孟文、陈泊、吕良、邓洪、梁达山等人坐上一艘起义的舰艇作为指挥舰,

带着随从的800多名南下干部及随员乘坐另一艘“江汉号”商船,风雨无阻,日夜兼程,直奔九江,去接管江西。


除去赣东北地区(当时还未划归江西),

建国江西的主要领导班子几乎齐聚在这里。

其中杨尚奎、黄霖、白栋材、刘俊秀、吕良还都是陈正人为省委书记的吉林省带回来了的。


当时中央给了陈正人“特权”,

除了邵式平、陈奇涵是中央选配的,

其余省委班子成员,“看中哪个随你挑”。

1949,南昌解放的那些事——第二季


“我们是坐着炮弹来到江西”。

乘坐江汉轮的南下干部回忆这段往事戏说道。

由于战事繁忙,当年大批南下干部乘坐的“江汉轮”甲板、船仓上装满了弹药,许多人当时是把雨衣往弹药箱间的间隙一铺,就这样“搂着炮弹来到江西”。

当时为了安全考虑,上船前还把每个人的火柴、香烟全部上缴,统一归文书妥善保管,到了九江才发给大家。

这可苦了许多战争年代的“老烟枪”。


三天后“舰艇到达九江,陈正人、陈奇涵、邵式平三人共乘一辆小吉普车,在与另一只南下主力——四野十五兵团碰面后,就连忙赶赴南昌。

没有什么迎来送往,一刻不停留,接收江西又是一场硬仗。


其余大部分南下队员都从九江步行走到南昌集结。六月底,又在省委统一安排下,配齐了全省各个地市县委的班子,这些南下干部又陆续走向新的工作岗位,全面接管江西 。


当时考虑到以上饶为中心的赣东北地区,

处在闽赣皖浙四省交界的重要战略位置,暂时单独成立了省级的赣东北区,从江西划出,归华东局直接管辖。

四兵团解放上饶地区后,五兵团接管,

建国后海军政委,上将苏振华

是首任的赣东北区书记。

首任赣东北公署主任是后来做了江西省副省长的黄先同志。


九十年代担任国务院副总理,

曾在赣东北行政公署做过短时间的财务处总会计师的田纪云同志当年还是20多岁的小伙子。

1949年8月,赣东北区重新划归江西省委。

记得多年前,我随一些上饶企业家去贵州看项目,在与当地政府的交往中,常听到多位领导干部的父母老家都在上饶,当时不明就里,还感觉很奇怪。

翻看70多年前的历史才知晓,当年在赣东北地区,二野征招了近7000名知识青年跟随五兵团接管贵州,几乎把整个上饶地区知识青年全部带走了。北方的南下干部接收江西,

上饶的知识青年随大军接收贵州。


这些南下临时招的干部据说当时也要考试,

开始大家一听挺紧张,后来一到考场,就是面试,问一个问题:“你说是共产党好还是国民党好,”?这还用问,当然是共产党好了,题目太简单了,这些青年也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参加了继续南下的干部大军,从此扎根贵州。


