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么》:一个人终一生都不得不与原始的自我做斗争

↑↑关注我们

每天看书摘


《生命是什么》:一个人终一生都不得不与原始的自我做斗争


《生命是什么》作者:薛定谔

既然生命如此短暂,那它的意义何在?也许答案就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死亡本身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解答这个问题的主体,也就是说,我们自己就是要去回答生命所提出的问题的那个人,而我们必须要为自己的存在负责,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回答这个关于生命的问题。


这是七十年前在微观世界定义生命的著作,进而推导出生命的意义和人生哲学。今天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变得越来越务实,务实到“活在当下”了。


精选书摘

1.意识之光不会照耀静止之处,因为它们已经固化,不再被人所感知,除非间接地与进化节点产生联系。

2.科学元典,是指科学经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著作,是在人类智识史和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丰碑,是理性精神的载体,具有永恒的价值。

3.教科书所提供的只是结晶状态的凝固知识,而科学本是历史的、创造的、流动的,在这历史、创造和流动过程之中,一些东西蒸发了,另一些东西积淀了,只有科学思想、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保持着永恒的活力。

4.薛定谔把物理学和生物学结合起来, 用物理学观点深刻地分析了基因的性质, 揭示了基因是活细胞的关键组成部分, 指出生命的特异性是由基因决定的, 以及要懂得什么是生命就必须知道基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5.事物会自然地走向混乱状态,除非我们进行干预,使之远离这种状态。

6.科学领域里的经典,与人文领域里的经典一样,是经得起反复咀嚼的。两个领域里的经典一起,就可以勾勒出人类智识的发展轨迹。

7.西方人正处于倒退到早先发展水平的危险中,倒退到一种他们从未合理超越的发展水平:粗鲁而且毫无约束的自我主义正阴笑着抬起头来,并从原始习性中汲取着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将拳头挥向我们人类之船上那位被罢黜了的舵手。

8.用看得见的文字媒介来表达思想就好比桑蚕吐丝。正是在成为蚕丝的过程中,蚕腹中的材料才获得了它的价值。然而也正是在见到天日之后,蚕腹中的材料便僵硬定型;它变成了一种外在的物体,不再具有可塑性。

9.我们散发热量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要的。因为我们正是以这种方式清除在生命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多余的熵。

10.脑力劳动的乐趣不在于最终目标的达成,而在于朝着一个始终高悬于前方的理想不断奋斗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桑蚕   微观世界   生命   物理学   美文   腹中   基因   原始   著作   意义   状态   人类   水平   过程   领域   科学   经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