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与唯物的统一

世界上有两种哲学观点,一种是唯心哲学,一种是唯物哲学。两种观点形成对立,谁都认为对方是错的,我是对的。

从人类历史来看,唯心哲学发展较快,形成了许多唯心派系,并产生了几种大型的唯心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中国还有道教和儒教也划为唯心之列。

宗教是哲学的最高境界,哲学一但成为宗教,就成了不容更改的教条,你必须把它当成绝对正确去相信,既便有错你也不能更改,这就是信仰。

宗教把哲学演变成一种思想追求,信仰就是始终不喻地去追求宗教描述的目标。

宗教限制了人对世界的再认识,阻碍着认识运动的进步和发展。

唯物哲学是共产主义运动传播和发展的哲学。在世界流行普遍的是辩证哲学,即马哲。

唯物实际也发展成了宗教式的信仰,教条主义就是宗教的原形。

事实求是是反教条的,它要求从实际的再认识去判断名著名言的对错,主张信任再认识而不把原有的理论固化成宗教。可中国还有许多人不懂实事求是,他们把一些东西划在红色的圈子里,当成绝对不能反对的教条,反对就不是革命者。实际这就是信徒,这就是不遵守实是求是的教条主义者。

世界是虚与实的统一。从实的角度去看虚就是唯心哲学,从实的角度则不关注于实,把实化成了虚,用虚性去解释世界。

唯物与之相反,唯物是从虚的角度去看实,因此,唯物只关注实,用实去解释世界。

两者都忘记了自己的位置,因为自己的位置与观察的内容恰好相反。

唯心与唯物都是人对世界的认识观点。人的认识是通过认识运动将客观世界转化为意识中的世界,构成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把认识的东西绝对当成客观的,就否定了主观。而把认识的东西当成绝对主观,就否定了客观。

我们的认识成果是虚的,但它却不是绝对的虚,是客观的虚实向虚的意识的转化。

唯心就把认识成果极端虚化,严重脱离实际而唯物却把认识成果极端实化,只认实际,而不知道认识成果夲身是实的虚化。

绝对的虚是不存在的,虚是相对于实而言的。

绝对的客观实际是人无法言表的,我们言表的只是意识反映的相对的实际,是主观内容。

认识的成果始终是虚与实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没有绝对的一方。即虚中有实,主观中有客观。

唯心将认识内容绝对虚化,但虚化的依据依旧是实际,而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凭实际想出来的,所以,唯心虽不符实际但不是没有实际,是从虚的角度反映着世界。比如家神,家神就是家的起源,家的血脉,体现着家的统一中心,是一个家虚性的组合,或叫精神。

比喻菩萨,菩萨就是人心,只要你多行善事,真情对人,就会获得人的支助,困难的时候就有人帮助。菩萨保佑就是周围的人心保佑。

共产主义不也是一种精神吗?精神就是“神”。

知识,思想,主义,精神,理论整个意识形态都是虚的内容。都是实际的虚化。问题在于虚的内容是否符合实际。唯物有不符实际的,唯心也有符合实际的。

唯物的观点不是全对的,唯心的观点也不是全错的,我们看对错要联系实际进行再认识。看唯心就要从虚中看到现实,看唯物就要从实中明白虚的道理。

唯物者彻底否定唯心是错,唯心者彻底否定唯物也是不对的。唯心与唯物是从两个不同角度看世界,看法不同,但内容来源只有一个,这就是唯心与唯物的统一。理论都是虚的,依据都是实的。

人处在世界之中,人的命运受世界的影响和约束,人虽然通过奋斗有所改变,但却无法彻底改变。命由天定,说的并不是绝对错,天就是世界的运动,而运动是虚实变化,看不见的虚性,就是唯心指的“神”。

唯物说世界是物质的,则世界就是一切“物质的”的总和。世界就是物质。

唯心说世界是神的,则世界就是一切“神的”的组合,世界就是神。

命名不同而已。

神是虚的,但必须与实相结合。物质是实的,但必然具有虚性,没有虚性就没有运动。运动就是虚实变化。

世界的实际也不是绝对的实。同时当然不是绝对的虚。世界既是虚的,同时也是实的,从虚看是神,从实看是物质。两者统一就是唯心和唯物,都不能否定。是两者决定着世界的运动变化,而不是那一方面。

