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找风

原创散文:找风

1

桃花庵热死过人。我没见过,但听我爷爷奶奶说过。说是六月天里,有人光着膀子顶着烈日在田里干活,回家后,噗通一声就倒在了地上。家里人大喊:“不得了了!发痧了!快来帮忙啊!”一群人涌进来,有掐人中的,有端来凉水拍打脸的,有扎针放血的……如此这般,一阵配合默契的忙碌,有人醒了,有人却再也没有醒过来。

醒来的是多数,没醒来的是极少数。无论是多数(可见数量之多,经验之丰富),还是少数,都印证了桃花庵的热。

当然,桃花庵并非一年到头都热,它四季分明。或许正因为这种分明,才有了严寒和酷暑,才让热值窜到了高峰。

一向以冬暖夏凉著称的桃花庵土屋,在烈日的炙烤下变成了一个个蒸笼。屋里的泥土地下总像有火在温着,不再沁凉;屋顶的瓦恰是蒸笼盖子,捂着里面,蒸汽腾腾。在这中间,一块块垒砌的黄色泥土砖,被晒得发白,鼓出一道道细小的裂缝,就像快出炉的白面馒头。

然而,不管怎样,家里总比外面是要凉快一点,毕竟有了对太阳的遮挡,有着泥土的庇护。于是,鸡鸭都不出门了,狗趴在阴暗的角落里舔着舌头不断呼气。到了晌午时刻,树上的蝉们也被晒晕了似的,没有任何响声。

原创散文:找风

茶时过后,人们不再出门,田间地头的活儿只在早晚做,避开着毒辣的太阳。其他时候人们永远摇着蒲扇,只是蒲扇摇出的风也是热的——但总比没有风强。

到了夜里,白日捂着的热开始回返,屋里更是燥热难安,无法入睡。有汗从背上沁出来,洇湿了草席,翻来覆去黏黏的,像在身上涂了层米浆。有人起身,干脆坐到屋外的坪里摇蒲扇,一直到下半夜空气回凉,才再上床。我爷爷干脆搬两条长凳,取下一扇木门,架起来,就呼呼大睡。头上是密密麻麻的星空,周身是黑黢黢的群山,耳畔有虫鸣狗吠。我跟着爷爷睡了一会儿,就莫名地感到害怕。一种恐惧感从四周袭来,从天上压下来,从大地上生长出来。爷爷的鼾声丝毫不能给我踏实,反而让我更加难安:我的爷爷,他会不会突然死了?会不会突然有人从那影影绰绰的树丛里窜出来?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赶紧冲进屋里,钻到奶奶的床上。奶奶依然一下一下地摇着蒲扇。

总有人问爷爷:你就不怕吗?我爷爷笑了笑回答:怕什么?世上的鬼都是自己想的。


2

我奶奶胆小,但绝对是找风高手。什么地方什么时辰有风来,她了如指掌。而这些,我爷爷并不知道。爷爷常年在田地和山林里干活,日光把他晒得黝黑。回到家来,他总要打一桶井水洗个澡,然后就呼噜噜睡觉。

奶奶不是,奶奶守着家里,用她自己的话来说,“灶前灶后三百里”,家里琐事三千件,她永远也做不完,也永远走不出这个屋。所以,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她都熟悉。日光照在哪块石板上开始做饭,下雨时哪块瓦下要放置一个盆,风从哪个缝隙里悄悄溜进来,她最清楚。

在这间老屋里,奶奶发现了两个有风之地。

原创散文:找风

一个是在灶房和饭屋的连接处,奶奶叫那里“地方边”,其实就是门槛旁。那里常年放着一张樟木凳子。奶奶前屋后屋穿来穿去,不知道在家里转了多少个圈后,便会在那里坐下来。风特别识相,像电视里那服伺主子多年的小丫鬟,赶紧打开那隐藏着的小扇子,为奶奶扇起来。奶奶在这幽凉的风里叹了口气,说起她这一辈子共生过13个孩子的事。

“有2个生下来就没了,有4个没带大,还剩下7个。”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风在说。风像是听懂了奶奶的苦,体恤地抱了抱她,更加卖力地吹,把奶奶那汗涔涔的发丝撩拨开,轻轻地吹干那密密的汗。慢慢地,奶奶缓过神来,不再回想过去,而是捶捶背,敲敲腰,捏捏肩。好一阵,她又再次站了起来,走向那熟悉的灶台。

奶奶不常下山,仅有的旅途是去镇上赶圩和去看望山下的姨奶奶。她去得最远的地方就是镇里的街上。她把每一次下山都当成了远行。穿上最好的衣服鞋袜,喜气洋洋地去,兴高采烈地回。上山下山很累人,每次都大汗淋漓,而一进屋,她必然先要在“地方边”坐下来,不管身边的人有多么急切地等着她发布消息、分享“战果”,她都要先喝瓢刚打来的井水,静坐片刻。那神情,真是又惬意,又傲娇。

原创散文:找风

另一个是在阁楼上。那是个木阁楼,桃花庵家家都有。只不过别人都把它当仓库,装谷子、放杂物,人不常上去。奶奶用三担谷子请来师傅进行了改装。简易的木楼梯改成木质手扶梯;只铺一半的楼面重新铺全;墙上开出一扇木门,推门而去是木晒楼(阳台),晒楼上装了整整齐齐的木栏杆;屋顶层层叠叠的黑瓦间特意留出两孔玻璃瓦……如果不拾级而上,不会发现这屋里竟然别有洞天。而每每说起这个阁楼,我奶奶都无比自豪,说整个桃花庵没有第二家做出这样的阁楼。我去过一些人家的木楼,还真是乌漆墨黑一片,这里空一块,那里空一块,生怕一脚踩空掉了下去。而我奶奶家的木楼上,有一张挂好麻编蚊帐的床,有她的大箱子(她所有好看的衣服、值钱的东西都放在这箱子里),还有石灰坛(专门存放好吃的麻糖、零食)。那个阁楼是我们的神往之地,但奶奶一般不让我们上去。除非我们安安静静地看书、写字。

