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两次的偶遇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手机成了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孩子之间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在孩子没有接触手机之前,我可以和孩子做游戏看书。但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进入幼儿园,他便有了自己的看法。他被发觉和我一起的时间永远没有手机那么有趣,手机上有各种各样的视频,看了这个还有下一个,还不带重样的。于是,他对手机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对手机的依赖也越来越重,与我一起的时间越来越短,即使我叫他,他也不干,盯着手机不放——这也是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带来的阵痛,孩子要看手机,爷爷奶奶便给他看,有时看到手机没电了才罢休,不让他看就大哭大闹。再说,不让他看手机的话,爷爷奶奶又陪他干什么呢?他那些玩具爷爷奶奶不会玩,他唱的那些歌,爷爷奶奶不会。爷爷奶奶会的东西,他不感兴趣,离他那个时代实在是太远了。


一天两次的偶遇

说句实话,我父母亲给我带孩子,他们很忐忑不安。他们忐忑的是,如果不给孩子他需要的东西,孩子在那里大哭大闹,别人就会认为他们带得不好。倘若孩子看中了什么东西,他们不买,可能也会有人认为他们舍不得、吝啬。他们觉得不安的是在我们小的时候,特别是物质上,他们觉得给予的太少了,我的母亲经常说起这样一件事情,说的有一次他拉着我和哥哥,路过乡政府的时候,乡长夫人正在给孩子炒饭吃。母亲与乡长夫人不知道认的是什么亲戚。看到乡长夫人在给孩子炒蛋炒饭,蛋炒饭里有很多的猪油,母亲羡慕得不得了。回来不止一次,和我们说乡长家就是不一样,炒蛋炒饭都放那么多的猪油。不像我们家,连鸡蛋都舍不得吃,但不要说炒饭的时候放那么多猪油了。那个时候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鸡生蛋是要换做食盐、针头线脑之类的东西。

我突然发现,这样下去肯定不行,除了孩子的视力可能会受到影响外,他与我之间的交流会越来越少,加之网络上的东西良莠不齐……于是便把孩子从我父母那里接了回来,只要我和妻子有空、我们便去接送他上幼儿园,晚上的时候,只要工作不是特别忙,我们就陪着孩子在家里玩,玩他感兴趣的玩具,和他一起做游戏等等。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他与手机分离。于是父亲和母亲去接送孙子的次数便慢慢减少。母亲不习惯了:“你们把他接走了,真的不习惯,他又乖,晚上也不哭闹了。”父亲也不时打来电话:“今天要给你们接送娃儿吗?”有时,需要他们接送的时候,他们就很高兴。有时,我们特别忙的时候,便打电话请他们去接,他们也是开心得不得了——在我的印象中,我读书的时候,似乎父母亲从来没有这么牵挂过我,他们也从来没有对我表示出特别的喜爱,甚至有时候,我还感觉到父亲有点冷漠,觉得他对我漠不关心。而现在,他不再为生计奔波了,也不用风里来雨里去为我们挣生活费了。于是,他对孙子便格外的疼爱,隔辈亲在他的身上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父亲又打来电话问我是否要送孩子去读书,我想了想还是自己送吧,他们年纪大了,每天早上6点过起床,走到我这里的时候早的时候还不到7点,稍晚一点也不过7点……我给孩子喝了牛奶,洗漱完毕,看看时间马上就8:00了,于是拉着他走向幼儿园。排队晨检,看着他走进教室,然后他和我道别,我在出来的时候突然发现,父亲就在离幼儿园不远的地方卖红薯。我过去也和他打招呼,他没想到我会看见他,显得有几分的拘束:“我就在这里,看能不能看见你们,谁知道你们在我前面:”。他穿着很旧的衣服,脚上是一双几年没有擦过油的皮鞋。他看了看我:“这是前几天我回家去挖的红薯,让他们拉过来了,扔了也可惜了,能卖一分钱是一分钱吧。有时带着他出去玩,要买东西呢!”


一天两次的偶遇

下午放学的时候我又去接孩子,发现父亲手里拎着一袋糖块。那是做棉花糖时融化了的糖块凝固在一起,他叫我过来,指着卖棉花糖的那个人,告诉我如何称呼那个人——父亲一直保持着一种原始的纯真,他乐于认亲戚,他到的地方遍地都是亲戚。我把孩子接了出来,父亲把糖块往孩子手里塞:“吃这个,这个比棉花糖好吃!”他又看了看我:“我刚好没事,看看到放学的时候了,看能不能看见他……”

回到家,我突然想起,今天就和父亲“偶遇”了两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糖块   孙子   猪油   乡长   红薯   炒饭   美文   棉花   夫人   亲戚   幼儿园   父亲   母亲   东西   孩子   手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