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哲学在当代是怀着乡愁寻找家园


王德峰:哲学在当代是怀着乡愁寻找家园

王德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记者的问题一个个抛出,王德峰教授的烟一根根燃起,80分钟的采访中,不下6根。“二手烟?复旦大学都破例了,听课的人可以坐我远点。”——“魏晋名士?”  

  “爱因斯坦晚年在普林斯顿大学接受记者提问,被问临终前最遗憾的会是什么,他说:就是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这才是精神家园。音乐和思想家是同一层面的”——“终极追问 !”  

  “海德格尔和马克思分别从两个维度对本体论发起了革命,前者从当代文明的‘遗忘存在’,后者从‘劳动的异化’。”——“哲学当代性?”  

  ……  

  采访中,记者的好奇心一直在面前这位58岁男子前“嘀咕”:他为何被复旦学子冠以“哲学王子”的雅号?时光流向80分钟尾声时,淡淡的烟雾中答案似乎不寻自得:“王子”是诗意、性灵的象征,用汪洋恣肆的才情表达,带你进入哲学的深刻、逶迤绵延的批判长城中,耳边响起王德峰教授的《哲学导论》上的箴言:哲学在当代就是怀着乡愁寻找家园。 


王德峰:哲学在当代是怀着乡愁寻找家园

寻找的“短路”:被迫送烟后的“器”、“道”之问  

  王德峰的口才是有天分的,孩提时刚识字,从父亲书架上觅得几本印度版的《美猴王》,看了几篇后,便在弄堂口滔滔不绝,引得同龄人一时“乐不思蜀”。留校复旦,上全校公开课《哲学导论》,场场爆满。进入教室,面对黑压压的学生,他会说,“大家不是在等我,是在等待哲学。”这样的开场白,你鼓掌吗?  

  王德峰的寻根问底也是天性,“凡事,我都爱追问个为什么。”初二学无机化学,杨老师说公式两边要配平,因为一切化学反应都趋向平衡,世上一切事物都趋向平衡。王德峰问:那么,宇宙的原则究竟是平衡导致静止呢?还是不平衡导致运动呢?讲台上停了半晌,“这是另一个领域的研究了——哲学。”老师送了他一本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虽然只看懂了小部分,但王德峰已经感到哲学要抽象于物理化学,“以后要学就学更抽象的哲学。”  

  1975年中学毕业,他分配进了工厂做了电焊工,“工人空闲时谈饮食男女,我就看书,有时就给他们背背贺敬之、郭小川的诗歌,他们都很喜欢我这个文弱书生。”直到1978年考入复旦哲学系,王德峰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爱好,舒婷的《这也是一切》、《思念》、《致橡树》至今他仍倒背如流。但爱追问的天性却使得中学成绩优异的他在哲学系常常只拿80分,“我不愿意把笔记还给老师,考试成了我表达想法的平台,自然付出了试错成本。”  

  正是这种追问,在大学毕业5年后,让他重返校园。  

  1982年本科毕业,他进了上海译文出版社,一座记忆中温馨的“人文作品翻译学校”,1980年代的编辑是较为纯粹的文化人,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译文社里,外国文学的研究者吴岩、汤永宽,海明威作品的译者吴劳都是身边随时可以学习的前辈。国门初开,出版社成了引进西方思想、著作的前沿阵地。王德峰清晰地记得,在参与编辑《20世纪西方哲学译丛》时,自己编辑了《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出版《当代西方学术思潮》丛书时,编辑了马斯洛心理学《第三思潮》。 

  无比愉悦的“谈笑有鸿儒”终于被“迁户口事件”打破。王德峰不明白为何把学校户口迁回街道始终没有下文,同学笑着说,“你要送烟。”“这不是让我俯首称臣,助长奴性吗?”在他看来,中国尚未完成“五四”时开启的启蒙任务,改变主奴关系的社会结构,树立国民的独立人格,远远重要于国家制度的改变。“读书读傻了,那你还要吃亏。”同学留下话。  

  那个年代,户口和粮票挂钩,为了生存,思前想后,王德峰收起人格的尊严,买了烟,第四次去了派出所,终于办成了户口迁移,出门时异常难受:“究竟是国民性导致制度的落后,还是制度落后催生了奴性的国民性格?”想了几天,他觉得无论是国民性格还是制度,终究都是形而下的“器”,形而上的“道”究竟是怎么解释呢?想到九年前初进哲学系时,教授们就说,哲学是研究“道”的学问。 “那瞬间,我知道自己虽然毕业于哲学系,但根本不懂哲学。”  