唯心说是神支配运动,唯物说运动是实的属性,实没有虚怎么有属性,虚没有实,运动怎么动。运动是虚实对立变化,虚与实在统一中的对立分化和转化就是世界运动原因和总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世界之道,就是世界之“佛”。

世界是虚与实是统一的,虚与实始终对立于统一之中,因对立而不断分化。因受统一的控制和约束,分化到一定程度就分不下去了,双方在统一的控制下购成对立转换。

虚与实在统一中不断分化和转换就构成了世界的运动。因此,世界运动的根夲原因是虚与实对立于统一中的分化和转化。不是物质的属性,也不是“神”的支配。

“物”就是实,“神”就是虚。唯物把运动当成实的属性,唯心则把运动当成虚的作用。而运动却是虚与实共同的对立分化和转化,所以两者都是片面的。实没有虚就不能变化,而虚没有实就没有内容。

世界所有的变化无非虚实增减和转换。

我们如果把世界的一切存在理解为实,这就是极端唯物。

一切存在都不是绝对的实,而是相对的实,既有实也有虚。没有就会不可分,不可入,不可变。

世界夲身就是虚实交替。空间就是虚性,实物就是实性。事物产生发展就是从虚到实,衰老消失就是从实到虚。

从虚到实就要吸收实的内容,从实到虚就会分解实的内容,表现在横向上就是实性的位移。

从虚到实就表现了事物的组合性,稳定的组合就是结构。

事物就是世界由虚到实由实到虚的运动形式。由虚到实由实到虚是相互对应存在的。

周易八卦图是阴与阳对立于统一中的分化和转换模式图。古人还不能从虚与实去理解世界。古人只是从天地变化中去描述世界,因此用阴与阳的对立变化画成卦图,但也意识到了实与虚。古人说的实与虚就是刚与柔。但到底是阳实,阴虚,还是阴实,阳虚却判断不一。实际上阳阴都有虚有实,现代人对世界的观察则上升到了虚与实。不再局限于天与地,而是空间位置的对应。除了空间就是实物。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且是相互作用的,马哲也认可这一观点。实际上如果把辩证法理解为世界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联系就是统一,而相互作用就是矛盾。既联系而又作用就是既统一而又对立。这就是辩证关系,可马哲却没有从世界这一角度去理解。而是从事物内部去理解。

事物的内部是由各小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成。事物又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更大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唯一的大事物,其内部组合的一切事物都在普遍联系和作用之中,即对立于统一之中。

联系性就是运动的统一性,也叫实性,而作用性就是运动的不统一性,即矛盾性,也叫虚性。世界之中虚与实对立转换是枞向运动。是事物的产生发展,衰退消亡的转换。而事物与事物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是横向运动,包含了实的位移。

世界的运动是世界整体的统一运动,事物是这个统一运动的各种表现形式。世界的统一运动是虚与实在统一中相互对立转换,由虚到实,由实到虚。表现为事物产生发展,衰老消失。

对立就是事物在由虚到实的发展中相互争夺发展的运动。任何事物都是一种相对统一的运动形式,内部的对立性,或者说不统一性,即矛盾性就是事物内部组合事物的小事物争夺发展引起的。内部小事物的联系性就是小事物相互配合完成这一事物运动的统一性。事物要发展内部必然相对统一,才能配合完成对外作用索取发展条件。但内部因各小事物的独立性存在,始终有不统一性。事物通过改变内部状态消除这些不统一性保持相对统一赢得发展。

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原因不是在事物内部,而是世界内部,事物夲身是世界运动的表现,世界上那有一个孤立运动变化的事物存在呢?一切来自于世界,一切又消失于世界。一切都是世界运动变化产生的,一切又在世界运动变化中消失。

一切矛盾都随世界运动转上统一,一切统一又因内部虚实而出现对立。虚与实于统一中的对立变化决定着世界的一切变化和运动。

如果你只认唯物,就否定了世界的虚性作用,如果你只头唯心就否定了世界实性作用。

所以,如果唯物就不是辩证,不存在辩证唯物!辩证唯物就说明了其辩证法不是正确的。

唯心与唯物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唯物   再认   组合   教条   虚实   相互作用   美文   对立   主观   客观   事物   宗教   哲学   作用   内容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