午后,奶奶会拖着疲惫的身子爬上楼来。我借口看书写字也爬了上来。打开那扇门,便有风进来。奶奶说那是南风。她在门口边的地板上铺一张草席,躺下来。很快,就能听到她的鼾声。我站在楼上往门外望,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天边,那山林,炊烟,稻田,扭来扭去的山路,让我的思绪纷乱到了云端。我低头看楼下的行人,挑着桶,挎着篮,扛着锄,一步一步走向古老的水井,走向碧绿的田野,走向苍翠的山林……我以为,这是最好的时光。


3

在屋外,也总还是有地方吹凉风的,比如蒋奶奶家的屋角边,刘婶婶家门口的那条小巷。风在这里神奇地出现了,你不知它从何而来,也不知它要往何处去,但你往那儿一站便知道:风来了。它跟你捉迷藏似的,在桃花庵的老屋间上跳下窜,东躲西藏,神出鬼没。它看着热得冒油的桃花庵人们,露出得逞的笑容,然后顽皮地勾勾手指说:来呀,来找我呀。

屋角、巷口便成了最热闹的地方。那户人家的椅子、凳子都搬了出来,还不够用。人 们一个接一个地信步至此,像是循风而来,又或者说是循声而来,因为那里的谈笑声跟风中的麦浪似的,滚遍了桃花庵的每一个角落。女人们说着家长里短,男人们抽着悠长的烟。我望着那一圈圈慢慢飘散的烟雾,常常想,不知道是哪一年开始,人们在这里发现了风,然后年复一年的炎炎夏日,在这里聚集。

人们记住了这里,一年又一年,从不相忘。那些久远的故事,也被大家从陈旧的包袱里拿了出来,一件件展示在阳光下给人看。我对桃花庵的了解就从这巷口开始。

比如说,桃花庵原来真有座庙,香火很旺盛。庙里有个大院子,院子里有一棵古老的桃树,结满了大大的桃子。院子里还有一口清冽甘甜的井,附近劳作的人们常能看见和尚们在井里挑水。庙里有很多好看的菩萨,一尊一尊,有名有姓,有模有样。后来有一年,从外面来了一群人,说这个迷信,菩萨就都被砸了,估摸着现在地里还能挖到一些宝贝。

我似乎突然明了,为何在这样的半山之腰还有那么一大块平整的土地,原来那就是寺庙所在地。不过一个前世,一个今生。我重新踩在这片土地上时,便有了怆然之感。那时我才九岁,可是我竟有了沧海桑田的凄凉感。曾经的繁华化为乌有,曾经的高楼夷为平地,而我们现在的村庄,不知在将来又会变成怎样。

原创散文:找风

比如说,1941年的秋天,有日本人来到桃花庵,他们举着刺刀将村里所有的人聚集起来,挨个问年龄。我爷爷回答说“十七八岁”,结果惹来了两耳光,那是咱们中国人给的两耳光,他恶狠狠地对我爷爷说:“十七就十七,十八就十八,哪有十七八!”

后来,人们趁夜出逃,往高山密林里走,走了一整夜又一整天,走到满腿是血。他们翻过山越过岭,去了亲戚家,躲过了一命。过了些时日,他们悄悄爬上山头回望昔日的家园,只看见桃花庵里的浓烟滚滚。

也有人没走,舍不得家里那头喂了两年的猪,结果连人带猪都被刺死。

也有人抱着小孩走不快,逃到了岩洞里,日本人从洞外走过,抱孩子的怕小孩哭出声,于是拼命地捂住孩子的嘴,等到外面安静时,松开手,发现孩子已经断了气。

……

桃花庵的风,夹杂着千百种滋味,吹拂着寻常的日子。一年又一年,有多少故事几乎要被尘土掩埋,却又在这风里被吹开,露出了原貌。然后,风沙再次袭来,故事再次湮没。

我特意去翻看历史档案,想找到哪怕只言片语,可是桃花庵实在太小,小到拿放大镜也看不到它的任何印记。所有的这一切,都只能在巷口听见。亲述是它唯一的记录方式。而如今,它们正在随风飘散,飘远。

桃花庵人只往前看,如果没有风,他们大抵不会去揭开这层遮盖过往的布。随着风扇、空调的进驻,找风的人越来越少,到最后,只剩下我奶奶和蒋奶奶。

蒋奶奶90岁,我奶奶87岁,她们一个眼花,一个耳聋,已经没法聊天了。她们坐在那里,寂静无声。唯有满头银丝在风里微微飘动,微小的尘埃在阳光下浮浮沉沉。时光如一条长河,静静地在她们身边流淌。得不到回应的我,开始悔恨那时候没能好好听故事,而今,更多的细节和疑问,已经没有人告知我了。

当最后两个找风的人都走了时,我开始有点嫉妒,桃花庵的风,知道的比我多。

原创散文:找风

文|司南;图|网络


司南,大学教师,写作者,写作讲师,司南语文创始人。

‖ 在最热闹的都市过最隐居的生活,在最凡尘的世界修最澄澈的内心。坚持以美文写人生,用笔墨看世界。

‖ 斜杠职场人,早起践行者,终身成长者。发表作品200余万字,多平台加V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日光   司南   蒲扇   屋角   草席   蒸笼   阁楼   美文   泥土   屋里   散文   爷爷   奶奶   家里   孩子   地方   桃花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