1949,南昌解放的那些事——第二季


6月4日,陈正人、陈奇涵、邵式平等抵达南昌。

陈正人到达南昌后即与陈赓会面。随后,双方正式交接工作。临时办公地点就在现在的中山路上的原老人民银行的位置。

根据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

6月6日,南昌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

陈正人、陈奇涵、邵式平、

邓华、赖传珠、杨尚奎、黄霖、邓飞、陈泊、李凡夫、牛荫冠等11人为委员,陈正人为主任,陈奇涵、邵式平为副主任。


6月9日,成立南昌警备司令部,

陈奇涵兼司令,陈正人兼政委。

邓克明任副司令员。


此时二野四兵团奉命西进,

解放南昌的37师也随大军开拔,

南昌城防移交给四野43军156师。


6月25日,由156师的两个团组建了南昌军分区,师长邓克明为首任南昌军分区司令员。



邓克明后来长期担任省军区的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


1949,南昌解放的那些事——第二季


南昌城防开始进入由“朝鲜欧巴””接管的时代。


43军前身是东北野战军六纵,因为所辖的127师是原来参加南昌起义的叶挺独立团,是人民军队的“老祖宗”。

所以该军号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最为悠久的部队。

后来文革中显赫一时的吉安老俵——海军政委李作鹏就曾担任该师的师长、后任军长。


接防南昌的156师俗称“朝鲜师”。

当是由中国人和朝鲜人(也有中国的朝鲜族)混合编制的,而且朝鲜人居多。

就连省委书记陈正人的警卫排也多数是由朝鲜族战士组成。



在江西首届群英会上,该师官兵很多被授予“人民英雄”称号。朝鲜战争爆发前,应金日成请求,四野原来的三个朝鲜师奉调回国。

156师也是其中之一。

1950年,在由副师长“全宇”率领下,朝鲜籍官兵在郑州集结后回国参战。

全宇后来是朝鲜人民军的上将,总参谋部次长。


这些拥有丰富战斗经验的朝鲜师是当年朝鲜战争初期,北朝鲜展开进攻的主力部队。

即便后来美军仁川登陆,北朝鲜军队溃败时,

这些部队还能及时化整为零,利用原来在中国战场锤炼出来的单兵作战和小股作战的战斗素养,通过游击战,陆续撤回朝鲜北方。


1949,南昌解放的那些事——第二季


“黄霖”——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贺龙的警卫连长

被任命为南昌首任市委书记。

黄霖资格很老,他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南昌起义时林彪也就是个连长。

粟裕还只是起义总指挥部的警卫班长。

黄霖同志堪称红色家族,

其弟弟、妹夫都是开国少将。


他南下之前是吉林省委副秘书长,而秘书长就是后来长期担任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的杨尚奎同志。


1985年10月13日,黄霖同志因病逝世,人们根据他的遗愿,把他的部分骨灰安葬在子固路上的南昌起义贺龙指挥部院内,正对着当年贺龙住过的那间卧室。

黄霖同志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体现他和贺龙元帅之间的革命情谊和忠诚。


1949,南昌解放的那些事——第二季


原43军的政治部主任,

后为国家粮食部副部长的兴国籍老红军“邓飞”是南昌首任市长。

“老将升帐,群众发动”,至此南昌开展了一系列肃清敌特、剿匪、稳定经济的斗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南昌揭开了新的历史华章。

1949,南昌解放的那些事——第二季

豫章路三号——省委里的“等着我,寻访组”

豫章路三号不仅是江西省委办公开会的地点,

还是省委书记陈正人同志居住的地方。

当年省委领导们除了稳定社会经济、肃清敌特、剿匪、制定发展计划等建国初期的首要任务外。还办了一些让我们后人“唏嘘不已”,非常感人的“私事”

——那就是寻找红军时代许多领导人遗留在江西苏区的孩子。


中央苏区时期,尤其在红军开始长征前,由于战争的残酷性和人员流动性的特点,许多当时的领导不得不把年幼的孩子托放在老乡家抚养。

解放后,当时省里领导工作之余都得到了老战友、老领导的“请托”,

帮忙寻找当年留在苏区的孩子。

其中也包括陈正人、邵式平自己的孩子。


邵式平省长家里最为悲壮特殊。

他和胡德兰共生育5个子女,都被迫留在弋阳老家,解放后千辛万苦,才在深山里找回长女邵佳玲一人。

长子“小名胡崽”从出生就没享过福,红军长征,跟着邵省长的大嫂讨饭,最后年仅5岁时,却被反动仇家残酷杀害。其他3个孩子都没找到。

不光是邵式平自己的子女,他七位未成年的外甥辈亲人被敌人抓去卖了,解放后也只找回一名。

陈正人自己留下的三个孩子就相对幸运点。

大儿子“陈瑞生”,和毛主席的儿子“毛毛”差不多的时间出生,两人都是在福建长汀的福音医院由傅连暲同志接生的。

红军离开瑞金时,陈正人把瑞生寄养在当地一户农民家里。这户人家很穷,收养瑞生以后,自己家里又接连生养了两个男孩,就把瑞生卖给另外一户人家。这户人家比较有钱,也姓陈,家里又正好没有男孩。结果瑞生来了没多久,这家也接连生两个儿子。开始他们对陈瑞生还比较好,后来亲生儿子出生了,瑞生就渐渐变成了他们家的长工,干苦活累活不说,而且动不动就骂他。