  这一场社会现象后的自我追问,不仅使他重返校园,这种问道的方式也伴随了此后的生涯。


王德峰:哲学在当代是怀着乡愁寻找家园

寻道于《资本论》: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本体论革命  

  考研回到哲学系,王德峰选择了当时颇为热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依稀感到,以前未曾读懂的《资本论》里必然有一场哲学革命存在,他有强烈的愿望要研究马克思。3年后硕士毕业留校,时光已驶入1990年代,他为自己对马哲的选择感到欣慰,虽然这条路还是若隐若现,但是,还原一个真正马克思哲学的意愿已经非常清晰。  

  1996年,当他做完博士论文《历史的本源与人的生存》时,他感到这场裂变终于走上了正轨。马克思哲学不能再用西方传统哲学的框架来理解,马克思概括了西方哲学因其知识路向而导致的虚无主义病根,质疑了近代哲学在认识论领域内的主客体关系问题,根本上撼动了西方哲学传统。在王德峰看来,“马克思打开了一种新的本体论视域,全世界真正领会的人并不多,在《巴黎手稿》中的本体论革命,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则升华为历史唯物主义,而最终成果集结在《资本论》中。”  

  从此,王德峰将自己研究的着力点聚集在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而不能去接受现成的结论。经多年的研习,他得出心得: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关键处在于,它使得对于现代资本社会的真正理解成为可能,从而可以揭示资本文明的根本来历、以及其存在方式是如何自我否定的。“凡是有当代意义的哲学都要在本体论上构成对资本的批判。”  

  话锋一转,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被提及。“这是两次真正的革命。”在王德峰看来,在马克思去世后8年出生的海德格尔,指出了当代文明的病症在于“遗忘存在”,这和马克思指出的当代文明的病症是“劳动的异化”,在本体论上所指涉的是同一件事情。资本作为存在者和雇佣劳动作为存在者,都遗忘了两个存在者的存在,即,他们都是被异化劳动构建出来。“尽管用不同的方式,语词也不相同。”  

  在寻找到马克思的本体论视域前,王德峰一直将《资本论》仅仅视作是一部经济学著作,“其实,《资本论》不是经济学著作,它的副标题就写着‘政治经济学批判’。在哲学上讲,‘批判’是指澄清前提,划定界限。”从本体论入手后,他悟出了其中的哲学意义。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只研究投资、利润、价值等经济事实,而作为经济学批判的《资本论》,是要揭示这些经济事实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等价交换并非在人类社会的一开始就存在,价值范畴是在社会的历史动中产生的。 

  从追问的受挫,到问道的豁然开朗,王德峰体验到研究哲学的愉悦和力量。在器和道的困惑中,他为自己做了初步的解答。


王德峰:哲学在当代是怀着乡愁寻找家园

解道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第二阶段是“非西方化”

  为自己找到了初步答案,还要寻找对所处的当下社会的真正理解。  

  萨特说:无需让一种活的哲学去重新适应世界的进程,它会通过千万种首创性的特殊探求,自己去适应世界的进程,因为它和社会的运动是一回事。王德峰认为,萨特的这段话点出了马克思哲学的当下性。在他看来,改革开放30年,中国从西方引进了市场经济。资本逻辑在中国该怎样发挥作用,如何驾驭中国的“资本”,这些都应该向马克思的《资本论》请教。1840年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寻找现代化道路充满坎坷,第一步是从向西方学习开始的,“而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一定会走‘非西方化’的道路。”王德峰认为,中国现代化的下一步发展目标应从国学中得到启发。他分析,任何国家的经济,其基础都深扎于民族文化的土壤。而中国哲学里凝聚了中国基本的文化精神——儒释道的融合,也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言行中。人类的精神家园的安顿,无非在哲学、艺术、宗教这三种精神形态中,但他认为。当今中国社会的诸多问题,是不可能通过走宗教的道路而解决的。“这就好比人们不能因为所遇多为江湖郎中就说中医不行一样。不能因为今天社会上践行儒家文化的人少了,就否定融儒释道于一体的国学。”当然,他所指的儒家文化是其话语体系能充分现代化的部分。王德峰例举了“中庸之道”的有效性,例举了汉字的丰富内涵,“如缘分这个词,既表示偶然性又表示必然性,两个对立面涵括于其中。”  

  非西方化的道路就是要重新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只有在那里才会有精神家园。要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社会目前暴露的种种病症,马克思哲学可以成为管理者行政方法的根据,而百姓的道德则总是以儒家文化为依据,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须是与儒家文化的结合,结合的产物就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形态。须知,任何形态的资本主义要能存在,在它当中就必须包含其对立面,即社会主义。“因此,要为市场经济的资本逻辑划一条社会主义界限。”王德峰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对资本的研究所具有的深刻洞察和预见力,是当今各民族都可以共享的,中国式的市场经济更不例外。”  

  从《资本论》这条线,王德峰看到了人类的精神家园所必然具有的民族文化的差异。 


王德峰:哲学在当代是怀着乡愁寻找家园

授业于莘莘学子:哲学公开课里学批判思维和寻真理

  从马克思的本体论到对《资本论》的参悟,到破解种种现代性病症,王德峰的追问乐趣并不仅限于深奥的哲学思辨,他同样乐于做的是充满激情地为复旦莘莘学子“授业”。  

  谈到《哲学导论》和《艺术哲学》两门复旦公开课中的人气课程,记者询问,讲课18年,学生有变化吗?王德峰的神情丰富起来。他又点了一支烟,描绘了85前后出生的学生的“哲学卧谈会”。白天,来自不同学科的同学们拿着录音笔录下课程,夜晚熄灯后,逐个回放,精彩处叫停,一番龙门阵,争论不下时或依然不理解的,留着下次问王老师。“并非我的口才好。哲学是人的一种内在需求,在精神成长过程中谁都有困惑,但被压抑了。我的《哲学导论》不过是唤醒这种被压抑的困惑,让他们明白,我曾经想过的问题,原来是大哲人都思考过的。”比如,讲到斯多葛派对幸福的理解在于内心灵魂的快乐,灵魂都需要安顿,但不可能安顿在豪华别墅里。王德峰觉得,这些讨论还会发酵,还会伴随着复旦学子走不同的人生道路。  

  《哲学导论》是让学子们学会如何寻找精神家园和拥有批判性思维。对于复旦这样的高校来说,需要培养创新性的人才,在科学里可以学到知识,但有了知识,未必有智慧和思想。哲学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是必读的专业,但是,作为精神修养,则是复旦学子必须拥有的。至于后来才开设的《艺术哲学》,则是讲述了艺术与真理的关系、以及艺术作品是如何作为作品存在的。“真理最初存在于艺术中,”比如青铜器的冶炼,并没有等到化学的成熟才产生,而是在巫术、祭祀活动中就产生了,而这些活动就是原始艺术。因此,艺术是人类生活中基础性的活动,是守护“性灵”的。王德峰强调性灵是直觉、想象力和感悟,是人类心智的最高能力,人的创造性根植于“性灵”中。  

  “所以,我提倡大家要把业余生活交给艺术。没有艺术爱好的人生是某种不健全的人生”,说到这里,王德峰有些遗憾,因为在复旦这样一所综合性大学中是没有充满特立独行色彩的艺术家的,而他的这门《艺术哲学》只能起到一些呼唤的作用。  

  王德峰教授酷爱音乐,从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无不钟爱。一个音乐家的大作品,往往是一部精神探索史,比如柴可夫斯基的六部交响曲就是如此。因此,在王德峰看来,真正的音乐家和思想家是同一个层面的。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样式,是对人类生命之精神的另一种表达。  

  在给学生的哲学入门课中,王德峰颠覆了中学教学中的不少概念,比如像“哲学是所有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这样的表述,他认为,哲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既不是中世纪神学的婢女,也不是当代科学的婢女;又比如,“真”蕴含在艺术之中,而不是如康德哲学中三大批判所指向的“善”、“美”并列的一项。这些结论背后都有着对哲学革命的深刻认识。  

  这种教学如同他一贯的追问风格,是他将自己追问后的新体验分享给了学子。在他看来,大学教育是年轻一代精神成长的事业,在传授知识和技能之余,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传承更为重要。在转型中的社会里,多元利益和多元文化并举,功利主义价值观容易甚嚣尘上。在这样的有破而未立之际,让我们带着乡愁去寻找家园的哲学,变得弥足珍贵。  

  作为一个哲学教授,王德峰自己这样寻找着,也和学生们一起寻找着,这也就是为社会寻找它的未来,尽管并非每个人能感受到这种力量,尽管每一种寻找都不可能立竿见影。


来源:文汇报,2014年3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海德格尔   当代   马克思   哲学   复旦   本体论   性灵   资本论   哲学系   乡愁   导论   美文   中国   资本   精神   艺术   社会   家园   王德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