所以陈瑞生很小就知道自己是红军的孩子,

也知道自己父亲的名字,线索清晰,解放后也顺利找到。


第二个女儿“陈宜生”,一直寄养在陈正人爱人“彭儒”的老家湖南宜章,彭家是大户人家,没费什么周折就找到了。


大女儿“陈春生”命运最坎坷。她的寻找过程颇费周折。

她一生下来就寄养在老乡家里,但这家穷得实在没有办法,她被一而再、再而三地转卖,卖到第三家是在赣州,给人家当童养媳,连她都搞不清自己是谁的孩子。


解放以后,陈正人派人来找女儿,找到第二家,这户人家以为共产党来找自己算账,吓得不敢说已经卖给第三家了,就以自己的女儿顶替陈春生,交给解放军带到了南昌。


一开始大家都没有发现这个春生是假的,

邵式平经常逗陈正人的几个小孩子玩,还喜欢用胡子扎他们,他在逗孩子们玩的时候,发现她长得既不像陈正人,也不像彭儒。

经邵式平这么一说,彭儒也觉得不像。


彭请赣州妇联的同志进行秘访。结果一查就发现这个是假春生,而且也了解到真春生当了别人家的童养媳,再过一两个月就要正式过门,于是赶紧派警卫员小余和司机老温去接。


车子进了赣州地界以后,他们在路边看到一个姑娘在池塘边正抡木槌洗衣服,且长得很像陈正人家里的人。结果进附近村里一查访,果然就是这个姑娘。


陈正人很体谅“假春生”一家的苦衷,

把这个孩子继续留下来,并送到中南军区干部子弟学校读书。

老一辈革命家的情怀与宽容确实让后人感慨。


陈正人还派人花了很大力气寻找毛泽东留在苏区的儿子毛毛,但最后没有找到。


更不幸的是,陈正人从48军派了一辆军车护送时任吉安地委组织部长的贺怡(贺子珍的妹妹,主席三弟毛泽覃的夫人)、古柏的夫人曾碧漪亲自去找孩子,她们连夜赶回吉安,车拐弯时翻下了山沟,贺怡当场死亡。

曾碧漪受了伤,好不容易找到的儿子古一明,也在车祸中丧生。

贺怡刚接回来的儿子贺麓成也受了重伤。


后来,贺子珍一直把贺麓成当作亲生的孩子带在身边。

贺麓成一直极为低调,文革他在受到冲击时,

都没亮出毛主席嫡亲侄子这一张足以消灾弭祸的“王牌”,而这种身份在当年对他的保护性不言而喻。


在寻找这些红军后代的过程中,还发生过一些有趣的故事。

林伯渠和邓子恢的儿子接回来时,工作人员把两个孩子弄反了,把林的儿子林秉苏送给了邓,邓的儿子邓瑞生送给了林,而且林秉苏腿有残疾。

后来发现弄错了,邓子恢当时表态说将错就错,他愿收下这个跛脚的孩子。但林伯渠说不行,孩子再怎么残疾,毕竟是自己亲生的,还是换回来了。林秉苏后来留在赣南工作,直到退休,邓瑞生则一直在北京工作。

寻访孩子时间最长的是陆定一,

六十年代他才找到儿子陆小定,但陆定一因文革被打倒,怕连累儿子,直到1979年才相认。

1987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找到女儿“叶坪”时,女儿当年已经56岁了,孙子都已四岁。

陆定一同志老泪纵横,当场写下“不离不弃”四个字送给魂牵梦绕寻找了53年的女儿。


陈正人在解放初期收容了一大批当年红军长征前留在江西的子女。都先接到豫章路三号安顿下来,调养一段时间以后再送到父母身边去。

如果父母已经牺牲的,则送到烈士子弟学校。


当年的省委豫章路三号,

上演了一幕幕感人的寻访子女——“等着我”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谨以毛主席60年前写的《七律.到韶山》,

作为结尾,纪念南昌解放七十周年。



1949,南昌解放的那些事——第一季

南下1949——打回老家,接管江西




1949,南昌解放的那些事——第二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南昌   南昌起义   豫章   上饶   人民解放军   朝鲜   司令员   首任   江西   兵团   美文   省委   当年   儿子   同志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